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擁有英語思維?

如何擁有英語思維?

去西餐廳點餐,假如你想點牛排,你會怎麼說?我可能會說「I want to order the steak」. 然而地道的說法是「I will have the steak」. 我就想,為什麼不是I want呢?明明是我想要點啊,為何是I will呢?我將要牛排?

在我上一篇的視頻里,馬雲在表達「為什麼人們不喜歡它(全球化)」的時候,說成了「Why people don』t like it」. 乍一聽超正常啊,可外國人糾正說是「Why wouldn』t people like it」, 甚至還不是「Why don』t people like it」.

為什麼會出現上面的不地道英語呢?因為我們說英語的時候會受中文思維的影響。要擺脫中式英語,我們需要有英語思維。

所謂英語思維,就是用英語母語者的思維方式思考——碰到事物,第一反應直接理解成英文,會按照英語語言的組織方式進行表達,不會受到漢語母語的干擾,沒有語言之間轉換(翻譯)的過程。

如下圖所示,當一個外國人看到最左邊的物體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cup,這就是英語思維;當一個中國人看到同樣的物體時,他的第一反應是杯子,然後再翻譯成cup,這就是中文思維。

除物外體,還有日常的各種動作情形。如下圖,我們對圖中的動作反應是「從單車上摔了下來」;如果你是外國人,看到這個場景就會立刻想到「fell off the bike」。

再看看下圖表達怎樣的一種感覺。你看了會立刻感到「心碎了」,外國人的第一反應是「the heart is broken」.

所以,無論你看到的是一個物體,一個動作情形,還是感受到一種感覺,你若第一反應是用英語來思考、表達,那就是具有英語思維。

或許你會說,看到以下的物體,我也可以毫不費力的直接蹦出它們的英文apple(蘋果), coke(可樂), dog(狗),那我也是有英語思維嗎?

對的。你學習英語那麼多年,總有一些英語已經被內化,讓你形成了一定的英語思維。中國人內化得最好的英語就是「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這簡直到了條件反射的地步,一聽到how are you,就可以直接說出後面一串,不帶思考的。

沒錯啊,用英語思維說英語的時候就是不用思考的,甚至腦海一片空白,還能衝口說出英語;或者,當你看到一堆英文時,你想都沒想,就理解了。

但是,我們做不到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全都具有英語思維,這才是學英語的難點。

英語思維對英語的聽說讀寫(譯)能力都非常重要,因為它能直接影響你的英語反應速度和使用英語的地道程度。由於說話時我們不會有很多時間讓大家來等待我們思考,所以英語思維對口語的影響尤其大。

當我們說英語的時候,大腦資源可能會被以下內容所佔用(大概示意圖,非真正百分比劃分)。

很顯然,每說一句英語,我們的大腦都很忙。對於一個外國人來說,他只需要做A部分思考,剩餘的都是D部分。而我們,D部分是占很少的,主要時間花在B部分的翻譯上。如果你想說得很具有英倫范或北美范,C部分還要佔去你很多腦力資源。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我的英語口語時好時壞。當我只是在跟外國朋友閑聊時,思考內容不多,句型也常用,於是可以花更多心思把英語說得很有英國腔;當我在用英語開會時,大部分腦力都用來思考說的內容,英語隨便應付一下、能表達意思就好了,畢竟腦力有限。

要英語一直都說得又快又好,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鍛煉英語思維。

要擁有英語思維,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英文和中文兩種語言的主要差別(但不僅限於此)。

首先,英文與中文最大的差別,莫過於中文是世界上最難的語言之一,而英文卻是世界上最簡單的語言(之一)。中文的難,在於中文是表意文字,每一個字都可含有很多的信息量;而英文是表音文字,基本上怎麼讀就怎麼寫,說出來是什麼內容就是什麼意思。既然英文簡單,為何作為掌握高級語言的中國人,英文反而不容易學好呢?

