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Zero by 30 ! 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Zero by 30 ! 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今天是9月28日,也是第11個世界狂犬病日,今年狂犬病日的口號是「Zero by 30」 意思就是目標到2030年消除犬類傳染人狂犬病!那麼在狂犬病日的這天,來看看小象會告訴你什麼吧~






不一定狂、不限於犬的「神經病」




聽過狂犬病的你一定知道,這是一種可能因為被狗咬傷而患上的一種可怕的疾病。狂犬病毒,作為一種

致死率100%

的「神經病」,來自彈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屬(Lyssavirus)。其英文名Rabies衍生自拉丁文「瘋狂和精神錯亂」,屬名Lyssavirus來自希臘神話中的呂薩女神(Lyssa),代表憤怒、狂暴、瘋狂。






但實際上,狂犬病有兩種癥狀:

狂暴型和癱瘓型

。狂暴型即是人們常常聯想到的,患病動物易激動、攻擊性強、恐水恐風。癱瘓型癥狀則表現為肌肉逐漸麻痹,身體癱瘓。癱瘓型狂犬病其實並不罕見,但誤診幾率較高,因此不為人熟知。有研究發現,感染狂犬病毒的狗更可能出現嗜睡和遲鈍等癥狀,而被感染的貓科動物更可能出現狂躁和攻擊型。


 


雖然名字叫狂犬病,但感染該病的動物可

不止狗一種

,在亞洲和非洲,狗都是狂犬病的主要寄主。但是,近年來中國的野生動物狂犬病例和野生動物導致的人畜狂犬病例增多,特別是在東南和東北地區。我國被發現感染過狂犬病的野生動物和家畜有:鼬獾,貉,蝙蝠,姬鼠,鹿,田鼠,狐狸,狼,貓,豬,黃牛,山羊,綿羊,牛,野牛,驢等。


 





感染狂犬病毒的野生動物,其癥狀和出現癥狀的時間不同於家畜和貓狗,因此需要

格外注意

。癥狀的出現有可能會後延,導致病毒脫落在前、癥狀出現在後。有記載稱,蝙蝠可以在出現癥狀的12天前開始傳播狂犬病毒。甚至,感染狂犬病毒的人還有可能比咬人的動物更早出現癥狀。


 


寄主不同,狂犬病毒也有不同的變種。在一定地理範圍內,狂犬病毒變種對寄主有高度適應性,一般僅存在於特定寄主中。然而經常發生的

蔓延感染(Spill over)

,使病毒能夠跨越物種的界限。蔓延感染是指非自然寄主物種感染狂犬病的現象,一般是物種間接觸的結果,只波及少數個體,會隨感染個體的死亡而迅速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

,除了南極,所有大洲都有狂犬病,任何恆溫動物都能得狂犬病,並且通過蔓延感染傳染給人類。




進入人體的狂犬病毒


 


狂犬病毒進入動物體內後,會沿著神經元的軸突逆行。一般以每小時3毫米的速度慢慢爬向中央神經系統,並且在神經元細胞體內增殖。狂犬病毒並不會摧毀被感染的細胞,所以神經傳遞還是活躍的。感染也只會產生最低劑量的病毒物質。在感染初期,這些病毒性物質被限制在神經系統中,不會產生激烈的體液免疫應答反應。


 


偷偷摸摸佔領了人或動物的

「司令部」

——大腦後,狂犬病毒通過神經擴散到其他身體組織,包括唾液腺。狂犬病毒在唾液腺腺細胞中大量增殖,最終釋放進唾液,等待進入另一個動物的神經系統。







在病毒爬向大腦、動物雖被感染但還未出現癥狀的時期,稱為

潛伏期

。北美一項研究顯示,狗的潛伏期在10天到8個月之間,平均為3-8周;貓的潛伏期從2周到數月,平均是2個月;蝙蝠的潛伏期從3周到209天都有;實驗環境中,馬感染狂犬病毒的潛伏期是12天,出現癥狀6天後死亡;牛的平均潛伏期是15天,癥狀出現4天後死亡;羊的潛伏期則是10天。




如何控制這樣的疾病呢


 


這麼可怕的疾病,如何控制呢? 歷史上,曾廣泛使用捕捉、控制、捕殺患病野生動物以及控制生育等方法,減少狂犬病毒的宿主數量。如今,控制狂犬病,主要使用疫苗。






理論上,狂犬疫苗可以100%地預防狂犬病(

打過疫苗卻仍然狂犬病發作身亡,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但你可能不知道,這種疫苗已有近150年的歷狂犬病史。19世紀中期,人們開始研製控制狂犬病的疫苗。巴斯德的兔子實驗有力推動了對狂犬病毒感染的理解。他在兔子身上獲取減毒狂犬病毒,接種給狗。及至1886年,巴斯德從被感染兔子的脊髓中獲取減毒病毒,給人接種狂犬疫苗。


