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印度要越過三條喜馬拉雅山脈才有機會趕上中國

印度要越過三條喜馬拉雅山脈才有機會趕上中國

提到歷史,大家對印度的第一反應當屬和中國一起並列為四大文明古國。提到佛家,大家也能聯想到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悟禪。提到美女,跳著肚皮舞五顏六色的沙麗旋轉在舞池中央。提到電影,寶萊塢的奢華熱鬧不比好萊塢的炫酷特技差。

看似美好的印度自古以來便是一個分裂體。

雖在文化上,南亞各區域板塊基本上歸於印度文明體系,但在政治上,印度卻一直是邦國林立、各自為政,統一大團結很少在歷史上上演。

而今,在政治上,印度雖已是一個主權實體,但其國家內部依然紛爭不斷,內政上各邦都擁有極大的自主權,甚至各行其是,中央政府很多時候都是形同擺設。

為什麼印度會是這樣的局面?

地緣上,南亞次大陸的整體地緣結構獨立完整,且本身形狀比較規整,聚合力較強,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十分有利於政治的大一統。但現實卻大相徑庭。這種反差究竟是何造成的?

一、缺乏外部壓力

從地緣格局上看,南亞次大陸以東為緬甸的密林,往北是世界屋脊,向西是興都庫什山脈,南面大海,這些都成為印度抵禦外敵的天然屏障。不過事物都有兩面性,這種自我保護的有利條件在面對外來文明時,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封閉環境。

當印度文明覆蓋整個南亞次大陸後,便喪失了繼續擴張領土的動力,也就少了大一統來集中資源應對外敵的必要。

儘管古代印度會周期性的遭受中亞游牧文明的入侵,但卻並未威脅到印度文明的獨立性構成。除了古印度文明本身的超強實力,也與中亞作為大陸交通島的地理位置息息相關。

身處亞歐大陸腹地的中亞,使其成為亞洲各大地緣勢力的交鋒之地。如此一來,中亞只能在各大文明交鋒結束後,成為勝者的附庸。

而中亞對於東亞的中國、蒙古,還是西亞的波斯、阿拉伯都相距甚遠。而中亞的虛弱和混亂,大大降低了印度遭受入侵的機率,也使得想征服印度的統治者,因缺乏強大而穩定的地緣板塊作為支撐,也就無力改造印度文明,最終只能依印度實情來調整自己的控制策略來維護其統治地位。最後,統治者也便融入了印度文明。

而面對越來越多不同民族的融合,雖大方向都是印度文明,但還會保留原來的民族特性。這樣,印度內部因利益不同而造成的內鬥就在所難免。

二、地緣核心的肢解

將中央的權力凌駕於各地方權力之上是大一統的本質。但人都是最大程度滿足自己的利益,而不同地緣板塊的人群因利益不一致,也會竭力追求本地緣板塊利益最大化。

由於中央集權,本身就意味著各次級地緣板塊的政治權力被部分剝奪,所以地方和中央的衝突便相伴而生。中央集權也會導致大量地緣實力較弱的板塊逐漸邊緣化。既然地方也是國家的一部分,地方利益必定會排在國家利益之後,如此一來,區域利益便受到限制,區域政治權力又怎能甘心如此。如此一來,一個強大的本部核心區是中央集權的必要條件。

只有本部強大到能壓制邊緣不滿時,中央集權才會行之有效。反之,政治上的集權,又能有效促進邊緣地區的資源大量流向本部,進而使本部受益。

印度文明核心區的形成依賴兩條母親河——印度河與恆河,以此二河流域為本部核心,理論上足夠一統南亞。

但現實卻背道而馳。印度不僅沒能實現大一統,而作為兩大核心區之一及印度本土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反倒成為了外來伊斯蘭文明的地盤。而如今,在政治上,印度河流域都與印度剝離,成為獨立的巴基斯坦國。

無論印度歷史多麼悠久,卻到了自己母親河都保不住的地步,這又是為何?

