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考古發現「盜墓咒語」,看到棺材上面的毒字,不迷信的考古專家都緊張了
「開者即死」反盜墓發現經過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前面聊過盜墓,這篇仍是這話題,看看古人是怎麼反盜墓的。
盜墓這個職業太有歷史了,先秦時已出現。到秦漢時,職業群體數量達到了一個高峰,用時人的話來說,那時是「天下無不發之冢」,意思是沒有墓不被盜的。從這句話來看,那時好像隨處都是盜墓者。從現代考古來看,那時的盜墓現象確實非常嚴重,80%以上的墓都是在下葬百年之內被挖掉的。
(隋朝墓葬)
為什麼盜墓這麼嚴重?背後是秦漢厚葬成風,人死了,他生前用的吃的玩的都要隨葬地下,也就是俗話說的「死要面子」。為了防止盜墓,下葬時會在反盜墓上想盡辦法,我在《盜墓史記》一書中曾列出了十來種,實際上數量不只這些,用「五花八門」來形容最貼切。
前段時間,不少自媒體發了隋代9歲小女孩李靜訓墓考古趣聞,葬具上出現「開者既死」字樣,雖然文章是互相抄的,但事實是存在的。這種字樣,實際上一種反盜墓手段——通過咒語影響盜墓者,讓他歇手!
李靜訓墓早在1957年8月就被發現了。這裡結合1959年發布的考古簡報,來介紹一下,讓大家了解一下當年發掘真相。
李靜訓石棺
當時,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在西安城玉祥門外考古,意外發現了李靜訓墓。更讓考古專家意外的是,這座隋代墓竟然沒有被盜,而且規格和等級都很高——是目前發現的惟一一座未被盜過隋朝貴族墓
從出土的墓志銘來看,墓主叫李靜訓,殃時九歲。李靜訓的家世顯赫,曾祖父李賢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將,與隋文帝楊堅一起打天下,官至上柱國;父親李敏受隋文帝楊堅寵愛,自幼養於宮中,李敏多才多藝,《隋書》是有記載。
(現代著古裝女孩,與本文無關)
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六月一日,李靜訓歿於汾源宮中,年方9歲,死因未見記載。
出身在這樣的家庭,有這樣的背景,自然下葬等級非同一般。加上皇太后楊麗華是李靜訓的外祖母,十分疼愛這小姑娘,李靜訓的死讓皇太后十分悲痛,令厚禮葬之。
李靜訓墓是關中典型的豎穴土坑墓,發掘時,墓上殘存夯土長50米,寬22米。
(石槨)
在墓室正壁中間的南邊,有長6.85米的斜坡型墓道。李靜訓的葬具擺放在墓室的正中。所用葬具不是普通的木質葬具,而是更講究的石質槨、棺,皆為青石製成。
9歲小女孩的墓規格之高已讓專家意外了,在處理她的葬具時又意外了,上面竟然出現了「開者既死」字樣。現場專家從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當時也怔住了,心裡感到緊張,但最後還是將棺槨打開了——考古不相信鬼神,不迷信。
(開者即死)
石槨堪稱一件大型石雕藝術品,外面看起來似殿堂。槨長2.63米,高1.61米,寬1.1米,石槨用10塊石板圍砌而成。石棺較小,平面呈長方形,石棺長1.92米,寬0.89米,高1.22米。
石槨正面中間雕出門的圖案,門板、門框、門額、門檻、門環、門釘都刻很精緻。特別之處是,門兩側還陰刻了兩名侍女,右邊侍女手中捧一件長條形的物品;左邊侍女略將臉偏向門側,一手扶著下垂的裙帶。
(線刻人物)
根據由唐金裕執筆的《西安西郊隋李靜訓墓發掘簡報》所述,「開者即死」刻於兩處,石槨和石棺上都有。
石槨上四字在槨蓋上最南邊一塊上,刻於中部,「開者即死」字是南北直行。
石棺上的四字刻於棺蓋上,棺蓋正中刻有寶瓶圖案,浮雕出筒瓦和蓮花紋瓦當,在一筒瓦上,刻上「開者即死」四字。
這四個字夠毒的,到現代考古發現前,李靜訓的墓都沒有被盜,是不是這四個毒字起了作用?
(開棺後所見)
打開石棺,李靜訓的遺骸還在,人骨伸直仰身,兩手抱於胸前,頭向南,面向上。頭骨上部附近有草編的殘物,頭頂上有玉X、木梳和其他裝飾品,頭骨左右放置瓷罐、瓷瓶、瓷盒、玻璃瓶、玻璃小杯、玻璃蛋、玻璃管、金杯、銀筷、銀調羹等。
(金項練)
石槨與石棺之間的間隙里,也塞滿了隨葬品。
最後共清理出了230餘件的隨葬物品,十分豐富,金器、銀器、玉器、陶器、玻璃器、骨器、木漆器、絲織品、鐵器,應有盡有,不應有的也有。
值得注意的是,隨葬的金項鏈和金鐲是波斯的製品,玻璃瓶和所盛的香水也均自國外,應該都是通過當年的絲綢之路從西方過來的。在提倡「一帶一路」的背景下,這是目前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又一好材料!
(玻璃杯,隋朝時是貴重之物)
(藍白琉璃珠鑲嵌金輪)


※洛陽人管盜墓叫「刨古董」,有的地方稱「翻鹹魚」,來歷確有故事
※和親致中國獨有的養蠶繅絲技術外泄,西域出土木版畫描繪了經過
※民國時一軍閥盜墓挖出大量寶物,匿藏的小老婆最後引來殺身之禍
※一項中國史前重大發現,歐洲人發動一場戰爭也未能搞到,後派人來華偷竊得手了
※陝西境內有處秘密藏寶地,主人在民國亂槍中斃命,至今沒有人找到
TAG:梧桐樹下戲鳳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