 


前文說到,狂犬病毒的變種一般只存在於相應的寄主體內。因此,狂犬疫苗可能對部分物種有效,對另一部分物種無效。有的疫苗對寄主很有效,但可能造成其他動物患上狂犬病,那麼這種疫苗也不能使用。如果某個區域有多個寄主,那麼僅僅控制一種動物身上的狂犬病,對該區域整體的疾病管理效果不大。這就需要病毒學家不斷研製適合當地情況的狂犬疫苗。


 

20世紀60年代末,

口服狂犬疫苗(oral rabies vaccitination,ORV)

問世。其原理是:群體免疫提高到一定程度時,遇到被感染動物的幾率就會降低。1978年,瑞士首次結合減毒活疫苗和雞頭誘餌來控制紅狐的狂犬病。



70年代在加拿大安大略被用作ORV誘餌的雞頭,目標物種是紅狐(攝影:M. Pedde)




但是如何有效投放ORV,技術進展緩慢。因此,有的科學家專註於研發注射用狂犬疫苗,進而出現了

捕捉-接種(疫苗)-釋放

的控制方式。該方式對浣熊和臭鼬種群成效顯著,因為它們很容易捕捉,疫苗也有效。使用吹管注射狂犬疫苗,也曾有效控制了非洲野狗群中的狂犬病。


 


不過對不易活捉的動物,捕捉-接種-釋放方法就沒那麼有效了。於是ORV又進入科學家的視野。有效的疫苗需要病毒學家去研究,投放系統則需要多部門、跨領域的合作。坐車向窗外投擲包裹著疫苗的誘餌——這會被舉報為不明身份人士乘坐政府牌照車輛向小區投扔核廢料;與警方合作從低飛的直升機上「扔」疫苗;結合GIS技術的自動疫苗頭髮系統,能自動計算疫苗密度並策劃航線和投放數量。ORV投放技術取得多次進步,最終成為歐洲和其他地區最有效的狂犬病控制方式。





工作人員在操作自動空投ORV的機器(Rosatte, R. 2011)




ORV的安全性受到嚴格審查。若目標寄主是狗,所投放的減毒活疫苗必須是對野生動物和其它家畜安全的。即,在服用10倍的推薦劑量後,不能出現或只能出現最低量的病毒排出,並且不能出現長期的疫苗引發的狂犬病感染。另外,還需要實驗評估疫苗,驗證對非人類靈長類的安全性。


 



 2010年在安大略使用的蔬菜製作的ORV誘餌,目標物種是紅狐、浣熊等(攝影:R. Rosatte)




狂犬病可能成為物種滅絕的推手嗎?




科學家通過數學模型發現,狂犬病對瀕危動物的威脅,主要來自病毒的突變和蔓延感染。如果病毒新變種或蔓延感染髮生在瀕危食肉動物身上,對後者的影響很可能是

毀滅性

的。


 


比如,衣索比亞狼就飽受狂犬病的肆虐。1991年到2004年,因為狂犬病,部分狼群死亡率高達70%。科學家最終採用注射疫苗的方式控制狂犬病,緩解狂犬病對衣索比亞狼的生存壓力。





一大口親親(衣索比亞狼)




研究人員認為,給70%的家狗、野狗和瀕危動物注射狂犬疫苗,可以降低狂犬病發病率,進而降低瀕危動物的滅絕風險。這種免疫項目對保護瀕危食肉動物非常有利,特別是在非洲和亞洲。另外,撲殺與瀕危動物同域分布或有互動的寄主,也可能取得不錯的效果,促進瀕危動物周邊非狂犬病寄主物種種群的建立。


 


與注射疫苗不同,ORV針對狂犬病的某一變種,因此只對某一寄主物種有效。如果在同一區域有多種狂犬病變種和多種寄主,情況就變得複雜。消滅某寄主的狂犬病,也不能阻止蔓延感染和疾病新變種在未來捲土重來,而且疾病還可能從外界重新引入。最終,瀕危動物還是處在狂犬病的陰影中。




防患於未然




歷史上,對狂犬病的控制常常是在病例出現後採取應對措施,缺乏預估疾病爆發的機制,難以在狂犬病出現之前進行控制與管理。



 


