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月是故鄉明,中秋人團圓

月是故鄉明,中秋人團圓

編者按

空氣中漸漸聞到秋天的味道,一切都變得天高雲淡、秋高氣爽起來。到了夜裡,更是朗月清風,桂花飄香。八月十五將至,說到中秋,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月亮、月餅、桂花,然後是闔家團圓,每逢佳節倍思親。

人間一枚小小的月餅,包含著所有中國人內心味覺上的酸甜苦辣;天上一輪圓圓明月,應和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鄉愁。又一年佳節月圓,月兔依舊年年搗葯,可那藏在月亮身後的中秋記憶,你還記得多少?

台灣作家林清玄曾說,「中秋節沒有月亮真是掃興的事。我想到,我們在乎的可能不是月亮,而是在乎期待的落空,否則每個月十五都是月圓。一般人平常抽不出時間看天色,中秋幾乎成為唯一看天空的日子,我們準備了月餅、柚子、茶食,就在表示我們是多麼慎重地想看看月亮,讓月亮看看我們。其實,月亮是永不失去的,見不到月亮的人只是被雲層所遮,並不是沒有月亮。可惜的是,我們一年才看一次月亮,有多少人一年裡看見一次自我的光明呢? 」

的確,中秋的月格外皎潔,那是因為月光里寄託了無數遙遠的牽掛和相思。雖然在繁華的霓虹里,在擁擠的人海里,我們很難看到皎潔的月光,但八月十五,總有一抹中秋朗月會照亮我們回家的路……

月光,是回家的記憶

小時候,村子裡還沒有電燈,我們一群小夥伴總會在月光明亮的日子裡玩捉迷藏、跳皮筋、踢毽子、打沙包……而今,在繁華的霓虹里,在擁擠的人海里,很難看到月光,但八月十五,總有一抹月光照亮回家的路。那一刻,我們都不再是天涯的過客,而是萬家燈火里的歸人。

■ 悠悠

微涼的夜晚里,皎潔的月光是回家的記憶。那一刻,我們都不再是天涯的過客,而是萬家燈火里的歸人。

記得小時候,村子裡還沒有電燈,我們一群小夥伴總會在月光明亮的日子裡玩捉迷藏、跳皮筋、踢毽子、打沙包……玩得滿頭大汗。

休息時,我們會靜下來賞月,用手指點著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這時,母親就會告訴我們不要用手指著月亮,這樣耳朵會掉的。聽了母親的話,我們就會規規矩矩把手放下來,有膽大的也會一手捂著耳朵,一手偷偷地試著把手指頭指向明月,隨後在驚恐中逃脫了。

印象深的還有玩踩影子遊戲。朗月下,小夥伴們的影子如一個矮墩墩的會移動的黑木頭疙瘩,隨時跟在身後,靜動如我們。遊戲開始了,我們奔跑,一個人追,當要踩到某個小夥伴的影子時,我們往下一蹲,躲過了踩影子人的大腳,趁他不注意很快就跑得無影無蹤了!

月光下,父親還時常背著我去看戲。聽,鑼鼓響了起來,我於是就吵著要去看戲。慈愛的他便牽了我的小手,走向村外的戲台前。人好多呀,戲台上的東西我都看不清,只看見台下黑壓壓的人群和空中朗朗的月光,眨眼間,連鑼鼓聲都被人群的嘈雜淹沒了。

父親還會背起我,讓我把雙手放到他的脖領里,他用雙手攥著我的雙腳,讓我不覺得寒冷。父親累了,就會把我扛在肩上,我就揪著父親的耳朵「滴滴」地開汽車……也就是在那時,我接觸到了我們唐山的地方戲曲——評劇和皮影。什麼《打金枝》《楊三姐告狀》《秦香蓮》……許多有名的段子也能哼上兩句,這也許就是我的文學啟蒙吧。

月夜,母親還會點燃煤油燈,拿出小人書給我們講故事,我和哥哥便趴在煤油燈前,看著插圖,津津有味地聽著。

書上的字在母親反覆的朗讀中,我沒上學就認識了好多。書上的故事情節豐富了我的想像,為我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後來母親生了弟弟,電燈也走進了千家萬戶,雖然屋子明亮了起來,但我們還會在月光明朗的夜晚到街上或院子里和小夥伴捉迷藏,踩影子。

