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研究發現DNA被動去甲基化的新作用

研究發現DNA被動去甲基化的新作用

DNA甲基化是胞嘧啶的甲基化是最重要的表觀遺傳學修飾之一,多項生物學過程均涉及DNA甲基化水平的調控。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鄭輝課題組通過研究細胞增殖過程中DNA甲基化(胞嘧啶的甲基化)的調控,發現DNA被動去甲基化的新作用。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

TET家族蛋白介導的DNA去甲基化被認為是主動去甲基化。DNA在複製的過程中新合成的子鏈是沒有DNA甲基化的,需要由DNMT1在細胞周期的S期完成DNA甲基化從母鏈到子鏈的遺傳。這一甲基化遺傳過程一般可以保證DNA甲基化在細胞增殖過程的穩定遺傳。如果這一過程受到阻礙,DNA甲基化水平會有明顯降低,導致DNA的被動去甲基化。

鄭輝課題組研究發現,細胞增殖過程中的DNA的甲基化遺傳主要是由DNMT1在細胞周期S期完成的,但DNMT1在S期的工作並不完善,仍然需要其繼續在細胞周期的G2/M期以及G1期完成。這一需求在細胞增殖加快或DNMT1表達受到抑制時更加明顯,導致細胞的整體DNA甲基化水平在G1期明顯高於G2/M期。進一步的全基因組甲基化測序表明,這樣的差距更多地集中在多能幹細胞特異性高表達的基因上。因此,當被動組DNA去甲基化發生時,這些基因會發生更強的去甲基化。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促進細胞增殖或抑制DNMT1表達,可有效誘導被動DNA去甲基化,誘導多能性基因(Oct4,Nanog等)發生更強的去甲基化,從而進一步促進體細胞重編程。

課題組的前期研究已發現,體細胞重編程效率與細胞周期發生的次數而不是重編程的時間呈正相關。該研究提示其中機制可能是,重編程過程中的每一次細胞周期均相當於在一些多能性基因上誘導去甲基化。

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細胞在G1期中的DNA甲基化水平比在G2/M期中的高。被動的DNA去甲基化則進一步加大此類差距,進而調控下游通路。

來源: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香園 的精彩文章:

可食用溫度感測器 以後食物保鮮不難了
2017 諾貝爾獎馬上要頒獎了!醫學獎這次會花落誰家?
8 天之內 4 次手術兩次截肢,這位哈佛醫生如何戰勝死神
使用頭孢菌素需要了解的 6 大要點
在中國,為什麼青黴素皮試「陽性」的人那麼多?

TAG:丁香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