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了3年,「添加劑之神的懺悔」到底是什麼來頭?
作者丨洪廣玉
全文共4862字丨閱讀需要10分?鍾
近年來,微信朋友圈有個貼子時不時就會泛濫一下,它的名字叫《開發肉丸的博士,當看到妻女吃肉丸時,他堅決攔住了…》,說的是日本一個名叫安部司的人反思食品工業的事。這是一個很值得觀察的貼子,因為它看起來很 「標題黨」,但其實跟微信里的一大票謠言又很不同。
實際上,這篇文章大有來頭。早在2008年,就有一篇名為《食品添加劑之神的背叛》的文章流行,如今的版本不過改了標題,換成了「業內高人修成絕世武功後幡然悔悟」的敘述模式。
但2008年的那篇文章,可不只是網上流傳,而是發在新華社主管的《瞭望東方周刊》上,而《瞭望東方周刊》摘錄的內容,又出自於一本名為《食品真相大揭秘》的書,這本書現在已經很難買到,但是當初看的人並不少,而且是被當作「科普書」的。
一本日本的書——作者並不是村上春樹,為什麼會被翻譯到中國來,書中的觀點為什麼歷時十年仍然「生命力」旺盛,至今還在不斷催生10萬+的文章,這是件很值得思考的事情。
名不符實的「添加劑之神」
安部司的故事聽起來確實很有劇情感,但它之所以能唬住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頂著個「食品添加劑之神」的名頭。在書中,安部司說是別人稱呼他的,但他怎麼就敢笑納呢?
安部司生於1951年,日本福岡縣人,本科曾就讀于山口大學文理學部的化學專業,很多貼子稱其為「博士」是不準確的。安部司畢業後在食品添加劑公司做應用推廣工作,現為熊本縣有機農業研究會JAS判定員。
通俗地說,他曾經是個一線老業務員。在日本,從業這類銷售工作,也需要食品或化學專業知識,但他們一般只需要會講解食品添加劑怎麼使用,使用後會有什麼效果、好處,或者做一些售後服務即可,們並不參與任何研發工作,至於食品添加劑如何產生,是什麼原理,安全性如何評估,他們是不太清楚的。
安部司在做食品添加劑的演示
值得一提的是,安部司當年任職的只是日本眾多食品添加劑公司中的一家小公司,他從來沒有擔任過日清、三洋這樣的大食品公司的業務代表,推銷的對象也是一些小作坊、小店。說這些,並非鄙薄安部司的職位,而是說稱他是「食品添加劑之神」並不客觀,日本食品業內人士也不會認可。
通過《食品真相大揭秘》這本書,也能看出他並非一個優秀的作者,書中各種觀點之間的邏輯很不嚴密。比如,他一面聲稱「不應該單純地把添加劑作為敵人加以拒絕,而要想想如何與其打交道、如何面對它」,但最後一大章又是告訴公眾如何「遠離食品添加劑」;書中花了很大篇幅介紹各種食品中如何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甚至用食品添加劑掩蓋劣質食材,這本來是一種「食品欺詐」現象,但安部司身為推銷員,卻沒有進行區分,甚至也沒檢討自己的失職。
日本反工業化浪潮下的「經典」之作
為什麼這樣一本作者身份並不牛逼,內容也不上乘的書會如此受人關注?這要從它誕生的社會背景來說。
日本的現代食品工業大概從1960年開始快速發展,在接下來的15年里,作為食品工業原料的牧業、漁業、水果、蔬菜業產值均提高了幾倍,如果以1965年、1970年、1975年為節點,日本食品工業的總產值更是每5年就翻一倍。
日本食品工業統計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進入1970年後,日本的家電開始普及,很多家庭都有了冰箱,帶動了冷凍食品的發展。另一方面,方便食品如速食麵條也開始受到消費者的歡迎。根據統計,到了1980年,日本家庭中加工食品的比率達到 62% ,在外就餐的比例達到了23% 。
食品工業的發展,當然離不開食品添加劑的助推,比如很多冷凍食品、方便食品、調味料、點心、飲料里都要用到食品添加劑。加工食品業豐富了民眾的生活,但與此同時,日本民眾也開始對食品添加劑產生了疑慮。跟當前中國公眾擔憂很相似,當時日本對食品添加劑安全性的擔憂也反映在「致癌」這樣的問題。
民眾對食品添加劑的擔憂,表現在「天然食品」越來越成為一種時髦,很多消費者也希望食品加工中使用「天然添加劑」——即在食品原料中用物理方法分離出來的成分,而不是化學合成添加劑。
為此,1977、1978年日本厚生省曾進行過天然食品添加劑的實況調查 , 發布了214個品種。1981年食品添加劑協會再次進行調研,發布了810個品種。而根據統計,到1984年,日本批准的化學合成食品添加劑有300多個品種。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民眾對工業化產品的反對形成一股鮮明的力量,這群人明確提出反對加工食品、回歸自然的口號,這種輿論一直蔓延到90年,乃至到今天的日本都還有很大市場。
