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寺廟的香火要旺,全靠這兩尊佛菩薩組成的「黃金搭檔」

寺廟的香火要旺,全靠這兩尊佛菩薩組成的「黃金搭檔」

去過寺廟的人大都知道,在寺廟最前面的天王殿里,供奉著彌勒佛和韋馱菩薩。而細心的人肯定會發現,彌勒佛和韋馱菩薩所在的位置,是固定的:彌勒佛在前、面向山門,韋馱菩薩在後、面向後面的大雄寶殿。

這兩尊佛菩薩組成的「黃金搭檔」,承擔了寺廟裡迎來送往的任務,而這一前一後的安排,可是大有講究的。

彌勒佛

彌勒佛大腹便便、笑口常開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今天寺廟裡彌勒佛的原型——五代初年奉化的「布袋和尚」,更是舉世皆知,就連一代梟雄蔣介石(蔣也是奉化人),也不遺餘力地宣傳,自己家先祖(蔣摩訶)曾是這位「布袋和尚」的徒弟。

這樣的彌勒佛形象,看似弔兒郎當不正經,但卻笑口常開、無憂無慮的,讓人一見就喜歡。

這樣的彌勒佛形象,就是在告訴人們,什麼煩惱、苦痛,統統放下,這才是人生的真諦。

不過,寺廟裡有和尚,和尚們也要吃飯。所以,如果一味地對誰都只是笑口常開,什麼都沒有原則地「捨得」、「放下」,那寺廟很快就破敗了。這時候,就需要彌勒佛背後的韋馱菩薩。

伸手不打笑臉人

清代以後的韋馱菩薩形象,幾乎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充滿嚴肅的神情,不怒自威。

還有,韋馱菩薩手中的金剛杵,也由原來的象徵意象(象徵佛法如金剛一般,能破除一切微細的執念、業障),轉變成寺廟裡委婉的一張告示:遊方僧人,是否能在寺廟裡落腳,只要一看韋馱菩薩手中的金剛杵,便知道了。

這樣的形象,自然容易讓人聯想到,韋馱菩薩不像彌勒佛那麼好說話,能不能落腳止宿、能不能白吃白喝,在韋馱菩薩這裡,不行就是不行。

而韋馱菩薩這樣的「鐵面無私」,也恰恰需要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配合,才能讓寺廟的香火真正地旺起來。

不怒自威的韋馱菩薩

寺廟天王殿里的這一對「黃金搭檔」,可以說是漢文化智慧的產物。這迎來送往的事兒,光彌勒佛一個人干不行,光韋馱菩薩一個人干也不行,得要兩個人搭檔來幹才能幹好。為什麼呢?

你看,如果只有彌勒佛一個人干,整天笑口常開,來的人(包括遊方僧人)是多了,可沒有板下臉來的人,任誰都白吃白住,恐怕過不了多久,寺廟裡的僧人一日三餐都難以為繼了。

可如果只有韋馱菩薩一個人干也不行。韋馱菩薩鐵面無私,原則性非常強。但是,如果寺廟裡只有這樣一個鐵面無私的人,一點人情都不講,恐怕以後就很少有人再去了。

因此,只有彌勒佛和韋馱菩薩這對「黃金搭檔」通力協作,才能讓寺廟裡香火又旺、運轉又順暢。

不過,即使是彌勒佛和韋馱菩薩這對「黃金搭檔」,如果待的地方不對,也不行。

法雨寺天王殿內的「黃金搭檔」

不管去哪兒,第一眼的「眼緣」很重要。進了寺廟裡,如果第一眼見著一臉嚴肅的韋馱菩薩,一般人會作何感想?而如果第一眼見到的,是大腹便便、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那就只有歡喜的心了。

俗語云「伸手不打笑臉人」,漢地的寺廟對這一心理把握得十分到位,而前彌勒後韋馱的組合,也正是笑臉待人、原則做事的處世原則的體現。

所以說,在今天漢地的寺廟裡,處處透露出漢文化的痕迹,這些寺廟其實早已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香火

原創不易,請多多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他起 的精彩文章:

寺廟裡的四大天王保佑風調雨順,可怎麼長得凶神惡煞的?
佛、佛陀、佛祖、如來佛,這些「佛」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這部經書,被很多和尚輕視,但其實卻是佛學的根基
佛法是什麼?佛法只不過是小小竹排,渡過河就應該丟掉了
佛祖也要有幫手——阿彌陀佛的左膀右臂:觀世音與大勢至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