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每周詩語丨《漢廣》:女神,都是遠觀的丨語音播報

每周詩語丨《漢廣》:女神,都是遠觀的丨語音播報

詩經

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qiáo]錯薪,

言刈[yì]其楚。

之子于歸,言秣[mò]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qiáo]錯薪,

言刈[yì]其蔞[lóu]。

之子于歸,言秣[mò]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01

《詩經》里的篇章名稱,大多是取其開篇中的一詞作為詩名,並無特別的點題之意。如《關雎》取篇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中的詞語,《卷耳》取篇首「采采卷耳,不盈頃筐」中的辭彙,《桃夭》取篇首「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中的字詞。

這些詩篇,詩名還只是一種單純的指代,不像後世文賦的題目往往在揭示主要內容,如李白的《靜夜思》、蘇軾的《赤壁賦》等等,題目本身就具備思想感情的透露,這也從側面顯示出了文學的發展和成熟

而在文學藝術尚未發展完備的先秦「詩三百」時代,一篇同樣簡單選取第一段句子中辭彙命名的《漢廣》,題目卻並非僅是一個單純的指代符號。

「漢廣」這個名字,它同時也總結出了整篇詩意,那就是「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漢水如此寬廣,令人無法度過。

「漢廣」這個詞表達的,是一種無法逾越的距離。

所以《漢廣》這首詩主題訴說的,就是距離。

漢水的太過寬廣使心中佳人也被隔離得分外遙遠,「漢有游女,不可求思」,在漢水上有位出遊的女子,是我求慕不來的,我與她之間的距離,如同這漢水之廣,是無法跨越的。

《漢廣》,不是簡單地僅說漢水之廣,而是「漢之廣矣」作為詩的起興,以水河漫漫的虛指,訴說距離遙遙的實情。

02

「漢廣」,似乎只是在隔著江河的距離看那佳人,其實,也許更是隔著身份的距離、隔著年齡的距離、隔著家族的距離、甚至是隔著生死的距離看心中的那個人。

這樣遙不可及的距離,使人格外心灰意冷嗎?不,如果讀《漢廣》只讀出心傷和沮喪,就實在是單薄了這支詠嘆調那悠長的韻味。《漢廣》這首詩,其實傳達了古人對待「距離」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就叫做尊重。

距離,讓再熱切的情也無法衝動;距離,帶給了人時間和空間上的足夠思量。而謹慎過後的依舊堅持,才顯示出對「距離」的充分接納與敬重。

因為不易,所以不棄;因為不可得,所以不可忘。

因此《漢廣》面對「距離」時的感情,絕非怨天尤人、怨聲載道,在這慎重的仰望里,《漢廣》懂得的,是尊重世間必然存在的距離。

正因古人體嘗到的距離感太強烈了,反而生出一種從容堅定,使距離之中生髮的情意綿長雋永:

古人無法靠電腦、手機令聯繫無所不在,他們要在各自不成眠的夜裡細數「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相見時難別亦難」,距離遠了,反而生出「曉鏡但愁雲鬢改」那般寧肯一夜白頭也不離不棄、以心傳神的專註;

古人無法靠飛機、汽車使翻山越嶺暢通無阻,他們要長年在人生奮鬥的路上「獨在異鄉為異客」,而故鄉遠了,家中的親朋好友、記憶里的童年凈土會讓人倍加珍護,所以才會有「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那樣絕不愧對故土家園的潔身自好。

距離,有時候教會了人不草率。

尊重過後,對待「距離」,是要以赤誠之心,去對抗無力之舉。即使是相思難聚、即使是有家難回、即使是人力不可回天,但是對這份「距離」只瞭然、不埋怨,是對自身、對對方都給予的一份敬重。有些距離或許無法挑戰成功,但也從未輸過。就像王維保持「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自重,他雖未能回鄉團聚,可他已贏過了萬水千山。

「距離」化成了一道敬意,讓人與那目標之間,需要一步一步認真走完。縱不能至,也存著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彼此互敬。

如《漢廣》里曾在漢水之畔遙望彼岸的那個人,他永遠會記得,有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女子,令他思慕至深。而這份深刻,正是距離帶給他的。即使多年後,他也會對自己曾經的這份心意肅然起敬,因為他在不可跨越的距離面前依然用情用心到一絲不苟。

