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元的另一面:讓有益菌消失,促血糖代謝異常
今天是第525期日報。
SR:吃太多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或對血糖代謝不利!
Scientific Reports
[IF:4.259]
隨機雙盲交叉研究中納入35個健康年輕人,14天內攝入16克/天低聚果糖(FOS)或低聚半乳糖(GOS); FOS組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GOS組評估空腹血糖,均顯示高劑量益生元攝入不利於葡萄糖代謝; 雙歧桿菌屬顯著增加,但FOS組中考拉杆菌屬、GOS組中瘤胃球菌屬等產丁酸細菌減少; 利用干預前菌群結構,可預測益生元能多大程度影響OGTT水平; 益生元中有蔗糖殘留,以及16克/天的量過大,或促使出現與前期其他研究不一致的結果。
Fructooligosaccharide (FOS) and Galactooligosaccharide (GOS) Increase Bifidobacterium but Reduce Butyrate Producing Bacteria with Adverse Glycemic Metabolism in healthy young population
FM:聚糖更多樣,或更利於菌群平衡和健康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IF:4.076]
Effect of functional oligosaccharides and ordinary dietary fiber on intestinal microbiota diversity
2017-09-20 DOI: 10.3389/fmicb.2017.01750
Nature Reviews:腸道菌群與IBD,越來越有因果關係(綜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IF:13.678]
IBD與腸道菌群的組成及代謝改變相關,兩者是否存在因果關聯尚未明確; DC、巨噬細胞、Paneth細胞及上皮細胞通過TLR及NLR感知致病菌,導致在TGF-β、IL-6、IL-1β、IL-23信號通路的影響下產生Th17細胞及ILC3分化; TLR及NLR信號通路同時導致NF-κB及炎症小體的活化、促炎因子釋放及Th1細胞活化,最終導致上皮損傷、可分泌黏蛋白的杯狀細胞減少及細菌易位; 益生菌、抗生素、腸內營養治療、糞菌移植等飲食及菌群干預手段可用於治療IBD。
Gut microbiota and IBD: causation or correlation?
2017-07-19 DOI: 10.1038/nrgastro.2017.88
CDR:腸道菌群如何影響1型糖尿病(綜述)
Current Diabetes Reports
[IF:3.387]
腸道菌群與1型糖尿病發展中的2個不同階段相關; 第一個階段,異常定殖的腸道菌群無法正常地訓練宿主免疫系統,造成嬰兒對免疫介導的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包括1型糖尿病; 第二個階段,兒童體內1型糖尿病相關的自身抗體血清轉換為陽性,腸道菌群多樣性的降低及擬桿菌門物種丰度的增加發生在這個階段之前,或伴隨著這個階段發生; 母乳低聚糖可為嬰兒提供「健康」細菌,飲食干預可影響自身反應性及調節性T細胞的數量及活性。
Modulation of Type 1 Diabetes Risk by the Intestinal Microbiome
CR:益生菌對類風濕關節炎無顯著療效
CLINICAL RHEUMATOLOGY
[IF:2.365]
基於各大資料庫,共納入9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共計361名病人,對益生菌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療效進行meta分析; 結果表明,與安慰劑組相比,益生菌組患者的促炎因子IL-1β、IL-6、IL-12、TNF-α中,僅IL-6水平顯著降低,但其臨床影響未知; 然而對於疾病活動度評分、健康評定問卷、關節壓痛數、關節腫脹數等指標,二組無顯著差異; 需要更多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來研究益生菌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效果。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CID:糞菌移植,能獲取和清除多少耐葯基因?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IF:8.216]
選取8對為治療複發性艱難梭菌感染而進行糞菌移植的供體-受體對,進行宏基因組測序數據分析, 8位糞菌移植受體中,有7位治療成功,治療過程中無不良反應發生; 在進行糞菌移植之前,受體體內喹諾酮耐葯基因富集,而供體體內四環素耐葯基因富集,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耐葯基因在供受體體內水平相似; 鑒定出在糞菌移植受體中,新獲取了37個耐藥性基因,並有95個耐藥性基因被清除。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gene acquisition and depletion following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 for recurrent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2017-08-01 DOI: 10.1093/cid/cix821
Nature子刊:利用合成長讀長序列分析宏基因組數據
Nature Biotechnology
[IF:41.667]
使用短讀長序列計算難以分析鑒定宏基因組和微生物樣品中的細菌菌株,使用TruSeq合成長讀長序列,結合不同分析工具分析人類腸道菌群; 分析確定了178種細菌種類,其中51種不是單獨使用短序列閱讀; 從宏基因組數據中恢復包含多個操縱子的細菌重疊群,其中22個重疊群>1 Mbp,此外觀察到菌株中廣泛的種內變異,以單倍型的形式跨越多達幾百Kbp; 將合成長讀長序列技術與標準短讀長方法相結合,可以對樣品宏基因組進行更精確和全面的分析。
Synthetic long-read sequencing reveals intraspecies diversity in the human microbiome
2015-12-14 DOI: 10.1038/nbt.3416
Nature:飲食和健康狀況,影響老年人的腸道菌群
Nature
[IF:40.137]
老年人的腸道菌群與年輕人有很大不同,且他們之間的個體差異較之年輕人也更大; 研究了178名老年人的腸道菌群,分別為居住在社區的、進行日間門診的、在醫院進行短期康復護理的以及需要長期護理的; 腸道菌群的組成與老年人的虛弱、患病率、營養狀況、炎症指標以及糞便的代謝物有關; 長期接受護理的老年人腸道菌群多樣性明顯少於居住在社區的,丟失的這部分菌群或增加了他們的虛弱。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correlates with diet and health in the elderly
2012-08-09 DOI: 10.1038/nature11319
Nature:肥胖與擬桿菌門和厚壁菌門有關
Nature
[IF:40.137]
比較遺傳性肥胖小鼠和同窩瘦小鼠、以及肥胖和瘦的人類志願者的遠端腸道菌群,發現肥胖與兩種主要的細菌(擬桿菌門和厚壁菌門)丰度相關; 通過宏基因組和生化分析發現這種變化影響小鼠腸道菌群的代謝潛力; 肥胖菌群具有增加從食物中獲得能量的能力,此外,這種特質是可傳播的:給無菌小鼠定植「肥胖菌群」導致總身體脂肪的增加顯著高於定植「瘦菌群」的小鼠; 結論:腸道菌群可能是肥胖病理生理學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因子。
An obesity-associated gut microbiome with increased capacity for energy harvest
2006-12-21 DOI: 10.1038/nature05414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熱心腸先生,沈志勛,葯農,小扣啊,楊展,女巫


※菌群作用很複雜,神秘面紗始揭開
※13-15年超經典研究:菌群到底如何深入影響免疫?
※熱心腸日報500期巨獻——50篇必讀綜述!
※印度疑似發生過核爆炸,現場和日本廣島核爆炸很像
※空氣污染降低發電效率?又添一罪!
TAG:熱心腸先生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