制定有效的狂犬病管理方案,目標物種的生態學和病毒學知識缺一不可。比如,對加拿大安大略浣熊種群的狂犬病研究,就包括:使用GPS項圈,確定浣熊的家域、居所、交配、運動和互動,確定浣熊的活躍時間;使用標記重捕方法,揭示浣熊在夏天和初秋的活動;使用誘餌接受度調查,確定投放誘餌疫苗的最佳時間(8月和9月),還發現大部分誘餌會在投放的1-3周內被吃掉。另外,綜合浣熊狂犬病例的信息,科學家可以估計浣熊狂犬病的潛伏期;通過基因研究,揭示狂犬病寄主物種的相關信息,找出狂犬病毒在野生動物中的擴散途徑。




還有研究發現,自然屏障(如山、河)和免疫屏障(一定程度的疫苗注射)也會影響野生動物狂犬病管理項目的有效性。模型顯示,中等程度的群體免疫可能增加狂犬病例,高程度群體免疫的成效會隨地表粗糙度上升而下降;低群體免疫在小塊和廊道地貌最有效,而高群體免疫在各種地貌都是有效的。因此,實施狂犬病免疫項目時,需要格外注意:

數量不足的疫苗接種,可能比什麼都不做,導致更多的狂犬病例。




在狂犬病情況未明的情況下,任何人被狗或野生動物攻擊,都應

按章程注射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有必要的話)

,將狂犬病對人類的影響降到最低。




最後的最後象象用兩句話總結一下:狂犬病不局限於犬身上,以及捕殺不是有效的控制方法,養寵物的朋友記得要按照規定定期給寵物打疫苗,同時人類也可以接種疫苗。









文章及文中未註明出處圖片來自網路


參考文獻:


Green, A. L.,Carpenter, L. R., & Dunn, J. R. (2011). Rabies epidemiology, riskassessment, and pre- and post exposure vaccination. Vet Clin North Am Exot AnimPract, 14(3), 507-518, vii. doi:10.1016/j.cvex.2011.05.012


Mahl, P.,Cliquet, F., Guiot, A. L., Niin, E., Fournials, E., Saint-Jean, N., . . .Gueguen, S. (2014). Twenty year experience of the oral rabies vaccine SAG2 inwildlife: a global review. Vet Res, 45, 77. doi:10.1186/s13567-014-0077-8


Ostrowski, S.,& Gilbert, M. (2016). Diseases of Free-Ranging Snow Leopards and PrimaryPrey Species. 97-112. doi:10.1016/b978-0-12-802213-9.00009-2


Rees, E. E.,Pond, B. A., Tinline, R. R., & Belanger, D. (2011). Understanding effectsof barriers on the spread and control of rabies. Adv Virus Res,79, 421-447. doi:10.1016/B978-0-12-387040-7.00020-2


Rosatte, R.(2011). Evolution of wildlife rabies control tactics. Adv Virus Res,79, 397-419. doi:10.1016/B978-0-12-387040-7.00019-6


Sterner, R. T.,& Smith, G. C. (2006). Modelling wildlife rabies: Transmission, economics,and conservation.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31(2), 163-179.doi:10.1016/j.biocon.2006.05.004


Tan, J., Wang,R., Ji, S., Su, S., & Zhou, J. (2017). One Health strategies for rabiescontrol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17(4), 365-367. doi:10.1016/s1473-3099(17)30116-0


Vos, A.,Freuling, C. M., Hundt, B., Kaiser, C., Nemitz, S., Neubert, A., . . . Muller,T. (2017). Oral vaccination of wildlife against rabies: Differences among hostspecies in vaccine uptake efficiency. Vaccine, 35(32), 3938-3944.doi:10.1016/j.vaccine.2017.06.022


Wang, L., Tang,Q., & Liang, G. (2014). Rabies and rabies virus in wildlife in mainlandChina, 1990-2013. Int J Infect Dis, 25, 122-129.doi:10.1016/j.ijid.2014.04.016






本文編輯:Hess




文章轉載自

PlateauWild


靠譜談論青藏高原野生動物保護


Science for Conserv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掃碼關注

北美小象君??



{ 點擊導航欄

精彩文章

查看以下內容 }


自然保護職業 | 100個人的動物星球專訪


動物福利&權利 | 純素生活 | 農場動物


野生動物 | 伴侶動物 | 逗比科普




-  ??  For a planet of all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美小象君 的精彩文章:

世界大猩猩日 | 最懂金剛的人是他
世界大猩猩日 | 最懂金刚的人是他
世界上最獨一無二、最萬眾矚目的單身漢徵婚啦!你真的不打算戳進來看看嗎?
草原之上,星空之下
如果下輩子,你想生活在海里

TAG:北美小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