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舊藏宣德瓷器,你覺得它們能扛起皇家審美大旗嗎?
祭藍釉白花魚蓮紋盤,明宣德,高4.0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清宮舊藏
盤敞口,弧壁,圈足。內底及外壁均以白泥描繪魚戲荷蓮圖案。足內施青白色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藍釉白花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窯的創新品種,其藍白對比鮮明,具有較好的裝飾效果。明代宣德時的景德鎮窯將這一裝飾品種加以發展,圖案刻畫更加細膩,造型品種及裝飾題材亦大為增多,造型有盤、碗、尊等,裝飾題材有龍、魚蓮、萱草、折枝花果、纏枝花等。應引起注意的是,清代康熙時景德鎮御窯廠曾仿燒過宣德藍釉白花魚蓮紋盤,但圖案刻畫不如宣德時作品細膩。
青花松竹梅紋香爐,明宣德,高31.7cm,口徑20.2cm,足距12cm
清宮舊藏
爐方唇,短頸,扁圓多角形腹,下承以三個象腿形獸面足。外底略上凹,無釉。通體青花裝飾。口部繪龜背錦文,腹部繪怪石松竹梅紋,雙耳里側均繪折枝靈芝紋,外側繪卷草紋。三足上的獸首亦染青料。
1984年景德鎮珠山明代御窯廠遺址曾出與這件青花香爐大小相同、形體風格相似的宣德白釉香爐,由此可見,宣德時期御用香爐流行形體大氣、氣勢雄偉之特點。
鮮紅釉碗,明宣德,高8cm,口徑18.9cm,足徑8cm
清宮舊藏
碗撇口,深腹,圈足。通體施紅釉。圈足內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宣德朝是明代紅釉器製作最輝煌的時期。宣德時期,紅釉製品不僅在數量上有明顯的增加,而且較之永樂鮮紅釉器更勝一籌,出現了寶石紅、祭紅、積紅、霽紅、雞血紅、牛血紅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種。宣德紅釉呈色濃艷,又往往在器物轉折變化的稜角處隱現胎骨而呈現白色筋脈,增添了觀者視覺的變化,耐人尋味。這時的紅釉器造型更加豐富,除碗、盤、高足杯外,洗、爐、梅瓶、僧帽壺、鹵壺、梨式壺等亦多見。輔助裝飾除暗花外尚有描金彩者。此碗在口沿部位形成的一線白釉俗稱「燈草口」,紅釉的積釉處顯現青灰色,最厚處氣泡密集,這是宣德紅釉典型的時代特徵。其色調深沉,不流釉,不脫釉,被稱為「宣紅」。宣德後,紅釉一度衰落,直到清康熙時才恢復。
仿鈞玫瑰紫釉盤,明宣德,高4.1cm,口徑15.5cm,足徑9.2cm
清宮舊藏
盤口微撇,弧腹,圈足。足底切削整齊。通體施玫瑰紫釉,釉面棕眼密集。口沿處因高溫熔融狀態下釉層垂流而呈醬黃色。足內無釉,有糊米色斑。無款。
明前期御窯瓷器的質量為有明一代之冠。其間,摹仿宋代名窯瓷器之風一度興起。明代景德鎮御窯仿鈞釉瓷器始見於宣德朝,御窯廠燒造了一定數量的仿鈞窯瓷器,傳世品多為盤、碗類。
鮮紅釉金彩雲龍紋盤,明宣德,高4.5cm,口徑19.7cm,足徑12.3cm
清宮舊藏
盤撇口,弧壁,圈足。通體施紅釉。外壁及盤心以金彩繪雲龍紋,金彩雖已剝落,紋飾仍依稀可辨。口沿為燈草邊。圈足內施青白釉,無款。
瓷器上的「描金」裝飾技法為北宋時定窯首創,有白釉描金、黑釉描金、醬釉描金三種。元代景德鎮窯繼承此技法並生產出藍釉描金器。紅釉描金器則始於明宣德朝。宣德紅釉描金器除盤外還有撇口碗等,均描繪雲龍紋。
甜白釉暗花纏枝蓮托八吉祥紋碗,明宣德,高8.4cm,口徑15.5cm,足徑5.7cm
清宮舊藏
碗敞口微撇,弧壁,瘦底,圈足較高。通體及足內均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青。內口沿處暗劃弦紋兩道。碗心青花雙圈內有一豎向長方形雙線框,框內直寫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外壁暗劃花紋裝飾,近口沿處有弦紋兩道,腹部為纏枝蓮托八吉祥紋。近足處為一周蓮瓣紋,足外牆為卷枝紋。
甜白瓷是在元代樞府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永樂白瓷色調恬靜柔潤,在視覺上給人以「甜」的感覺,故稱「甜白瓷」。明代黃一正所撰《事物紺珠》中載有「永樂、宣德二窯內府燒造,以鬃眼甜白為常」之句,此後「甜白」稱謂沿用至今。甜白瓷在我國陶瓷史上享有盛譽,文獻稱其「白如凝脂、素猶積雪」。此瓶恰如其分地表現出這種特徵。
青花阿拉伯花紋綬帶耳葫蘆扁壺,明宣德,高29.9cm,口徑2.7cm,足橫7cm,足縱5.2lcm
