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發明豆腐的是中國人,為何英語詞典中的豆腐卻用日語發音?

發明豆腐的是中國人,為何英語詞典中的豆腐卻用日語發音?

說起來,每每使許多中國人感到不悅:最早發明豆腐的明明是中國人,可是在英語詞典中,豆腐一詞卻是日語豆腐的發音tofu,且標明詞源來自日語。這就像禪宗一樣,作為修行的禪雖然來自印度,禪宗卻是在中國最後形成的,南宋時,由來到中國的僧人榮西和道元傳到了日本,可是在英語中,禪的發音卻是日語的Zen,而不是漢語的Chan,這多少有些讓中國人感到窩火。看來近代日本人在向西方傳播東方文化時,比當年的中國人更為積極精進。

關於豆腐在中國的歷史,有人根據南宋朱熹的一首《豆腐》詩的自注「世傳豆腐本乃淮南王術」,認定漢代就有豆腐,但文獻證據卻幾乎沒有。比較可靠的說法,豆腐大約出現在唐末五代時期,在北宋時為人所知曉,南宋時傳開,南宋人林洪在其所撰寫的《山家清供》中記載了兩款豆腐菜肴「雪霞羹」和「東坡豆腐」,前者謂:「采芙蓉花,去心、蒂,湯焯之,同豆腐煮。紅白交錯,恍如雪霽之霞,名『雪霞羹』。」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呢?被推定成書於1380年左右的《庭訓往來》中有「御齋汁者豆腐羹」的字樣,如果該書的成書年代能夠確證的話,那麼1380年之前豆腐已經傳入日本了。到了江戶時代中期的1782年,甚至出現了《豆腐百珍》《豆腐百珍余錄》這樣的料理書,那時的日本人已經可以將豆腐烹製成上百種料理了。到了今天,豆腐的製作技術,日本差不多已達到了世界最高水平。

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兩位日本朋友請我在東京青山一町目上的一家名曰「梅花」的日本料理店吃飯。店在一幢比較摩登的大廈內,上電梯從四樓出來,立即有一股濃濃的日本風情迎面撲來。從前台進入餐廳的通道,特意做成彎曲的形狀,地面鋪設的是深色的不規則石塊,牆沿下有一條細窄的水渠(應該是人工的溪流),不時植有些青蔥的觀葉植物,空氣濕潤而帶些芬芳,背景音樂中若有若無地飄蕩著由三味線(日本的三弦)等彈奏的日本歌謠。菜譜拿上來,照例是令人賞心悅目的杯盤碗碟和精巧的料理,我們選了每人5000日元的「花鳥風月」。點定之後,朋友才告訴我,今天的菜,主角都是豆腐。在今天的中國,人們把喪事後的答謝宴俗稱豆腐飯,其實與往常的盛宴沒什麼兩樣,只是多一個豆腐而已。然而那天卻是名副其實的豆腐宴。我們是真正在吃豆腐。菜的色形,與其他日本料理並無大的不同,只是原料多用豆腐和豆腐衣。餐桌上另置一方形的盛器,底部有加溫設備,盛器內是慢慢煮沸的濃豆漿,不久便在表層結出一層豆腐衣,食客可將當場結成的豆腐衣撈起放入自己碗中,再倒入一點醬油食用。而豆漿經反覆燒煮後就形成了嫩嫩的豆腐。店方介紹說,用來磨豆漿的是產自北海道十勝地區的上佳黃豆,水是用的天然泉水。細細品味,確實可以感到一股宜人的豆香。「梅花」是連鎖店,僅關東地區就開了21家。真的有那麼多日本人慕名來吃豆腐。

在日本,豆腐做得最好的被認為是京都。那裡有眾多的寺院,近代以前,豆腐或者面製品的麩幾乎是僧人日常飲食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製作豆腐,已經蘊藉了豐富的經驗,再加上京都地區多伏流水,水質上佳,以此來製作的豆腐品質尤佳。在超市食材部,有些豆腐就赫然標明「京都豆腐」或「京豆腐」,價格稍貴。我在京都有過好幾次吃豆腐的體驗。印象較深的一次,是京都大學的一位副教授帶了高麗大學來的韓國學者和我一起去了大學附近的「蓮月茶屋」。這是一家地處東山之麓、緊鄰佛寺知恩院的料理屋,就在青蓮院門跡旁邊。似乎有些冷僻,外牆是原色的木柵欄,進門處也是木製的門檐,掛著麻布的暖簾,豎寫著「蓮月茶屋」,門旁的木柵欄上有一塊原色木板,寫著「豆富料理」。「腐」寫成「富」,也是故意的吧。進得門來,有一株樹齡當在500年以上的極為粗壯高偉的銀杏樹。因有預訂,我們佔了木格窗邊的一隅,可望見綠樹蔥蘢的庭院。那天我們選的是每人3999日元的套餐,杯盤餐碟的精巧自不待言,那天印象較深的,是一款狀如乳酪的豆腐,色如凝脂,入口有明顯的瓊脂感。還有就是京都著名的「湯豆腐」,只是一鍋用山泉水燙熱的豆腐,切成塊的白色豆腐躺在黑色的鐵鍋內,上面撒了些許綠色的菜蔬,食客就將豆腐舀出蘸一點用上等醬油和「出汁」調製的佐料(也可什麼都不蘸),然後放入嘴裡,細細品味其內在的豆香,清清淡淡,卻可體味到食材原本的滋味。

日本人就是這樣地吃豆腐,與中國的麻婆豆腐完全是兩個境界。兩者皆是美味,內在的文化卻有相當的距離。可是今天,至少有一半的日本人也為麻婆豆腐那種濃烈鮮香的味道所傾倒。日本人的味蕾也正在逐漸變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原日報 的精彩文章:

天災變人禍,美國百姓怒噴政府:到底會不會救災?
俄媒:中國遊客在俄購買魚子醬和套娃將享退稅

TAG:太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