這種輿論的標誌,就是在1996年,一本名為《買不得-日用商品的健康殺手大曝光》(下稱《買不得》)的書橫空出世。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看名字就能猜出一二。書中將跟公眾生活相關的物品分為儀器、飲料、清潔劑、化妝品、藥品和雜貨等類別,列了大概90種商品,然後指出這些商品有百害而無一益,比如洗髮水會讓頭髮更脆弱、清潔精毒性強會引起皮膚病、香精可能引起過敏、唇膏可能致癌、塑料奶瓶會干擾嬰兒內分泌系統……速食麵更是罪大惡極,作者寫道:「將碗裝速食麵稱之為亡國食品一點也不為過。」
還有更誇張的,作者認為電動刮鬍刀的電磁波會加速癌細胞的增值能力,應改用一般的刮鬍刀。豆瓣就有一位用戶這樣調侃:
這本書堪稱是用「偽科學」嚇唬消費者的經典之作,中國當前流行的各種「毒死癌」寫法都能在這裡找到祖宗。但是,這本書本來就是寫給那些不太懂的人看的,也順應了一部分民眾反工業化的心理,因此銷量非常不錯,有統計稱其上市3個月就賣了100萬本,但不確定是否可信。
由於《買不得》熱銷,其作者備受鼓舞,後來又寫了好幾續作。(下面這些圖片,就是這些書的台灣版本)
再往後,就是在2005年安部司出版的這本《食品真相大揭秘》了,這本書在日本的原名叫《食品的內側 - 每個人都喜歡的食品添加劑》,中文版才改了名字。
《買不得》的作者完全沒有受過科學訓練,而安部司好歹有從業經歷,所以書的內容並不完全靠臆測,至少反映了一部分行業「事實」,這一事實就是食品添加劑確實可以掩蓋劣質原材料。
但是,由於安部司對此現象缺乏更深入的或更多角度的分析,所以他無法對食品添加劑本身進行傾向明顯的批判,只是提出了「食品添加劑損害了孩子們的舌頭(味覺判斷)」這樣的主觀判斷,並建議「從做飯開始進行飲食教育」,他對自己的這些建議雖然也解釋得不夠清楚,但至少不會陷入完全的科學謬誤,而且很契合一些消費者的心理。
當然,安部司並沒有完全否定食品添加劑,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他跟食品添加劑打了20年交道,對這行業是有感情的,他在向社區居民展示食品添加劑的」魔法「時,甚至會有一點自豪感,但又一方面,他也確實目睹了一些商販利用食品添加劑把將食品「以次充好」的現象,內心深處有負疚感,所以在寫作上就會體現出矛盾之處。
對於安部司來說,他寫這本書時,已經到了職業生涯後期,但食品科技卻在飛速發展,僅靠他原來掌握的那點知識,已經跟不上食品產業的步伐了,於是,他就利用他掌握的那點食品添加劑「小技巧」,到基層去進行演講、展示,然後就能拿到一定酬勞。到了後面,他已經變成了職業演講人或「作家」,他每年要做150多場演講,出場費是有明碼標價的。然而,他演講的內容始終脫不了「不要吃加工食品,要吃媽媽做的食品」。
渡邊雄二、安部司們趕上了日本社會快速發展、急遽變遷的時代,社會上有多元的,甚至激烈的聲音碰撞,這是很正常的。比如,有很多「媽媽團體」固守天然食品,支持安部司的觀點,但這兩本書上市後,也遭到了科學家、業內人士的強烈批評,比如為了駁斥《買不得》,就有專家出版了《誰說買不得》、《買不得》。
在日本網站上,也有很多讀者批評《食品真相大揭秘》,比如稱其「省略化學論證,直接說結論,不是科學的態度」,「言語危言聳聽,較之於科學性,更強調新聞性,用一些諸如『文明的代價』之類的大詞嚇唬人」。日本科學撰稿人松永和紀則指出,這本書連作者供職單位的電話都沒有寫,廣大讀者應該對其真偽抱有懷疑才對。
業內人士還出版了《與食品添加劑和平共處》一書,批駁安部司的觀點。
「反加工食品」思潮進入中國
《食品真相大揭秘》在日本颳起一陣風以後,轉而開始外銷——但是第一站不是中國大陸,而是台灣地區。
台灣的食品業起步也非常早,但發展方向和產業結構與日本有很大不同,比如,台灣一度以農產品加工出口為主導產業,在上個世紀70年代,食品業的產值一度居整個製造業的首位。而且,台灣誕生了統一、泰山等大型食品企業集團,由它們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但在反對加工食品,提倡「自然食品」上,台灣地區和日本是同步的。《食品真相大揭秘》2006年在台灣出版後,引起了一陣轟動。不過,當這本書登陸中國大陸,2007年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後,反響卻不溫不火。
