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全民八卦的時代,人類將成為娛樂致死的物種

全民八卦的時代,人類將成為娛樂致死的物種

1、為什麼說這是一個全民八卦的時代

傳統媒體式微,新媒體當道,我們在媒體的發聲上有了更多地自由權,在對媒體信息和傳媒渠道的選擇上也具有了更多地選擇權。

並且聰明的我們發明了,按照讀者閱讀興趣智能化推薦閱讀的機制,諸如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網易號,企鵝號,大魚號,搜狐號,百度百家等自媒體平台都具有這樣的功能。也就是他們可以跟你平時的閱讀偏好,判斷閱讀者的興趣,只向客戶終端推薦定製化個性化的諮詢。

可是,我們的興趣是什麼呢?看看,這些自媒體平台閱讀量的排行榜吧!

這是某平台公布的文章閱讀量排行榜,千萬加閱讀的文章,老人河灘日撿「寶石」300斤,每斤賣3毛,江蘇驚現離奇交通事故:汽車飛上屋頂,千萬加閱讀的都是這些獵奇的文章。

再看看這是另一個平台發布的最具話題文章排行榜,根據跟帖數進行的排名,跟帖數最多的文章都是娛樂八卦,「娛樂圈最不能得罪的人,就是Angelababy」「老畢成名心酸路:甩嬌妻 包小三 搞外遇」「章子怡 自爆離開撒貝南移情汪峰內幕」,這些文章都高居榜首。

這就是我們大眾的興趣,獵奇、娛樂八卦,所以,不得不說,現在的媒體真的是一個全民八卦的時代。

2、我們為什麼愛八卦

消遣、娛樂是我們的基本需求,我一開始做自媒體的時候,朋友就給我建議,說你那什麼「讀經明理」,一看就是說教人的內容,再加上那些易經呀,孔子啊,傳統文化啊的,別人都上了一天班回來,都想放鬆,休閑的,哪裡有興緻看你那些東西。

說的很有道理,而事實也確實是沒人看,每篇文章都推薦量少的可憐。說白了,沒有抓住大眾需求。

其實,客戶的需求也沒有錯,在現代生活節奏高度緊張的時代,八卦,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本身是一件好事,最初「八卦」一詞的本質其實是信息的交流與探討。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八卦是在正常不過的人類心理需求,甚至,美國東北大學心理學教授Feldman Barrett還通過她和她的團隊研究發現:八卦不僅改變我們的心理,而且會改變我們的生理,比如我們眼睛的注視方式(Feldman Barrett,2011)。這篇名為「八卦的視覺效應」(TheVisual Impact of Gossip)的論文還發表在了世界頂尖學術雜誌《科學》雜誌(Science)上。

八卦,是被人關注的需要。「八卦」的一個基本特徵是過度分享第三者秘密。對人際交流的雙方而言,關於「第三者」的秘密,並不是每個人都掌握的,然而,對他人生活秘密的好奇卻是每個人的天性。如果一個人經過多方打聽,知道了別人的一些或真或假的消息,他(她)所說的這些內容往往能吸引很多的聽眾,使自己成為別人注意的中心。因此,「嚼舌根」者雖然往往在生活中並不一定是一名成功者,但卻可以因為掌握了他人的秘密而充分享受到被注意、被尊重的感覺,這也是現實生活中並不愉快體驗的一種補償。

其次,是釋放壓力的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心中的秘密過多的話,那麼需要相應的心理能量來控制這些秘密,這常常令人不舒服,所以一定會產生傾訴的需要。看過電影《無間道》的都知道,劉德華和梁朝偉扮演的角色都是卧底,心中太多的秘密難以排解,以至於兩個人同時都去做心理諮詢希望藉此得以疏導。對於那些掌握了別人秘密的人,如果不說出來,也是難受,所以他們便採用了「嚼舌根」的方式來傾訴這些秘密,讓秘密產生的壓力釋放出來。

然而隨著「八卦」的目光持續走偏,開始從成就變成了談論私生活:

「xxx教授潛規則女學生,最後和女學生鬧翻,開房照被公布在網上了」

「「xx出軌女粉絲,被狗仔隊抓到了證據了」

「xxx如果去世了,遺產怎麼分配了」

「連xxx這樣的好男人都劈腿了,這世界還有愛情嗎?」

.......

