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漫談家史,揭秘不為人知的往事

漫談家史,揭秘不為人知的往事

口述一段歷史,追憶傳奇人生:

大家好,感謝您進入美篇。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戰爭作為改朝換代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被推崇備至。成王敗寇向來是歷朝撰史者必須遵從的不二法則。後世學者常常有「青史知多少,書出帝王家」的感嘆。而敗者如『力拔山兮氣蓋世』般的西楚霸王,倒也雖敗猶榮。正史中如此真實地記錄楚漢爭霸的過程,離不開漢武帝的胸襟,當然更要感謝司馬遷不惜以死捍衛史記的凜然正氣。

在元末農民起義中也演義過一段『明漢爭霸』。但其漢主卻沒有劉邦那麼幸運,更沒有項羽的千古英名。明史寧願承認蒙元的正統,也不願過多提及這支義軍的歷史貢獻。以至於胡廣皖贛一帶民間常以冥帝來祭供這位錚錚漢王。那麼爭霸中的漢軍是如何從鼎盛走向衰落的呢?讓我們先從一個不為人知的『普通人』說起:

 天順元年,位於淮西的濠水河邊,先後有倆個男嬰誕生。因蒙元政權視「漢人如草芥,不得有名」的歧視政策,這兩個孩子自然不敢例外,朱家的公子取名『八』,丁家的少爺叫『九』。和普通人一樣,八兒和九兒降生時並無天辰異樣。如果硬要找區別,只能說他們是生在天順年。終元一朝,共98年,歷十一帝,首尾兩帝(元世祖和元順帝)共執政六十年,餘38年分攤9帝,最短的便是天順(27天),正所謂「一月更三帝,亂世喚真主」。頻繁的政權更迭,無疑使元帝國的皇權內部更加混亂。

八兒和九兒的嬰幼年時代倒也太平,但隨著蒙元強征暴斂的愈演愈烈 ,漢人逾加民不聊生。此時的丁家,僥倖憑藉先祖雄飛公留下的家業,尚可勉強度日。但朱家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八兒還沒有體會到童年的快樂,其父母就因饑寒交迫、積勞成疾而先後離世。尚在懵懂中的小重八一夜便成為孤兒。面對楚楚可憐的孩子,包括丁家在內的很多鄉鄰紛紛伸出援助之手。

轉眼孩子們到了入學的年齡,終元一朝,普通漢人是不允許有書讀的。丁氏族人秉承先祖書香門第,由元二公依次為十一位子侄親授自撰的家書。解惑四書五經,曉喻為人之道。每及此時,放牛娃朱重八總是被丁九友好地邀入其中,共同習學。但叛逆的八兒似乎並不領情,吃百家飯長大的他,對周邊的同齡人有一種莫名的嫉妒。仇親、仇富的種子過早地埋入他幼小的心靈。稍長的他寧願流浪乞討,也不願再接受鄉鄰的任何施捨。


 至正5年,隨著酷政的加劇,加之鳳陽一帶連年災荒。年少的丁九也被迫離鄉異地求生。腐朽政權和豬狗般對漢人的重重壓迫,終於迎來了誓死反抗,各地農民起義席捲而來。至正10年,韓山童和劉福通發起的紅巾軍以傳播教會為名義廣招天下寒苦志士。朱重八和丁九先後加入紅巾,分屬郭子興和徐壽輝部。因徐壽輝仁義友信、治軍有方。僅5年左右時間,其部義軍實力已遍及湖贛浙皖。丁九也因作戰勇敢、屢立戰功,逐漸由普通一兵一步步提升為千夫長。而此時的朱重八因郭子興的特別器重,已成為淮西義軍中僅次於郭本人的實際統帥。

至正17年,徐壽輝啟用有特殊貢獻的陳友諒,同時提攜趙普勝、丁九公操練水軍,為安慶攻堅做戰前準備。面對遍地揭竿而起的義軍,元帝國雖採用摒鄉棄野、固守城池的戰略。但依然不能有效阻擋紅巾軍的攻城掠鎮。放眼長江防線,唯獨宜城尚在。其統帥余闕領導蒙漢混編的皇家軍,固守宜城五年竟安然無恙,創造了元末孤城抵制農民軍的奇蹟。也為搖搖欲墜的元帝國打了一劑強心針。更讓攻無不克的紅巾軍顏面掃地。