歲月不等人,而今已過不惑之年的我,卻很少在月光明亮的夜晚帶自己的兒女外出,因為電視、電腦、手機已經奪走了他們的童年,只是偶爾在閑暇之餘,聽我給他們講述這月光下的美好記憶罷了。

在繁華的霓虹里,在擁擠的人海里,很難看到皎潔的朗月,但八月十五,總有一抹月光會照亮回家的路。

中秋,搬把椅子深情望月

中秋於我,已經只是一種感覺,一場思念。如今的中秋節,我會一個人,搬一把椅子,坐在外面看月亮。很久很久,那樣深情的凝望,想很多很多的事,想很多很多的人,彷彿世上只有月亮是亘古不變的,又彷彿每一年的月亮都是新的。即使中秋夜沒有月亮,我心裡依然會升起一輪明月,很圓,很亮。

■ 紅塵一書

年輕的時候,每逢中秋,會給遠方的親人或朋友寄上一張明信片,一買就是一大堆。其實,寄是寄了,更多的是喜歡那樣一種形式,心裡頭並沒有十分的想念。

再成熟一些的時候,也是電腦開始普及的時候,我不再寄明信片了,又喜歡在中秋的時候製作各種精美的帖子,配上音樂,寫上一些酸酸甜甜的話,發給我的親朋好友。其實,發是發了,心裡也更多的是在欣賞自己的作品,並非真的那麼牽掛他們。

如今過中秋,我什麼也不做了,甚至連月餅都不買了。中秋節那天也是和平時一樣上班,一樣吃飯,可我卻在心裡真正思念著親人和朋友們,有時甚至會傷感到掉下眼淚。

這些年的中秋,早早地超市的月餅就擺滿了,促銷的廣告打起來了,朋友之間聊天都是在討論今年中秋又有多少福利了。中秋,表面上總是過得熱熱鬧鬧,,可心靈深處,我卻懷念著童年時候的中秋節。

那時提前一二個月我就會開始算日子了,因為中秋節是和平時不一樣的。首先,出嫁的姐姐那天肯定要回娘家,這是習俗。

中秋節的早上,每戶人家都在蒸糯米,然後排著隊打糍粑。每當兩個身強力壯的男人在那裡你一棒、我一棒地打糍粑的時候,總是最熱鬧的時候:老人們指指點點,孩子們嘻嘻哈哈,婦女們開著玩笑,大家對那即將到口的糍粑得饞得直流口水。糍粑打好後,女主人往家裡搬,自家的孩子也就跟著屁股後面跑,到了家你一團、我一團地扯下來,粘著白糖或者紅糖吃起來。吃之前總是以為要吃很多很多才會夠,可糯米做的東西實在,吃不了多少便飽了,於是爸媽會取笑我們說:「眼大肚皮細,看著吃不進。」

中秋節的中午飯,就是一家人聚餐的時候,那時候並沒有錢買許多菜,只有自家種出來的東西。就我家來說吧,往往就是鹹菜炒回鍋肉,老南瓜,老冬瓜,或者再炒一碗豆角什麼的,最重要的是能吃到白米飯。倘若不是過節,即便是煮粥也要加些蔬菜或者雜糧,更別說吃上肉了。所以,童年盼過節,盼的也是吃。

這些年,我總企圖在中秋時找到過去的感覺,我也曾在中秋用一個小電飯煲蒸糯米,然後綁一把筷子,在瓷盆里揉糍粑,可是無論怎樣,我都無法找到當年的味道和感覺了,那一種氛圍,那一些時光,過去了,就無論如何都複製不了。

中秋於我,已經只是一種感覺,一場思念。如今的中秋節,我會一個人,搬一把椅子,坐在外面看月亮。只是看,不是賞,很久很久,那樣深情地凝望,想很多很多的事、很多很多的人,彷彿世上只有月亮是亘古不變的,總是那麼大,那麼圓,總在老地方,又彷彿每一年的月亮都是新的,因為這雙看它的眼睛,每一年都會看到不一樣的內涵。即使中秋夜沒有月亮,我心裡依然會升起一輪明月,很圓,很亮。

最思故鄉「小月亮」

我曾到過世界上將近30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但是,看到它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那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的月亮。見月思鄉,已經成為我經常的經歷。月是故鄉明,我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

■ 季羨林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總有什麼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麼「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

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後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山原來是這個樣子呀!因此,我在故鄉望月,從來不同山聯繫。像蘇東坡說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像的。

至於水,我的故鄉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大葦坑佔了小村面積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煙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後,我在坑邊的場院里躺在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後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裡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麼叫詩興,但也頗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麼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一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里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閃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鄉呆了6年,以後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4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後在歐洲住了近11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40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將近30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茫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它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那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我現在已經年近耄耋,住的朗潤園是燕園勝地。誇大一點說,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流,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

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竹,有花,有鳥,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於碧波之上,上下空 ,一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誰來到這裡,難道還能不顧而樂之嗎?

