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居正改革與第一次援朝抗日

張居正改革與第一次援朝抗日

張居正改革與第一次援朝抗日

編者按:本文由讀史縮編自著名史學家柏楊所著《中國人史綱》,為通讀中國史第40篇文章。

明朝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時代,日本第一次侵略朝鮮,連一個借口都沒有,是赤裸裸最原始性的對外侵略。假如不是中國干預,朝鮮早已滅亡。日本似乎總是氣咻咻的,稍微有一點力量,就企圖奴役他的鄰國,不管這鄰國對他多麼友善。

而日軍撤退後,中國援朝軍也跟著撤退。這是歷史上國與國之間,最標準的無私援助,中國戰士的鮮血,灑遍朝鮮半島,而一無所求。

張居正改革與第一次援朝抗日

一、張居正的改革與慘敗

俺答和解的前四年(1566),嘉靖皇帝朱厚熜逝世,他在位46年,帶給中國半個世紀的痛苦。他的死使中國人照例鬆一口氣,由他的兒子朱載垕繼任。朱載垕在位七年,於1572年逝世,由他的10歲兒子朱翊鈞繼任,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萬曆皇帝了。

當朱載垕剛死,朱翊鈞還沒有登基時,首席宰相(首輔)高拱跟次席宰相(次輔)張居正,爭鬥激烈。張居正跟宦官巨頭——司禮太監馮保勾結,利用主少國疑,千載難逢的機會,由馮保設下網羅,向朱翊鈞的母親李太后告密說:「高拱在朝堂上向群臣揚言:10歲的孩子,怎麼能擔起皇帝的重任?」

高拱即令是一個白痴,也不敢公開講這種殺身滅族的話,但在官場傾軋中,問題不在他講不講,只要有人堅持他講就夠了,李太后顏色大變,立即把高拱免職,擢升張居正為首席宰相。

張居正使用的顯然是一種不尊嚴的手段,但不能責備他,明王朝三百年間,所有高級官員都必須有宦官的支持。只有少數人敢跟宦官對抗,但不是死於詔獄,便是死於窮困。

張居正是明王朝所有宰相中,唯一的敢負責任而又有遠大眼光和政治魄力的一位,不以自己的榮華富貴為滿足,他雄心勃勃,企圖對政府的腐敗作一改革。但他沒有商鞅當時的背景和王安石所具有的道德聲望,更沒有觸及到社會經濟以及政治制度不合理的核心,他不過像一個只鋸箭桿的外科醫生一樣,只對外在的已廢弛了的紀律,加以整飭。

主要的措施在於加強行政效率,下級官員必須對中央命令徹底執行,不能敷衍了事。張居正屢次調查戶口、測量耕田、整理賦稅,使負擔過多的窮人減少負擔,使逃稅的「鄉紳」納稅。又大舉裁減不必要的官員,縮小若干機關的編製。最有成績的是,張居正任用水利專家潘季馴治理黃河,任用抗倭名將戚繼光守御北方邊疆。

當戚繼光調任薊遼兵團司令官(薊遼總兵)時,准許他率領一手訓練的擊敗倭寇的浙江部隊。到任後的某一天,舉行閱兵,忽然大雨傾盆,邊防軍竟一鬨而散,只有浙江部隊因沒有得到解散命令,仍在大雨中屹立不動,邊防軍大吃一驚,從此他們才知道什麼是軍紀軍令。這件事說明邊防軍的腐敗(現在我們可以了解萬里長城所以抵擋不住俺答的原因了)和張居正所以進行改革的必要。

然而,我們一再提醒,儒家思想下的中國傳統政治,是反對任何改革的。尤其是十六世紀,正是大黑暗時代,對改革的反對當然更加強烈。張居正所作的這種外科醫生的手術,嚴格地說還談不到改革(更談不到高一級的變法了),只不過稍為認真辦事而已。

但他所遭到的反對,卻同樣可怕。一是喪失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如被裁減的人員,被增加田賦的「鄉紳」和一部分不能作威作福的宦官。另一是習慣性的反對,儒書上「利不十,不變法」,已成為阻止改革的借口。不幸的是,張居正又因為父親亡故的守喪問題,觸犯了儒家的禮教。

張居正的父親於1577年逝世,依照儒家禮教的規定,作兒子的必須辭去官職,回到故鄉守喪三年。只有皇帝才有權下令徵召守喪中的兒子繼續供職。皇帝朱翊鈞倒是下令徵召張居正的,但仍然引起政府若干官員的喧嘩,一種是衛道之士,他們認為縱然有皇帝的徵召,但儒家正統思想不能違犯,不守父母三年之喪,跟禽獸沒有兩樣。另一種是銳進之士,希望張居正馬上退出政治舞台,即令是短期的也好,以便自己擢升。