  至正18年,丁九作為趙普勝的先鋒先遣,率三千水軍夜襲宜城,天神一般突其不意地攻克了西城門,並引入埋伏在城外的十萬大軍。面對蜂擁而至的紅色軍隊,余闕自知大勢已去。為減少城中百姓無謂傷亡,引頸自刎以示效忠。安慶的陷落,對於元順帝來說不亞於當頭棒喝。急急忙命令南方殘餘極速北撤以保存實力。 若干年後,九公在憶及宜城攻堅時曾言:只用三千水軍作為先遣隊,是需躲避宜城森嚴壁壘的江防,目標不能過大;三千名以一敵十的水陸兩棲勇士,分批自數里外潛入長江,利用夜色做掩護泳至既定目標。丁九公對上岸後如何分工攀城又如何相互援助曾做過細緻謀劃。但即便如此,身先士卒的他還是身中數箭,險些命喪城下。攻克宜城後,令丁九公頗為意外的是,威震華夏的余闕將軍以一階文官。竟把城裡規劃布置的井井有條。難得城內的漢人有如此的安居樂業,和城外蒙元的殘酷統治簡直判若兩國。正是余闕的愛民如子,才贏得宜城六年的固若金湯。此次攻堅的勝利,丁九公很快升任萬夫長並授大都中衛親軍指揮,協助趙普勝鎮守安慶。由此紅巾軍的勢力已東逾齊魯,西出函秦,南過閩廣,北抵幽燕。蒙元的政權已處於風雨搖曳中。


  自由發展的紅巾軍,其內部一直沒有形成統一有效的軍事管理機制。以至於山頭林立,視其創始人劉福通擁立的韓皇帝諭令,猶如一紙空文。早在至正十六年,郭子興去世不久,更名為元璋的朱重八置韓林兒手諭與不顧,先後斬殺郭子興的兩個兒子,自立為小明王。在眾多紅巾軍的分支中,此支明軍勢力的發展已僅次於徐壽輝、陳友諒的漢軍。安慶攻堅勝利後,徐、陳及劉、韓都覺得有必要給這個犯上不義的小明王一點顏色看看。


  至正18年秋,以付友德為先鋒的四十萬漢軍劍鋒直指小明王的老巢應天府,所到之處銳不可當。此時的朱元璋慌亂無比,在軍事劉基的建議下,著親衛軍合宣州守軍五萬,突襲宜城。欲切漢軍水上補給,斷其後路。不料五萬奔襲軍卻被守城佐將丁九公一舉擊潰,鎩羽而歸。朱元璋異常沮喪,幾欲對漢軍俯首稱臣,但被劉基勸阻。至正19年,漢軍主帥徐壽輝突然撒手人寰,一代梟雄的隕落,對春風得意的漢軍來說無疑是個致命的打擊。為扭轉士氣,陳友諒在付友德、鄒普勝等大將的勸說下,陣前稱帝。並對手下將佐加官進爵、犒賞三軍以鼓士氣。但足智多謀的劉基卻由此捕捉到一絲絕處逢生的戰機。他暗令三軍廣散謠言,說陳友諒急於稱帝,不惜使詭計殺害徐壽輝,以清除稱帝路上最大的絆腳石。謠言目的就是蠱惑離間漢軍,消磨士氣,從而達到瓦解軍心的目的。可惜剛愎的陳友諒認為擒殺小明王勢在必得,並不設法對謠言加以有效控制(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重視媒體)。


  廣散的謠言和「同僉淮南行省宣慰使」的授令幾乎同時傳至丁九公几案前。隨之而來還有朱重八大義凜然的勸慰書。不明真相的丁九公真是義憤填膺。論個人感情,徐壽輝對他有再造之恩 。想當初參加紅巾,是志在驅除蠻橫殘暴的蒙元。而今紅巾內部相互殘殺實是有脖初衷。況他對朱重八有兒時之義,兩軍陣前有如兄弟對壘何其忍也。但又不可能背叛與他同步成長的漢軍。思來想去,唯有學當年關公一樣掛印封金,隱居山林才是最好的去處。(可惜了)這顆正冉冉升起將星因難辨謠言的真假,一念之差從此無緣疆場。

在得知丁九公隱退後不久,朱元璋再次謀劃,第二次襲擊安慶、宜城破。得手後真的斬斷了漢軍的水上補給。陳友諒不得已前線撤軍。漢、明第一次會戰就這樣以漢軍失敗而告終。隨後歷經大小數十次戰役,朱元璋終於擊敗陳友諒。看著沿江兩岸的大好河山,遙想當年十倍與己的漢軍,這位洪武大帝仍後怕不已。為徹底消滅漢軍殘餘以絕後患,朱元璋簽發搜殺令。此時已退居多年的丁九公不得不再次隱姓埋名(此次改姓直至一百多年後丁氏才恢復祖姓)。試想,如果當年九公和付友德他們一樣順應潮流歸服大明,恐怕最終也要和那些開國的功臣一樣,落得一個無需有之罪名而滿門抄斬。那麼也就沒有了今天的「潛川丁氏」。歷史沒有假設。我們能有今天,真的要感謝九公當年的『一念之差』。最後,用一首南鄉子結束本篇,以示對先祖九公的懷念。

少有凌雲志,

驅虜漠北頭;

文韜武略縱沙洲。

不意洪武惡念,一腔愁。

忍辱容顏改,

宜城萬夫侯;

吟鞭東指應天樓。

百年潛川還祖,語聲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遼國考中進士,宋朝當宰相,還請求皇帝封禪
這些人不是王朝的建立者,為什麼卻被上廟號祖?
美貌大王許岑的掙錢史
漢獻帝皇后曹節罵曹丕,是真的不願意曹丕稱帝嗎?
上完廁所沒有廁紙怎麼辦?

TAG:歷史百家爭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