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葦坑裡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見月思鄉,已經成為我經常的經歷。思鄉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惆悵,有留戀,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月是故鄉明,我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

中秋記憶知多少

又一年中秋佳節月圓,一家人團圓著熱鬧著,這歡笑聲傳到天上,似乎連嫦娥也笑了。月兒圓,圓在人團圓。拜兔爺兒,博狀元,不一樣的中秋風俗,分享的卻是同一輪明月帶來的圓滿祝福。

■ 艾倫

八月十五將至,又一年佳節月圓,月兔依舊年年搗葯,民俗依然處處熱鬧,可那藏在月亮身後的中秋記憶,你還記得多少?

北京·兔兒爺

朋友來京出差訂了飯局,忙著趕過去,一個長串的英文店名一搜,這不就是前門老家那片衚衕嘛。酒足飯飽,出門閑逛,晃進了商業街里摩肩接踵。好像聽見有人喊,「捏麵人兒的來了!」尋著聲音源頭,想那裡應該是擺著兔兒爺——去看著那些鬆軟細膩的麵糰被揉成兔爺兒,把魂兒勾走才對。

突然發現,該是中秋了。以前小時候,家家門口掛燈籠,大院里一會兒又有了聲兒:「八月十五,月兒圓,兔兒爺家住月裡面,采百草,做良藥,去病除災保平安……」要是戴著兔兒帽誰的最好看,總是最得意了,反正都得去買兔兒爺,而且要買就買那色澤最紅、最鮮艷的兔兒爺,祈求全家平安大吉。

一旦走街串巷叫賣兔兒爺的人來了,發小几個也不追不鬧了,守著梧桐比賽接落葉的也不接了,扯開嗓子往院兒里喊,「捏麵人兒的來了!」

熙來攘往,終於走到了攤位前面,老闆說:最後還有一個兔兒爺,但這個我要留給我兒子,明天請早!

廈門·博餅

「鏘啷啷,鏘啷啷」,中秋的廈門隨處都能聽到那清脆響亮的博餅聲。每年中秋,一家人總會在晚宴後,齊齊圍在擺放著海碗的圓桌旁,期盼著爺爺丟下第一顆骰子——「博餅開始啦!」

只見小侄子全神貫註:死死盯住骰子,生怕自己博了狀元別人沒發現似的。他迫不及待地抓起骰子奮力一擲,哪知用力過猛,有顆骰子跳出了海碗,按規矩,得停一局。

奶奶見小侄子一臉沮喪,將他叫到身旁,滿眼帶著慈祥「不難過不難過,你來幫奶奶擲好嗎?」只見6個骰子在海碗里一番翻滾後,露出了3個紅四。「呀!大寶貝兒替奶奶掙運氣啦!三紅啊!真棒!」

小姨抱著小侄女也走過來湊熱鬧,6粒骰子從小侄女捧著的手裡落到盆里,歡快地旋轉著,「狀元!」媽媽大叫,所有人都盯著骰子!奶奶笑呵呵地把一塊大月餅和一包紅包移到小侄女面前,小侄女咧開嘴笑起來,興奮地抱著月餅和紅包,搖頭晃腦!

奶奶說,「咱家今年的運氣肯定不差,等會兒大夥一塊把狀元餅分了,沾沾福氣! 」一家人團圓著熱鬧著,這歡笑聲傳到天上,似乎連嫦娥也笑了。

月兒圓,圓在人團圓。拜兔爺兒,博狀元,不一樣的中秋風俗,分享的卻是同一輪明月帶來的圓滿祝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婦女報 的精彩文章:

德國邁入「默克爾4.0」時代 這位政壇「大女主」是怎樣煉成的?
北京女子反抗公交車色狼被割頸!
小鮮肉、老幹部玩轉文娛、時尚圈,探究「男色消費」流行的背後
央視著名女主持人去世,曾主持《新聞聯播》創辦《今日說法》,她的遺言發人深省……

TAG:中國婦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