原因是爾沙漠——這個隔在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的之間面積近60萬平方公里沙漠地帶。

這片地區原本並不是沙漠,歷史長河中,氣候環境變化無常,加上人為因素——過度砍伐印度河流域森林植被,嚴重的水土流失最終導致了該區域的沙漠化。而這種沙漠化產生的蝴蝶效應,對南亞次大陸的政治格局的影響甚大:

首先,塔爾沙漠隔斷了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這種地緣關係上的退步,導致南亞的這兩大核心板塊,不僅不能把兩個區域整合起來發揮合力作用,反而使,兩個區域逐漸走向分離和對立的局面。

而印度河板塊地處南亞與中亞交界。以游牧文明為主的中亞勢力,軍事實力雄厚,即使印度河流域在地緣實力上不如恆河流域,但藉助外力,它足以與恆河分庭抗禮。這樣一來,中亞勢力的進入也加重了兩河流域的分裂。

而當中亞軍事勢力與伊斯蘭文明結合,對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質衝擊自然不會小。

印度文明的體量龐大,伊斯蘭文明也無法將其完全取代。但印度河流域距西亞近,伊斯蘭文明取代印度文明也就佔了上風。再加上塔爾沙漠阻斷了印度河流域與南亞其他區域的聯繫,長年累月,印度河流域這塊南亞的第二大地緣板塊、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也成為了伊斯蘭文明的勢力範圍。

失去印度河板塊,使印度文明原本的兩大核心區域,縮小到只剩恆河板塊一部,勢力範圍受到重創。而印度河和恆河流域的對立衝突進一步削弱了恆河板塊的實力。如此一來,印度本部核心區的實力也逐漸削弱,本部也沒有足夠實力壓制諸如孟加拉、德干高原等其他地緣板塊。政治上的中央集權也就漸行漸遠。

三、嚴重的種姓制度桎梏

上古時代,雅利安人經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南亞,取得了當地的統治權。由於相對於南亞土著的達羅毗荼人(印度黑人),雅利安人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為了確保統治權,便設計出種姓制度,將印度人劃分為婆羅門、剎帝利、犬舍、首陀羅四大種姓。其中雅利安人被歸為婆羅門、剎帝利這兩大高貴種姓,逐漸發展成印度白人;其餘的印度黑人,則歸入犬舍、首陀羅這些低等種姓、甚至賤民。由於雅利安人,以及後來進入南亞,取得統治權的中亞人都膚色較白,所以這種階級劃分帶有非常明顯的種族色彩。

印度白人為了讓低種姓安分守已,為了維持種族的利益,便大力推廣印度教,利用其「今生受苦、來世便可享福」的教義,精神上奴化黑人,來削除他們的反抗意識。

這種奴化,雖然維護了印度白人的統治,但負面性也很突出。

一生為奴的印度黑人權利少之又少,對國家認同感也相應的很小。加上過於強大的宗教影響力,即使低等的種姓人群,也不會為了要獲取更多的人生權利而去反抗,世俗權力也就起不了多少的作用。政治影響力次於宗教影響力,中央集權便落不到實處。

這兩種因素,導致由中央朝廷派來的職業官僚,完全無法憑藉中央王朝的權威,在當地實行管制。只有紮根於當地,世世代代直接統治印度黑人的土邦貴族,和直接控制當地平民思想的寺廟和婆羅門,才有可能獲得當地平民的敬畏。流官制是中央集權的基本行政制度。一旦流官制不可行,而只能由土著的世襲貴族和祭司(也就是婆羅門和剎帝利)控制地方,中央的最高權力的結局便是被他們分割瓦解。

種姓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但同樣是瓦解中央集權的利器。在無法擺脫種姓制度的情況下,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難度無異於痴人說夢。

過於完整的板塊結構、被肢解的地緣核心、種姓的制度抵觸,這三者結合便註定了印度文明的分裂。在這樣分裂的國度里,要想有一股強大的合力推動國力,又談何容易。所以印度發展長期受限,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對此印度也是不甘心的,所以一直想著改變,所以就有了莫迪的橫空出世。那麼,莫迪能率領印度逆襲嗎?在雲石君看來,同樣不夠樂觀。為什麼這麼說?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請看雲石君更多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4節。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全部系列原創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石 的精彩文章:

庫爾德公投獨立——改變中東格局,或註定只能作困籠之獸?
為什麼說義大利是「貧窮帝國主義」?義大利軍隊為什麼這麼水?
我忍了你們太久,是該爆發了——庫爾德要獨立
雲石:李顯龍訪華背後——新加坡為什麼現在向中國認慫?
東南亞最受中國歡迎的國家,卻長期動蕩,原因讓人揪心

TAG:雲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