這場爭執雖沒有大禮議事件那麼死傷狼藉,但也熱鬧了一陣。使張居正的仇人布滿天下。

張居正改革與第一次援朝抗日

張居正當權11年,在1582年病死。朱翊鈞已20歲,蛇蠍性格隨著他年齡的成長而大量顯露,他恨透了在幼年時對他生活管教過嚴的宦官馮保和對他讀書要求過嚴的張居正。

朱翊鈞十幾歲時,就經常拷打身邊的宦官和宮女,把這些可憐無助的人拷打到死。馮保向李太后報告,李太后就責罵朱翊鈞,有時候還揍他。有一次李太后暗示他如果不停止凶暴,可能有被罷黜的後果。至於張居正,他兼任皇家教師,往往在朱翊鈞早睡正甜時,強迫他起床讀書。在他讀錯字時,又聲色俱厲地糾正他。

朱翊鈞在張居正死後親政,立即向他們採取報復行動,任命馮保的死敵張誠當司禮太監,把馮保放逐到故都南京。接著宣布張居正的罪狀,下令抄沒他的家產。

張居正是荊州(湖北江陵)人。地方官員在諂媚奉承宰相之家十餘年後,為了表示對新當權派的忠貞和對「罪犯」的深惡痛絕,還沒有得到正式命令,一聽到風聲,就派兵把張居正家團團圍住,門戶加鎖,禁止出入。等中央查抄大員張誠到達時,已有十餘人活活餓死。

張居正的失敗是註定的,當時的社會背景絕不允許他成功。他失敗後,十年的改革成果,逐漸化為烏有。一切恢復原狀,黃河照舊泛濫,戚繼光被逐,邊防軍腐敗如故,守舊的士大夫、鄉紳、宦官,一個個額手稱慶。

張居正改革與第一次援朝抗日

二、大敗日軍,無私保衛朝鮮

張居正死後不久,日本大舉侵略朝鮮王國,明政府第一次武裝援助朝鮮。

朝鮮王國和安南王國,是中國南北兩個最忠實的藩屬,他們除了有一位國王和使用一種跟中國大同小異的文字外,事實上可以說是中國的一省。中國是他們的保護者和宗主國,但從不過問他們的內政。

日本帝國在十六世紀有一位巨人崛起,他就是平民出身的大將豐臣秀吉。他統一了全國,擔任國家最高執政官(關白),天皇便成為一個虛名。豐臣秀吉在國內建立了不朽的功業後,日本三島已不能容納他的野心,他決定先征服朝鮮,繼而吞併大明,以及整個東亞。

朝鮮得到日本即將入侵的情報,對於文化落後的蕞爾小國,竟敢動高度文化大國的腦筋,感到不能置信。為慎重起見,1590年,特地派遣一個代表團前往日本訪問,調查日本入侵的可能性。代表團於翌年(1591)返國,提出兩份內容恰恰相反的報告,團長黃允吉認為日本一定會有軍事行動,副團長金誠一則認為冷戰有可能,熱戰絕不可能。朝鮮國王李昖問二人對豐臣秀吉的印象,黃允吉說:「光采煥發,具有膽略。」金誠一說:「雙眼像老鼠一樣,毫無威嚴。」

——判斷,是人類最高智慧的表現。判斷如果錯誤,就必須付出判斷錯誤的代價,小焉是個人的失敗,大焉是國家受到傷害,甚至滅亡。對同一現象,竟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的判斷(事實上有時候還產生兩種以上完全不同的判斷),跟當事人的智慧見解,生活體驗,以及心理背景,有密切關係。

朝鮮政府經過研究之後,決定採信副團長金誠一的判斷。那時朝鮮的李王朝跟中國的明王朝是一丘之貉,同樣的腐敗渾噩,他們不願意受到攻擊,所以不相信會受到攻擊。

張居正改革與第一次援朝抗日

第二年(1592),豐臣秀吉統率海陸軍15萬人,渡過對馬海峽,在朝鮮半島的釜山城登陸。朝鮮不堪一擊,日軍長驅直入,抵達首都王京(漢城)。王京陷落,國王李昖逃到北方的開京(開城)。開京又陷落,又逃到更北方的平壤。平壤又陷落,李昖於是逃到跟中國一水之隔,鴨綠江畔的義州。日本兵團自四月在釜山發動攻擊,到六月奪取平壤,只不過三個月時間,朝鮮全國八省(道),全部失守,只剩下義州一個孤城。李昖向明政府告急,他認為復國無望,請求舉族內遷。