原因有不少,譬如我們錯過了學習語言最好的孩童時期,並且漢語跟歐洲語言體系完全不同,加上東西方文化有巨大差異,任何人學起來都像跟自然作鬥爭一樣。可我認為問題的關鍵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兩種語言難度的差別,在將中文跟英文進行轉換時,直接將英文的難度跟中文對等起來,那麼問題就來了。換言之,我們將中文翻譯成英文時,需要先降低自己的語言水平,再進行翻譯。另一層暗含的意思是,我們英文學不好,是因為自身語言水平太高了...嘖嘖嘖,簡直不可置信!

怎麼降低語言水平呢?比如,說話不要那麼精簡而富含深意,而要簡單的描述出來。不妨看看中國的詩句或諺語都是如何被翻譯成英文的。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

(一位美好年輕的男子正在追求一位他所愛的美麗姑娘。)

有志者事竟成。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當你有一個志向時,你就會找到一個成功的方法。)

可見,英文就是解釋這些中文背後的意思,不僅又長又啰嗦,還失去意境。換言之,英語思維很常見的就是解釋、描述中文所含有的意思。

例如,要表達「我想和你交朋友」,中文直接翻過來就是「I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 但那樣說外國人會不明白的。那英語思維是怎樣的呢?你就思考,該如何跟老外解釋交朋友呢?怎樣描述才是交朋友的樣子呢?那就是,做朋友就要一起出去玩,多了解對方啊。於是地道的英語表達就是:

We should hang out sometime. (我們有時候應該一起出去玩。)

Let s get to know each other better. (我們應該加深對各自的了解。)

再比如,要說「我很高興我有傑克這樣一個大學同學」,很多人也會直接翻譯:「I』m so glad that I have such a college classmate like Jack」. 這個說法外國人或許聽得懂,但就是感覺很Chinglish。英語思維就是描述這個人是誰,描述我們過去在大學都做了什麼,從而讓大家悟出我們是大學同學這個事實,甚至能聯想到你們當年的情形。較為地道的說法是:

He s Jack, my former classmate. We spent some pleasant time together during college days.(這是傑克,我的同學。我和他一起度過了愉快的大學時光。)

因此,當你說英語的時候,不要立刻想著字對字翻譯,想想能否用簡單描述的方式來解釋,降低語言難度,就像對一個小學生說話一樣。

其次,英文是一種結構非常縝密的語言,所有意義和邏輯都要靠完整的句子結構來表達,即因為、所以、如果等等這些連詞不能省略。英文句子結構還必須要有主語和謂語。正因為語法功能詞和主謂語都不能省略,英語中更多的是長句、複合句。

中文則比較不注重形式和語法結構,只要意思能懂就行了,因為中文的辭彙是靠語意的邏輯來連接的,句子形式可以非常有彈性。說得好聽點,中文是一種相當寫意、飄逸的語言;說得難聽點,隨意、不夠嚴謹。這也是中文難學的一大原因,感恩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吧!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沒有「如果」可以)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沒有「如果」不可以)

吃過了嗎?(主語缺失)

吃過了。(主語缺失)

Have you eaten lunch?

你吃過午餐了嗎?(主謂賓齊全)

Yes, I have eaten lunch. / I did.

是的,我吃過午餐了/我吃過了。(主謂齊全)

斯嘉麗很漂亮。(謂語缺失)

Scarlett is very beautiful.

斯嘉麗是非常漂亮的。 (主謂賓齊全)

換句話說,當我們將中文翻譯成英文的時候,經常需要在英語中補回中文裡省略的主謂語和語法結構詞。

再次,英語是一種很經濟的語言(economic language)。英文的重心多在前,中文的重心多在後,說話的順序很不同。英文說話方式是倒三角形式的,先描述結果,再描述過程,按重要程度排序。中文則往往先描述過程,再描述結果,按時間順序來說。「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住著個和尚…」 不聽到後面都不知道結果是什麼。

今天早上我坐地鐵去上班的時候有個小孩給老人讓座。

A kid offered his seat to an elderly man when I traveled to work on a tube this morning.(一個小孩給老人讓座,在我今天早上坐地鐵上班的時候。)

我原本打算在今年1月訪問中國,後來不得不推遲,這使我非常失望。

It was a keen disappointment when I had to postpone the visit which I intended to pay to China in January.