清宮舊藏
壺呈葫蘆形,口、頸部為圓形,腹部為豎向扁圓形,下承以方圈足。頸、肩之間對稱置綬帶形耳。通體青花紋飾。口部繪纏枝菊花紋,腹兩面均繪阿拉伯花紋,耳上繪折枝花紋。口沿下自右向左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橫行款。足內施青白釉。
此葫蘆扁壺為明永樂時景德鎮御窯廠的創新器形,宣德朝繼續燒造,品種有白釉、青花等,造型與紋飾皆仿自西亞伊斯蘭工藝品。明永樂朝製品不署年款,宣德製品一般則署年款。
青花折枝靈芝紋石榴尊,明宣德,高19cm,口徑6.9cm,足徑9.7cm
清宮舊藏
尊折沿口,直頸,鼓腹,外撇足,台階式內底。通體呈六瓣瓜棱形。青花裝飾。口沿飾蓮瓣紋,頸飾圓圈紋,肩飾蓮瓣紋,腹飾折枝靈芝紋,近足處飾仰覆蓮瓣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尊器形仿石榴形象,構思巧妙。
鮮紅釉盤,明宣德,高4.2cm,口徑20cm,足徑12.5cm
清宮舊藏
盤撇口,弧壁,圈足。通體施紅釉。圈足內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盤造型規整,胎薄體輕,釉色純正,是宣德紅釉瓷的代表作。
仿汝釉盤,明宣德,高4.2cm,口徑17.6cm,足徑11cm
清宮舊藏
盤撇口,弧腹,圈足。通體及足內均施仿汝釉,釉色灰青閃藍,滿布細碎的紋片,對光斜視,可見釉面泛起橘皮紋。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明代仿宋官窯器一般只注重仿宋器的釉色而不太注重仿其造型,故少有亂真之作,如此盤除釉色貌似宋汝窯器外,其造型和歀識都顯示出宣德官窯瓷器的特徵。明代仿汝釉瓷僅見於宣德官窯。景德鎮珠山宣德官窯遺址曾出土與此盤相同的標本。
青花折枝花紋雙耳扁壺,明宣德,高25.7cm,口徑3cm,足徑10-7.3cm
清宮舊藏
壺直口,細頸,扁圓形腹,平底。頸、肩飾對稱如意形耳。通體青花裝飾。頸飾纏枝花紋,肩飾蕉葉紋,扁圓腹兩面飾折枝花紋。
此器形制源自阿拉伯銅器,器形端莊而穩定。紋飾簡潔,以寫生茶花為主題紋飾。
青花蕃蓮紋卧足碗,明宣德,高3.8cm,口徑13.5cm,足徑4.2cm
清宮舊藏
碗敞口,淺腹,卧足。通體青花裝飾。里心及里壁飾變形桃紋,兩者間飾纏枝花葉紋,口沿飾青花線,外壁飾纏枝花紋,下飾變形如意雲頭紋。卧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器造型線條柔和,番蓮風格的紋飾嚴謹而細膩,有異域風格。
青花庭院仕女圖高足碗,明宣德,高10.3cm,口徑15.2cm,足徑4.4cm
清宮舊藏
碗撇口,高足中空。外壁繪二仕女對坐賞畫,襯以山水、花草、樹木等,足柄繪山石樹木。碗心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
此器紋飾布局疏朗,場面開闊,意境清幽。
宣德瓷器人物紋較少,所見者均文人士大夫的氣息濃厚。此器紋飾繪仕女賞畫情景,表現著一種恬靜淡漠的格調。里心有青花楷書款,是典型的宮廷御用器。
青花雲龍紋碗,明宣德,高10.2cm,口徑27.8cm,足徑11.2cm
清宮舊藏
碗敞口,方唇,淺腹,圈足。里白釉無紋飾。外青花裝飾。口飾青花線兩道,壁飾祥雲雙龍,近底處飾蓮瓣紋,足牆飾如意雲頭紋。口沿下從右向左橫書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款。
此器造型淺闊,紋飾描繪細膩。
白地醬彩花果紋盤,明宣德,高5.5cm,口徑29.3cm,足徑20cm
清宮舊藏
盤撇口,弧壁,圈足。通體白地醬彩裝飾。內底飾折枝花紋,內壁飾折枝花果紋,外壁飾纏枝花紋。所有的圖案均先暗刻線條。內底、口沿及足牆上均繪有醬彩弦線。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白地醬彩為宣德時期新創燒的品種。其白釉上刻填的醬彩呈現未經攪拌的芝麻醬色,晶瑩光亮。常見器物有這類花果大盤,這種形制一直延續到正德時期。此盤在暗刻的花紋上施以醬彩,與潔白的釉色相互映襯,取得醒目的裝飾效果。


※藏友送鑒了幾件瓷器,崔凱老師稱「這件算不上高仿品建議放棄」
※先睹為快!養德堂與佳士得再攜手,放出逾80件珍藏古玉
※從三尊宮廷御制本尊造像一看永樂皇帝如何籠絡西藏三大法王
※台灣藏家舊藏古代玉器選
TAG:聯拍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