額外說明一下,《買不得》於2005年就引進了,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可能是它的內容太過於聳人聽聞,以至於大陸的讀者都不太敢相信了。
《食品真相大揭秘》則趕上了一個不同的輿論環境。由於互聯網的逐步普及,在2006年以後,媒體上對於食品安全的負面報道傳播得越來越廣,已經逐步形成各種議題。而在2008年,突然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三聚氰胺」事件,民眾對於食品安全的不信任瞬間到達頂點。在那時候,還有一些人誤把「三聚氰胺」也當作了食品添加劑,導致食品添加劑也跟著背鍋。
噹噹網的購買紀錄顯示,很多讀者是在2008、2009年購買《食品真相大揭秘》的,豆瓣的評論更是表明很多讀者受「三聚氰胺」事件影響而購買了這本書。
在相對沉寂了一段時間後,從2015年開始,《食品真相大揭秘》的部分內容又被摘錄了出來,被冠以「食品添加劑之神的懺悔」在微信朋友圈廣泛傳播。觀察這些微信公眾號可知,最初「發掘」這些內容的,主要是一些倡導有機、綠色食品的號,此後做營養的、發心靈雞湯的營銷號也開始傳播這一內容。顯然,轉給食品不安全的各種話題都通過移動互聯網找到了它對應的群體。
更有意思的是,《食品真相大揭秘》產生一定影響後,中國還誕生了安部司的「徒弟」,比如2012年後,曾有一位「營養師」在電視節目上拿著食品添加劑「變戲法」(見下面視頻),這些套路就是安部司向他的社區居民演示過的,只是安部司不知道他在中國有了繼承人。
戳此視頻,看「營養師」演示食品添加劑
反對加工食品,到底是反智還是反思?
曾有研究科學傳播的朋友問我,在中國,食品領域最被爭論的話題有哪些?我們達成的共識是,轉基因肯定排第一,第二應該就是食品添加劑了。
轉基因和食品添加劑都屬於名字取得不好受委屈的。中國的生物學家們早就後悔,如果當初把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翻譯為「基因改良」,可能就沒那麼多望文生義了;而專研食品添加劑的孫寶國院士則感嘆,如果把「食品添加劑」換作「食品輔料」的名字,大家可能也沒那麼抵觸了。
同樣,轉基因和食品添加劑的各種所謂爭論,都已經映射在消費現象上。在超市裡,各種食用油爭相標註「非轉基因」,同樣,很多食品也爭相聲稱「不含防腐劑」等。
與此同時,對於那些極端反對轉基因食品、抵制食品添加劑的現象,會有一些科學界人士稱其為「反智現象」,畢竟,經過審批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其安全性是沒有問題的,而合理合規地使用食品添加劑,總體上也不會危害健康。雖然目前有關於食品添加劑安全性的一些新研究,但它們還沒有變成消費建議。
另一方面,大家也都心知肚明,無論是反轉基因還是抵制食品添加劑,都無法簡單用「反智」來歸納。這兩者所涉及的群體有很高的重合度,除了純粹的科學認識偏差,背後還有利益摻雜,也涉及更複雜的社會心理問題。
實際上,對於個體來說,食物除了供給必須的能量和營養,它還承載著內心深處的一些特殊記憶、情感,是生命的見證,是和環境、事物的聯結點。加工食品雖然豐富、便利,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對生活這樣條分縷析,坦然放棄傳統食物背後所帶來的那些東西。
而從監管層面來說,要讓公眾清晰地分辨食品添加劑和「非法添加物」,本身是有一些困擾的。比如,麵粉增白劑過氧化苯甲醯和發豆芽的植物生長調節劑,都曾經是允許使用的,但隨著監管政策的變化,它們又都被禁用了。消費者並不很清楚它們為什麼變成了「非法添加物」,反倒會覺得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界限並不那麼鮮明,徒增了不安全感。
「添加劑之神的懺悔」這種說法的廣泛傳播,無疑映射了消費者的不安全感。如何能消除這種不安全感,科學家能做的說服工作其實是有限的,但反過來說,這可能也不是一件特別急迫的事,更年輕的人們,它們會建立起和食物的新的認知、聯繫和情感。
(本文寫作得到了康師傅食品安全中心羅之綱博士的幫助,在此感謝。)
本文參考資料:
《日本食品工業見聞》,作者:張學元
《日本食品工業概況》,作者:趙玉
書籍照片來源:羅之綱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leon
互動話題
你認為是誰把安部司捧成「添加劑之神」的?


※探秘:武漢鴨脖、熱乾麵原來可以這樣生產!
※漫漫天路,牛郎攜子尋織女,路上吃啥?
TAG:公共食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