(我非常失望,當我推遲這個訪問的時候,我原本打算在今年1月訪問中國的。)

由於英語開頭就說重要事實,能節省人們不少說話理解的時間,省時省事,而且邏輯結構嚴謹,不易被誤解,因此英語成為了國際上最重要的商業語言。過去一直認為是英美經濟實力強大才使英語在全球通用,現在看來英語的特性也是很重要的決定因素。

因此,當我們從中文頻道轉到英語頻道的時候,要多考慮內容的總結和排序。

最後,中英文語言之間總是反著來的,詞性也會經常轉變。總之,就是不能太老實對照著翻譯。以下為幾種常見情況:

第一種,英文多使用被動形式。若中文是主動結構的,英文就變成被動結構;反之亦然。

老闆辭退了這位員工。(主動)

The employee was fired by the boss. 這位員工被老闆辭退了。(被動)

(中式英語:The boss fired the employee.)

我已經被考試逼瘋了。(被動)

The exam has driven me crazy. 考試已經把我逼瘋了。(主動)

(中式英語:I have been driven crazy by the exam.)

第二種,如果英文是肯定,中文翻譯過來說否定;英文是否定,翻譯成中文說肯定。有時候不一定要帶否定的字眼,意思表示否定也可以。

我認為這是不對的。(主句肯定)

I don』t think it』s right. 我不認為這是對的。(主句否定)

(中式英語:I think it』s not right.)

他不愛聽恭維話。(否定)

He is strange to compliments. 他對於恭維話感到很奇怪。(肯定)

(中式英語:He doesn』t like to hear compliments.)

第三種,英文注重名詞化表達,常將動詞、形容詞轉換為名詞,從而突出唯一的謂語動詞,並使句子變得更靈活、生動;中文則喜歡用動詞來表達。

大衛不抽煙。(動詞)

David is a nonsmoker. 大衛是個不抽煙的人。(名詞)

(中式英語:David doesn』t smoke.)

當我們吃飯的時候... (動詞)

during our dinner…在我們的晚餐期間 (名詞)

(中式英語:when we were having dinner…)

英語思維(名詞)

think in English 用英語來思考(動詞)

(中式英語:English thought)

他住在鄉下,目光很短淺。(形容詞)

Living in the countryside has narrowed him. 住在鄉下使他的眼光變得短淺。(動詞)

(中式英語:He lives in the countryside and his vision is quite narrow. )

第四種,英文常以抽象名詞作主語,中文則偏向於使用具體事物作為主語。語言轉換時,需要考慮更換主語,從具體的換到抽象的,就會顯得比較酷。

他突然想起了一個主意。(人物作主語)

An idea suddenly occurred to him.一個主意突然對他冒了出來。(抽象事物作主語)

說明一下,有些中式英語並不是錯的,只是使用習慣是否地道而已。

總體來說,英語簡單而嚴謹,形式較長,語言=信息;中文高深而隨意,簡短而蘊含豐富的含義,語言

前面講過,英語思維就是看到一樣東西能立刻反應出英語的描述,即能衝口說出英語,而且是地道的英語。對於如何練出這種思維,我找了一些外國專家的方法:

我還總結了以下幾個方法來幫助大家鍛煉英語思維,跟上面的方法是相輔相承的:

第一、用英英詞典(monolingual dictionary)。英英詞典能詳細地用英語解釋英語單詞的真正含義和不同用法,而中英詞典則無法解釋到位。

例如,開頭馬雲的那句話,我之前不太理解為何用wouldn』t,不用don』t. 後來查了一下英英詞典,would的其中一個用法是:used for describing a possible action or event that did not in fact happen, because something else did not happen first (用來描述一個可能發生、但又還沒發生的行動或事件,因為其他一些事情還沒有發生。) 事實上,馬雲說的「人們不喜歡全球化」這個觀點,只是個假設,並沒有真的發生,所以用wouldn』t. 如果使用don』t,就是說人們的確不喜歡,實錘了,這個意思表達的區別就在此。

