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7歲袁隆平研製去重金屬水稻又雙叒叕要改變世界

87歲袁隆平研製去重金屬水稻又雙叒叕要改變世界

這幾天,被稱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袁先生宣布了兩項重大成果,又雙叒叕的震驚了國人乃至世界人民的小心跳。

兩項成果分別是:

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突破,可以把親本中的含鎘或者吸鎘的基因『敲掉』,親本乾淨了,種子自然就乾淨了;

海水雜交稻今天進行公測,進行了階段性驗收成果。這種水稻是在鹽分濃度3-8‰海水灌溉種植條件下,產量高達300公斤/畝以上的耐鹽鹼水稻新品種。未來計劃在2.8億的鹽鹼地推廣使用,可以多養活2億中國人。

中國農民常說:「中國吃飯問題靠兩平,一是鄧小平;一是袁隆平」。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被稱為是「東方魔稻」,畝產可達650公斤以上,被認為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還是下個世紀解決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袁老先生在大多數人心中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超高產」就是他的標籤。

水稻親本去鎘技術,和超高產並沒有什麼關係。鎘是一種十分危險的環境污染元素,全世界每年向環境中釋放的鎘高達30000噸左右。其中82%-94%的鎘會進入到土壤中。在人體中積存,會導致軟骨症,最嚴重的還會引發癌症。

鎘污染危害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1956前後,在日本水俁灣爆發的水俁病。

水稻是對鎘吸收最強的穀類作物,其籽粒鎘水平僅次於生菜。可以說,水稻重金屬污染類型中,鎘污染是最嚴重的一種。袁老先生的去鎘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扭轉我國部分農作物重金屬含量超標的趨勢。是袁老先生既要保證中國人民吃得飽又希望中國人民吃的健康安全的努力和嘗試。

而海水雜交稻的研究意義就更是深刻啦!全球有9.5億公頃(143億畝)的鹽鹼,其中1億公頃(15億畝)在中國,鹽鹼地的地質條件不適合水稻種植的,所以對於很多鹽鹼地面積很大的國家和地區來說,相當於損失了一部分水稻生產的能力和條件,意味著有一部分人是沒有辦法吃到大米的。

雖然,袁老先生的團隊希望在鹽分濃度3-8‰海水灌溉種植條件下,培育出產量達300公斤/畝以上的水稻。初衷是好的,通過一定的技術條件改善不利於水稻種植的地質條件,從而擴大種植面積,生產滿足更多人溫飽問題的糧食。

但是,現階段的海水雜交稻驗收成果似乎並不樂觀。種水稻需要施肥、灌水、治理病蟲害,這些都是需要成本的。農民要收回這些成本,就要實現畝產300公斤,但目前海水稻畝產只有100公斤,划不來,農民積極性並不高。海水稻的推廣使用任重而道遠。

其實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交稻剛推出便遇到了稻瘟病困境,推廣嚴重受阻,有的地方甚至將幾十萬公斤種子封存。最後是因為汕優63對稻瘟病的優良抗性,雜交稻才得以真正進入國人的視野。名水稻育種專家楊守仁曾說,「汕優63救了雜交水稻的命」,而汕優63並不是袁隆平培育出的,而是一名叫做謝華安的農民科學家培育出的。

為什麼走進農民伯伯心的不是袁老先生的「超級稻」呢?不少生產在農村的小夥伴是這麼說的:「家裡人覺得產量雖然高,但是味同嚼蠟的口感,市場銷量並不好。老百姓寧可種產量一般但口味良好的稻種。再加上雜交稻選取的是耐化肥品種,種植過程中需要大量化肥投入,還需要投入更多的農藥」。

說的直白點就是,咱想種明星產品「超級稻」,但是,化肥需要錢、農藥需要錢,最後換來口感粗糙、沒有市場的水稻。農民伯伯一算賬,高產量還是不合適,還是本本分分的搞點產量少、好吃有市場的水稻吧。

以畝產926公斤的「袁氏超級稻」為例,不僅需要高肥高水,還必須人工插秧、七天一打葯、人工除草和量身定造的「配方精確施肥法」,總之「不能計較成本」,計較成本你就輸了!

注意,這還是建立在5個農技專家天天吃住在試驗田、選田也是選在「土地肥沃,排灌方便,陽光充沛,雨量充足,小環境氣候非常適合」之所在的基礎上……

農技專家、特定土地、配方化肥,再加上適宜氣候,你還得七天一個周期一把屎一把尿的「照料」它,才能產生神奇的化學反應。

沒有這些「黃袍」加身的御用條件,假如換成是普通農民伯伯想要大面積種植,又是什麼樣的結果呢?袁老先生是這麼說的:「專家的產量和農民的產量完全不同,一般情況下,850公斤的專家產量,到農民種植時能做到650公斤已經不錯。在那個地方可以,但沒有辦法推廣」。

實踐出真知,農民伯伯是這麼說的,袁老先生也是這麼說的。所以一定程度上,中國實際種植超級稻的地區或者種植面積並不廣,當然主流媒體口中並不是這麼說的,你們懂得!

袁老先生追求的是單產冠軍,在技術上搞的是專種專肥。中國有高產田有低產田,不同的地貌地質條件所需要的水稻種植條件是不一樣的。對於增加糧食供給來說,低產田、低產區的潛力最大。但是,袁老先生似乎並沒有尊重各地栽培條件的多樣性,一味地用專種專肥造錦標,不關注在中低產地區普遍性提高單產。

因此一定程度上導致,袁老先生的明星水稻在現實生活中似乎並不是很吃香,更像是一種主流媒體捧的「試驗品」,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

袁老先生說:「最先提出搞超級稻是日本,他們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提出搞超級稻,但是到現在還沒實現,他們的指標是十二噸每公頃。我們是後來居上,我們現在不是十二噸每公頃,是十七噸!他們望塵莫及了。我們還要十八噸、二十噸,到那時,我的夢想就實現了!」

那個袁老先生,咱悠著點,量要抓,質也要抓啊!市場還是殘酷的。

GIF/1K

哦,對,日本早在1968年,就成功實現了基於「三系法」的水稻雜交技術,但是為什麼沒有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呢?

因為那時候日本就已經進入了大米過剩時代,大米多得吃不了,民眾追求的是大米的食用品質,所以國家不支持,也沒有人去關注單純高產型種的成果。因此,他們市場上更願意去搞一些質量兼顧的水稻。前幾年,中國老百姓喜歡從日本進口一種叫做「越光」的水稻,定價為198元2斤。

袁老先生躬耕于田野50年有餘,風吹日晒雨淋奮鬥在水稻的試驗田中,我們可以看出袁老先生想要為中國人民生產出質量好的、產量高的,想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世界其他地區的糧食短缺問題。

但是,我們更願意袁老先生可以不要「大躍進」,來點實際的,為農民培育出因地制宜、適應市場、口感俱佳的接地氣的水稻。

套路見多了,也就不想再看見這樣的劇本:「在水肥條件好、小氣候條件好、栽培水平高的地方,選擇便於管理、參觀的地塊建立超級稻百畝示範片,重肥、密植、精管,嚴格防病治蟲,成熟時組織專家測產驗收,再通過媒體宣傳」。

GIF/1K

目前,雖然超級水稻已經推廣到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我相信對袁老先生及團隊、其他的農技科學家以及相關部門來講,中國超級水稻仍然任重道遠。在解決中國人吃好飯問題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問題上,同志仍需努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式百科 的精彩文章:

TAG:36式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