人們開始只關心明星的私人生活,比如某某自爆離婚內幕,出軌隊又多了誰,某某明星也吸毒了,誰誰誰又家暴了家暴隊誰迎頭趕。這些無聊的,沒有任何營養的信息佔據了我們大部分時間與注意力,所有嚴肅的話題、深度的思考都被被娛樂化。

蔣方舟曾說過:「在這個時代,文化變成了一個看似非常喧囂,但其實非常沉默的事情。

看上去人人都在發表著意見,朋友圈和微博永遠不缺熱門話題,但你會發現:

大家關注的信息越來越膚淺、越來越趨向統一,沒有人關心真相是什麼,人們只願意相信他們希望的真相。

3、全民八卦的時代,人類將何去何從

大眾喜歡八卦沒錯,獵奇,娛樂也是人性的正常表現。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在沒有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的情況下,很難,讓人去做一些傷害腦細胞的深度思考。

但是,作為媒體不能去縱容人類的惰性,只是一味地根據用戶需求推薦資訊,這符合營銷理論和消費者心理行為理論,但是,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來說,可能會是一個災難。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里這樣寫過這樣的一段話:

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網路依存症,對各類娛樂新聞上癮、產生依賴,人云亦云,附和跟風,沉溺在虛擬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我們不願意去學習,不願意去思考,因為百度知道,百度百科似乎是萬能的,它知道所有我們想要知道的東西。所以,有這樣一個笑話,小孩子笑奶奶不懂百度,說學什麼習呀,什麼不懂百度一下不就知道了,結果,奶奶說,那你百度一下:看它知道你媽媽什麼時候回來吃飯嗎?

笑話雖短,卻在告誡我們,百度不是萬能,互聯網也不是萬能,在互聯網上,所有的知識庫都是建立在歷史上的已有的知識信息基礎之上的,如果我們只是依賴於這些信息,那麼我們就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獨立思考,直接的後果就是沒有創新。沒有創新,那麼這個知識庫就會停滯不前,只會那麼大,或者可以變的更大,但是它所涵蓋的都是人云亦云的重複的垃圾信息。就像現在的那些自媒體平台上充斥的搬運信息一樣,重複的,或者換一種方式呈現的信息,只會耗費互聯網資源,沒有任何價值。

所以,在互諒網時代,我們更需要學習,創新,更需要去讀書充實自己,而不是一味去關注別人的信息。

一個年青人曾向著名的女作家楊絳先生傾訴她的煩惱,請求解惑,結果楊絳給年輕人回信說,你的問題就在於讀書太少,想得太多。而有些人的問題則在於,關注自身太少,關注他人太多。

這個時代,我們通過各種社交軟體,去窺探別人的生活、別人的思想、別人的當下,然後與自己作比較。

你總是回到狹小擁擠的出租屋,望著天花板異想天開:「哪天我能找份月薪2萬的工作就好了」,而不是去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價值,努力去讓自己值月薪2萬。

你躺在床上刷朋友圈,看到了老同學的旅遊照片,羨慕至極:「嫁個好老公就是命好,不用工作到處旅遊。」 一味地羨慕別人,感嘆自己沒有那個命,而不是去思考為什麼別人可以嫁好老公,美貌嗎?內涵嗎?自己不是白富美,那該怎麼辦?

在怨天尤人的情緒里,滿眼都是自身與他人的差距,而不去尋找彌補差距的辦法,這個差距漫漫地慢慢地,就會由一個小裂縫變為鴻溝。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人生何其有限。比起時刻注視著他人,多關注自身的成長,盡自己的一切努力讓生活少點遺憾,才能過上快意人生。

而當今的媒體,都在引導我們去關注別人,而不是充實自己,提供了太多的八卦,太少的能激勵創新的知識資源。

小結:

媒體,不管是嚴肅的官方媒體,還是自媒體,都承擔著引導社會輿論導向的功能,對於公眾的文化需求,應該更多地去引導,而不是一位地迎合。

一位地迎合,只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出現,也就是那些低俗的文化信息擠佔了嚴肅的,有營養,有價值的信息存在空間。有價值的信息提供者為了生存,也不得不轉變思路,成為低俗的附庸,這樣必然會導致低俗信息大量充斥互聯網空間。

尼爾·波茲曼所說的:當娛樂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將成為一個娛樂致死的物種,或許,略顯誇張,畢竟這個社會還有那麼一些願意思考的人,支撐著社會的創新和進步,但是當總是娛樂八卦,獵奇新聞佔據頭條的時候,也是我們該警醒的時候了!

參考文獻:

【1】尼爾 · 波茲曼,《娛樂至死》【M】,2004,廣西文學出版社

【2】Feldman Barrett,TheVisual Impact of Gossip【J】,Science,2011,332(6036):1446-8

/完/

更多您感興趣內容,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讀經明理,結緣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經明理 的精彩文章:

探尋元明清文學中的性文化,偉大的文學作品曾被列為禁書
項小龍穿越到秦朝要碗辣子油潑面,漲了太多歷史冷知識!
這兩句詩描寫「相思」之苦最經典,遠超王維的《相思》
漢字都被這些名人紋在身上了,漢語大行其道的時代還遠嗎?
情聖李商隱和女粉絲的初戀,無疾而終,只是因為朋友的惡作劇

TAG:讀經明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