在英英詞典中,《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是我最喜歡的。除了紙質的,它還有詞典app,免費的網路版也很不錯:http://www.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我個人比較喜歡下載app使用(最好選付費的,免費的有很多查不了),畢竟手機經常在手邊。牛津詞典最贊的地方是,裡面的英文解釋都是使用3,000英語辭彙中的詞,基本上你都看得懂,不太需要看解釋的同時還要去查中文解釋。

第二、看圖識字。學語言真得觀察小朋友是怎麼學的。在少兒英語中,兒童都是根據大量的圖片來了解生詞的含義、故事的情節。這些方法,也適用於成年人。如果你用過百詞斬,有沒有想過為何它是用圖片來記單詞?它的目的在於將一個個英語單詞與畫面連接起來,而不是與中文連接起來,這就是培養英語思維的方法。所以,不妨多看看小朋友的英語書哦!

第三、背誦英語片語搭配。道理很簡單,如果你是2~3個搭配詞這樣背,等於記了更多的單詞,能降低說口語時的英語思考量,而且還不容易出錯。我推薦大家買一本英語搭配的書學習,或者如果你有心有力,還可以考慮入手一本《Oxford Collocations Dictionary》。

第四、背誦「框架式」英語句型,即每個特定場景下幾乎都會用到的句子。

假如你經常需要作英文演講,那麼「框架式」的內容包括:自我介紹、公司介紹,我今天要講…,接下來我會講…,以上是今天的內容,大家有什麼問題嗎?我們先讓這位先生來提問,這個問題問得真好,還有其他問題嗎?今天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到來,等等。也就是說,把那些每次演講都會用到的話先寫下來、背下來,以後作新演講時,只需思考那些新的流動性內容,這樣就降低了你說口語時的英語思考量。

同樣,在餐廳點餐、跟外國朋友打招呼、寒暄等日常場景中,我建議大家可以去提前背誦這些對話中的「框架式」句型。

第五、多聽多讀英語,日常盡量給自己創造一個外語環境。雖然老生常談,但還是要說,要多跟外國人交流、聽英語新聞、看英文報刊雜誌、看英文書籍等等。對了,你看電影的時候,要看英文字幕哦!

第六、多練習中英文翻譯。除了口頭練習生活場景的描述,還可以進行一些筆頭的翻譯練習。如果能找到外國朋友修改一下,你對英語思維會很快開竅。對了,如果你在翻譯中遇到生詞,不要著急立刻去查字典,可以嘗試用其他描述方式,將你要表達的意思講出來。

第七、建議購買一個VPN,使用Google和YouTube——它們是我現在學習英語的主要工具,國內的英語學習資源的確有很大限制。

很多英語問題可以很快在Google找到答案。例如,開頭點餐的用詞,為何使用will have而不是want to have. 我很快在Google上查到了will和want的區別——will是助動詞,強調將要發生的動作(點牛排);want是動詞,強調想要的東西(牛排)。有時候,你想要牛排,和你決定要點牛排,還是有點不一樣的。

此外,YouTube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單詞不會發音,我都是找YouTube視頻聽,而且上面有很多有趣的英語頻道,看了會讓你覺得英語學習是件有趣的事。我還聽說Podcasts非常好用,大家也可以試試看。

第八、多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我工作中曾經翻譯過一個句子,「某某品牌中國區掌門人XXX是個典型的香港人」。最開始我直譯成「XXX, a typical Hong Konger」. 後來外國同事告訴我,說某人是一種典型的人,會有文化上的歧視,暗示說香港人就怎麼了,這是不符合西方文化的表達。因此,只要簡單的描述他是來自香港這個事實就可以了,即XXX is from Hong Kong.

又比如,當你想說出「我的天啊」時,如果你的朋友是個基督教徒,最好不要說「Oh, Jesus Christ!」 (噢,我的耶穌啊!) 正如你也不會想聽到別人說「噢,我的觀音啊!」

後記:關於培養英語思維這個話題,還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我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挑選了一些我認為比較重要、有效的方法跟大家分享,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自行再深入研究,我不免有些地方仍然不夠專業。還是那句,英語學習方法一定要適合自己才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蘇小姐 的精彩文章:

TAG:小蘇小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