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過去了,這部新片最被低估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今天Sir說的這部片,好是好,但特別需要耐心。
你熬過漫長的鋪墊,就能迎來無聲炸裂的反轉。
《約翰之子》
Le fils de Jean
《海邊的曼切斯特》都看過吧,看哭了吧?
《約翰之子》也是相同的調調。
細膩、剋制、暗流洶湧。
只不過情緒更淡,就像一片霧氣迷濛的鏡湖。
很像男主演的另一部電影的片名,《湖畔的陌生人》
「約翰之子」,是男主馬修(皮埃爾·德隆尚 飾)。
在巴黎的一家公司賣狗糧,工作不上不下,過得去,但也沒什麼前途。
有天,一個電話打來,說他的父親約翰死了。
父親……
馬修活了35歲,沒見過。
於是他決定,從巴黎飛到加拿大參加葬禮,和長久以來的疑問做一個了斷。
儘管父親的家人,並不知道他的存在。
打電話叫他來的,是約翰的摯友皮埃爾(加布里埃爾·阿坎德 飾)。
他要求馬修別跟約翰家人接觸,靜靜觀察就好了。
也就是說,他這次來就相當於葬禮一日游。
走的時候,再帶上約翰留給他的遺物——
一幅價值2.4萬美元的油畫。
故事就這麼個故事。
你想看的兄弟相認、私生子爭遺產、有情人終成兄妹……這些都沒有。
因為不狗血,所以剛開始看《約翰之子》,會覺得異常無聊。
但相信Sir,一定要堅持下去。
電影中這樣失神的片刻——
正在做著早餐,不自覺眉頭微蹙;剛才還在談笑風生,馬上又跳切一個沉默思索的鏡頭。
初看,你覺得平淡無奇。
等到答案揭曉,你才會意識到平靜之下,心緒在激烈翻湧。
最真實的悸動,你不會表演出來,而是掩飾起來。
電影把所有波瀾,都簡化為生活應有的樣子。
馬修接到加拿大打來的電話:
消失30多年的父親,有消息了;消息是,他死了。
夠戲劇性、夠震驚吧。
《約翰之子》卻把減法做到極致——
男主馬修沒有過多的反應,只是在開會的時候走了神。
通過小小的一塊後視鏡,窺探他複雜的表情。
更巧妙的是,導演沒有讓馬修直言對父親缺席的不滿。
馬修去加拿大前,對兒子道歉:爸爸不能去看你的柔道比賽了。
看似無關,其實兩對父子之間,形成了互文。
被遺棄的落寞感,深入馬修的骨髓。
當他得知,父親溺死的地方是一個無名湖的時候,不禁感嘆——
「就像我一樣,無根之浮萍。」
皮埃爾安慰他,「你不是一夜情的產物」。
當年馬修的父親到巴黎參加醫學交流活動,跟馬修的母親相見恨晚,可惜家中已有妻兒,兩人最後不可能在一起。
《海曼》是灰白底色,曼徹斯特的天空灰濛、海麵灰藍,人心更因多年前的意外事故走不出陰霾,拍的是一個人的喪。
《約翰之子》也明媚不到哪兒去,緯度更高的蒙特利爾,即便晴天,畫面也散發出清冷陰鬱感,拍的是一群人的喪。
人和人隔閡無處不在。
就連愛人、親人之間也一樣。
馬修成家了,可是依然漂泊無依。父親缺席,母親過世,妻子分居,每周接回幼子瓦倫汀共度周末。
皮埃爾跟老伴兒空巢,一個女兒茱莉婭遠嫁澳大利亞,關係疏遠,另一個女兒貝蒂娜住溫哥華,獨自撫養雙胞胎幼女。
馬修的兩個哥哥,兄弟之間水火不容。一個愛喝酒鬥毆,無所事事;一個是律師,虛偽而精明,他堅持打撈父親的屍體,只為了開死亡證明,儘快拿到遺產。
活著的,見不上面。
見上一面,人已經死了。
還有的像皮埃爾所說——幸虧死了,眼不見為凈。
這些無法化解的隔閡,有一天會變成我們的心結。
做青少年心理輔導的貝蒂娜,讓馬修說說父母的事、戀母情結之類。
馬修說,「我又不是青少年」。
貝蒂娜說,「當然」,接著又再次鼓勵,「來吧」。
她似乎看出了馬修內心14歲就停止成長的真相(第一次知道父親的存在)。
如果說,《海曼》是一部討論人生遺憾的電影,一喪到底。
那麼《約翰之子》是一部討論人生遺憾能否彌補的電影,喪中帶暖,多出一絲溫情。
自然流淌的故事裡,其實埋著一個秘密,後半小時,像一股暗涌從湖底翻起,故事的內在張力呈幾何倍增長。
皮埃爾看似無心的舉動和言語,其實都是伏筆——
他讓馬修別給約翰家人添麻煩,他邀請馬修一起釣魚,他把約翰的聽診器給馬修作紀念……
秘密的揭曉,堪稱高光時刻,強戲劇橋段被安置得波瀾不驚,將克制發揮到最後一秒。
皮埃爾以為瞞過了所有人,但妻子早就知道,跟馬修在車裡欲言又止,可見隱忍和生活智慧——
不拆穿,就不用應對拆穿帶來的「地震」。
大家心照不宣,甚至有意維護,儘管內心早已不同。
看上去,湖面依舊平靜。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想看的,「TL95網」搜索片名就有
編輯助理:吃下水的美人魚
微信搜索關註:Sir電影


※罵著罵著不小心又追了三集
※災難片變喜劇片,我雙手奉上五星
※我唯一留在硬碟的國產動畫
※今天要說的片,揭露了一個世紀大謊言
TAG:DO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