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妙法治腹瀉

妙法治腹瀉


說秋季腹瀉的主要原因吧,主要有兩大原因就是,感受外邪和飲食所傷。簡單的說就是,一受了寒濕,二沒管住嘴巴 。


出現了泄瀉就提供幾個小妙招和小偏方
《有方法》
小妙招
藿香正氣水在方解上是這樣說的,吾紹地居卑濕,時值夏秋,濕證居十之七八,地多穢濁,人多恣食生冷油膩,故上吸穢氣,中停食滯者甚多。非常適合秋季泄瀉的病機,無論是外邪還是沒管住嘴巴,腹瀉出現時就來兩支藿香正氣水,然後一杯熱水,汗出身暖,腹瀉止。 對於小孩子不耐葯苦的可以 可以把吃飽藿香正氣水的脫脂棉球,用風濕膏貼在患兒的肚臍,六到八小時更換一次,不僅可以止瀉和可以退熱治感冒。 對於傷食而導致的腹瀉,伴有肚子漲痛不適的可以風濕膏貼四縫穴。


四縫穴本是經外奇穴,針刺四縫穴,擠出少量黃白色液體,可治小兒疳積、傷食、消化不良,這是眾所周知的。後有人針四縫穴治療小兒感冒、發燒、咳嗽等取得很好療效。



筆者用全息理論和十二經循行從新使用四縫穴,並用風濕膏代替針刺,達到更為持久的效果,大人與孩子同樣適用,六到八小時更換一次。


 
按壓並艾灸足三里和天樞穴各十五分鐘效果也非常可靠 四總穴歌里說,肚腹三里留,足三里可以治療所有腹部的疾患,且能強壯身體、提高人體免疫、增強抗病能力、有益壽延年的功效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足三里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天樞是大腸之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實驗和臨床驗證,針剌或艾灸天樞穴對於改善腸腑功能,消除或減輕腸道功能失常而導致的各種證候。具有顯著的功效。 因為是受寒濕而得,所以艾灸可以針對此證起到可靠的治療效果。艾灸推薦我們自製中藥艾條,在三年陳艾的基礎上,加入山甲,當歸,川穹,丹參,益母草,乳香,牛膝,紅花,等二十種草藥 。艾條味足功效區別於其他艾條:熱量足,滲透力強, 疼痛灸患處,寒症需要灸肚臍和腎輸穴。
   了解購買也很方便,點擊文章下方的「閱讀原文」即可。
                      



 
小方
    1、利小便實大便」是中醫治療泄瀉的一種常用方法,即通過疏利小便而使大便成形的方法,又叫「開支河」或「分消走泄」。其理論來源於張仲景《傷寒論》第159條:「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所以通過泡茯苓茶熱服,可以利小便,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
    2、山楂泡水 山楂酸而收斂 也是治療拉肚子的特別有效的食物。在市場上買那種干山楂,然後研成粉末後備用,拉肚子的時候把適量的山楂末喝紅糖放入杯中,用開水沖服,每天喝三次。
    3、大蒜 大蒜辛辣燒後可以溫守中焦,驅寒止瀉。用紫皮獨頭大蒜兩頭,連皮放火內燒焦後,取出再放一碗水煮7分鐘。空腹喝湯,一日兩次,連用3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技術殿堂 的精彩文章:

還在為白髮發愁的,看看這幾個方子
秋季養生"全"靠搓
秋季養生「全」靠搓
圖解調病拔罐,在家就可以

TAG:中醫技術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