大明這時正逢寧夏軍區哱拜兵變,兵力集中在西疆,一時不能調遣。國防部長(兵部尚書)石星就派遣精通日本語文的沈惟敬,作為使節,前往日本佔領下的平壤,了解情況。沈惟敬到平壤後,日本大將小西行長表示:「日本無意跟大明為敵,我們願跟大明共同瓜分朝鮮,以大同江為界。大明如果同意的話,日本就撤出平壤,退到大同江以南。」

沈惟敬回報,明政府拒絕,認為必須維持朝鮮領土的完整與主權的獨立。這一年九月,哱拜事件平息,明朝大將李如松率援朝軍出發。

李如松於十二月渡過鴨綠江,跟國王李昖會合。明年(1593)正月,開始進攻,張居正整頓後的武裝部隊,仍有殘存的優良紀律和戰鬥力,日軍大敗。援朝軍追擊300餘公里,克複平壤。再追擊150餘公里,克複開京(開城)。

日軍節節失利後,在王京(漢城)北15公里碧蹄館,布置埋伏,由間諜向李如松報告說:「日本人已放棄王京,向南逃竄。」李如松這時已經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十分驕傲。他輕騎急追,在碧蹄館陷入重圍,戰馬跌倒,他的頭部受傷,雖然援軍仍將日軍擊退,但損失慘重,銳氣已消。

然而,日本也無力反攻,而且鑒於平壤之敗,不敢固守後勤交通線有隨時被切斷危險的孤城,不久真的放棄王京(漢城),撤退到朝鮮半島南端最初登陸地的釜山。隨後,豐臣秀吉返回日本,留下小西行長等候命令。

這時,除了釜山一城外,朝鮮全國光復。如果換了有些大國,可能會趁此良機,把朝鮮一口并吞。然而明政府卻命國王李昖不必內遷,還都王京(漢城),李昖像中了馬票一樣的大喜過望。

日本退守釜山後,中國援朝軍在外圍布防。國防部長石星主張談判解決,國王李昖也向明政府要求如此。這件艱難的工作由沈惟敬擔任,最後明政府允諾加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並允許日本貿易,日本則允諾撤出釜山。

張居正改革與第一次援朝抗日

1596年,中國派遣使節團前往豐臣秀吉所在地大阪(當時日本首都仍在京都),舉行冊封典禮,朝鮮也派一個代表團陪同觀禮。

然而,日本的談判不過是一個騙局,豐臣秀吉需要時間重新集結兵力。我們一眼就可看出,他不能接受日本國王的封號(好像連精通日本語文的沈惟敬,也不知道日本還有一個高高在上的天皇)。於是等到中、朝兩國代表團抵達大阪之後,豐臣秀吉指摘兩國代表團的代表,官位太低,禮物也太薄,不但瞧不起日本,也瞧不起大明。一方面要求明政府懲罰朝鮮,一方面在釜山發動第二次攻勢。

豐臣秀吉的背信,影響兩個人的生命,一是國防部長石星,一是和平使節沈惟敬,這兩位從事和解的人物,被勃然震怒的萬曆皇帝朱翊鈞下獄處決。然後命楊鎬、邢玠兩位大將,分別圍堵。

楊鎬是著名的債帥人物(借高利貸買來的武官稱「債帥」,文官稱「債官」),他在釜山北方被日本的凌厲攻勢擊敗,死傷慘重,隻身逃脫。幸而邢玠終於擋住了日本陸軍,並用海軍騷擾日本的海上補給線,日軍的處境不久就岌岌可危。

1598年,即十六世紀最後第二年,豐臣秀吉在大阪逝世,遺令退軍,留在釜山的日軍才行撤退。其實即令豐臣秀吉不死,日軍因糧道不絕如縷,也會撤退。但豐臣秀臣之死,使他們撤退有名,保持了顏面。

——七世紀唐王朝時,日本出兵朝鮮半島,還可以說是援助百濟王國對抗新羅王國。十六世紀這一次,則連一個借口都沒有,而是赤裸裸最原始性的對外侵略。假如不是中國干預,朝鮮早已滅亡。日本似乎總是氣咻咻的,稍微有一點力量,就企圖奴役他的鄰國,不管這鄰國對他多麼友善。

這是日本第一次侵略朝鮮,也是中國第一次保衛朝鮮,自1592年到1598年,歷時七年。日軍撤退後,中國援朝軍也跟著撤退。這是歷史上國與國之間,最標準的無私援助,中國戰士的鮮血,灑遍朝鮮半島,而一無所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讀史連環畫經典系列:大敗張士德《大明英烈傳》連載三
28歲未婚女孩想買房卻遭父母反對:沒必要,反正是要嫁人的
造反的寧王,跋扈的劉瑾,不上朝的嘉靖,大明的黑暗殘暴罄竹難書
造反的寧王,跋扈的劉瑾,不上朝的嘉靖,大明的黑暗殘暴罄竹難書!
一件桃色事件戲劇性的停止大明北方外患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