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便血兩年一直當痔瘡,終「養」成晚期腸癌!

便血兩年一直當痔瘡,終「養」成晚期腸癌!

李先生(化名)來自湖北,在一家IT企業上班。也許是正值中年,常常意氣風發的,事業心很重,經常在電腦前忙工作到深夜。也就是近幾年,由於久坐,李先生得上了痔瘡。

李先生作為一個湖北人,平時很喜歡吃辣,有時辣椒都能當一盤菜,屬於無辣不歡型。最近李先生後面常出現便血,他也是以為吃辣吃的,便沒在意。可後來,便血情況越來越嚴重,出血越來越多,有時還呈噴射狀,而且大便也變得不對勁,每天要拉上好幾次。

到這時候,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來到醫院就診,醫生指檢後摸到腫塊,之後又進行了一系列檢查,最後告知是晚期腸癌。

李先生這下可慌了神,不知怎麼辦可好!

醫生解釋說:腸癌是一種典型的富貴病,它的早期癥狀主要就是便血,但常被人認成痔瘡,所以一拖再拖,直到便血加重才來就診,而這時其實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如果發現自己有痔瘡,平時一定要多加留意癥狀,如發現痔瘡反覆發作,用藥後病情加重,一定要就醫檢查,千萬別被直腸癌蒙蔽了。

三個習慣會導致腸癌

長時間久坐

要說一件大多數人每天做的最久的事情是什麼,那一定就是坐著!

雖然坐著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坐的時間過久就不行了!長時間的坐著不活動會引起腹脹和便秘,而這兩種情況會使糞便較長時間的積累在腸道,致使有害物質對腸黏膜造成傷害,最終導致癌變!

所以,工作忙沒空活動,隔幾十分鐘也要起來站一會,原地扭扭腰、動動腿,或是去個廁所,走動走動。

口味重

腸癌高發,不良飲食習慣是誘因。偏愛麻辣、熏烤等重口味,加上習慣宵夜,如同讓胃腸道長期在休息時間「加班」,重口味刺激加重了胃腸道的負擔,增加腸癌風險。

喝酒、抽煙

幾乎所有癌症的誘因里都有它們的身影。有研究認為,吸煙可以對肺、大腸產生長期性、持續性的慢性刺激,從而誘發肺癌、大腸癌。

如何區別痔瘡和直腸癌?

很多人發現有大便出血癥狀後,就自己忍著,或隨便買點藥膏塗抹,不去醫院檢查,事實上痔瘡和直腸癌引起的便血,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痔瘡出血癥狀一般為手紙帶血,或滴血,而直腸癌引發的大便出血,可能只是排出一些粘液、血便,且有排便不盡的感覺。但大便次數會明顯增加,可每次都排便不多。另外,如果糞便中帶血並混有黏液和膿性分泌物,拌有便條變細癥狀,則應高度警惕腸癌的發生。

直腸癌的出現常伴有哪些信號?

信號一、排便異常

主要表現為便意頻繁(多者每天可達數十次)、大便不盡、肛門下墜,嚴重者還會伴有腹脹、腹部不適等。

信號二、大便出血

血液呈鮮紅或暗紅色,常混有黏液或膿。

信號三、梗阻癥狀

當癌腫長到一定大小時,會出現腸梗阻現象,表現為大便變形、變細,排便困難。

此外,癌腫若侵犯到周圍組織,還可出現相應器官的病變;如若侵犯肛管和括約肌,可引起局部劇痛。

醫生提醒,只要改變生活飲食習慣,直腸癌也是可以預防的:

1、減少油脂的攝入

食用油中的油脂本身並不致癌,但它能促進膽汁分泌,而大量膽汁在腸道內細菌的作用下可產生膽汁酸,而膽汁酸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因此應減少油的食用量,健康人每天的油脂攝入量最好在30克以內。

2、補充膳食纖維

糞便在大腸中儲存12個小時以上,就會產生22種有害和致癌物質。腸壁與這些致癌物質長期接觸與吸收,有可能就是結直腸癌的一個誘發因素。

而膳食纖維是人體最好的潤滑劑,當我們的飲食過於精細,缺乏纖維素時就會導致便秘等癥狀的發生,從而增加患結腸癌的風險。

膳食纖維分為可溶性膳食纖維和不可溶性膳食纖維。

其中可溶性膳食纖維中,據現代研究,玉蘭根中含量較多,以菊粉形式存在。研究還發現玉蘭根是一種「葯食同源」的食物,可將製成玉蘭根茶,每日沖泡,一方面可補充可溶性膳食纖維;另一方面還可調理血壓、血糖、血脂和尿酸。

而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多存在與新鮮蔬果中,比如芹菜、韭菜、菌類、蘋果、火龍果等。還有發現大麥苗中含不可溶性膳食纖維較多,可預防和改善便秘。也可將大麥苗粉與蒲公英葉粉(取蒲公英葉1.5g、大麥苗粉2.5g)搭配而成的蒲公英大麥青汁,不僅補充膳食纖維,還可調節身體酸鹼平衡。而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廣譜殺菌作用,對慢性胃炎、胃潰瘍等有輔助治療作用。

3、適當運動

要堅持有所運動,注意標準體重的保持。肥胖特別是梨形身材的人,是腸癌的高發人群,腹部脂肪過多,會影響腸的消化和蠕動功能。同時體力活動較少也是誘發腸癌的原因。

最後,也要堅持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專註健康100年 的精彩文章:

畜生男友致女孩流產三次,最後一次,女孩卻沒能起來
身上長出這種「小紅點」要小心,肝功能正常也可能存在肝損傷!

TAG:專註健康10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