距離的緩慢而悠長,是給生命態度的一份洗禮,扭轉了當一切太容易獲得時,那些不負責任的匆忙與善變。

03

適當的距離是成全。《漢廣》中的女子,未嘗不是正因有了兩人之間難以消弭的距離感,才愈發美好得令人感覺難以企及。

距離產生美,這美被不斷誇張擴大,於是,在愛慕者的眼中,那女子不僅是人,還是神。如果要丈量這愛與被愛之間的距離,那就如同是凡人與天神之間的距離。

所以漢代傳習《詩經》的齊、魯、韓三家解釋《漢廣》時,都將這位「漢有游女」解釋為漢水的女神。視距離之外的女子為神,這種思路,在中國文化中始終都有傳承。

比如到了魏晉時期,《漢廣》中那對於漢神的遐想和寄託,終於豐滿成了一位艷冠古今、出沒於水邊的完美女神,她就來自曹植所寫的《洛神賦》。曹植愛慕自己的皇嫂甄宓,但斯人已逝,此生將永不可再見,於是情感失意又政治失落的曹植,在從京師返回駐地的路上,恍惚間似乎看到了有一位洛水女神出現,而這位女神,正是他朝思暮想又始終不可得的甄宓。在記錄這一夢幻場景的《洛神賦》里,他寫道:「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能配上這樣風華絕代的形容詞,不是人間女子,是世外仙姝,但就算是仙神的形象也無法如此準確而細膩,所以,那是作者的一個夢,與其說是在寫對方的美好,不如說是在寫自我的期盼。

正如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說:夢境是願望的達成。人們信神,是信仰一個在現實中找尋不到的願望中的世界;人們愛神,是愛慕在身邊沒有的一個夢境里的人物。那個人物,並不簡單是情慾的對象,而是「至美」的化身,是每個人心靈中都有的最聖潔、最可貴、最美好的那一部分的神性轉化。人們愛神,是愛那個在神的照耀之下,那一瞬間聖潔無暇、不染俗務的自己。所以做祈禱的時候人們感到被凈化,愛神,是愛被神凈化了的自己的狀態。

而《漢廣》里的神往也是凈化自我的過程。當詩中的男子面對河那頭他的漢水女神時,心中想的全是他力所能及的美好事情:「翹翹錯薪,言刈[yì]其楚。之子于歸,言秣[mò]其馬」,他想到的是,喂馬、劈柴、守護他的世界春暖花開;而當曹植面對洛水女神時,內心呼喚的也會是他所期盼的所有美好人生,得佳人賞識、被認可才華、生命綻放得光輝燦爛。

所以人們對神的嚮往,代表的其實是對自我夢境的嚮往,在這個過程里,神本身並不是人們的目的,神只是一種對人的喚醒,是一個引領人走進美好世界的媒介。

距離,表示某樣事物是在人的現有生活能力之外——有一個人,她永不在你的掌握里,她在你的生活之外。

所以那距離之外的、夢中的女子,她喚起的力量不僅是對愛情的追慕,更是一種對不同於眼下生活狀態的追求,她會激發人去想:如果有她,就會有更好的生活;如今為她,要成為更好的人。

於是,《漢廣》中那一位女子如仙神,在詩人精神的寄託里熠熠生輝,即使漢水再廣、即使自己的生命再卑微,也讓人激發起一份綺麗燦爛的心靈追求。

是夢的力量,讓黑夜不沉寂;是夢想的力量,讓生活不斷超越精彩。

04

距離,讓那心中的女子升華為女神,而神存在的意義,不僅是一個純美的夢、不僅是純粹對美感的體驗,還象徵著一份理想的生活,是對那神所代表的、一個理想世界的美好嚮往。所以「美好」這個詞,是可以拆開來看的:

「美」是精神層面的、欣賞式的愉悅;「好」是物質層面的、功利性的獲得。

因而,一個女神引發給人的美好嚮往,除了她個體的魅力,還不免有她背後的力量。

比如戰國時期宋玉的文章《高唐賦》和《神女賦》,描寫了楚襄王與巫山神女相會的傳說。文中那才是真正的女神,朝為雲、暮為雨,由此留下了「朝雲暮雨」的成語。而楚襄王與神女交歡,可使山河萬物更興旺、家國社會更富強、個人身心更強健,神女可保佑江漢之畔的王族子孫世代昌盛,所以襄王在歡好之後,對神女始終都念念不忘。然而神女卻寄夢襄王,告訴他前緣已了。縱使是富貴如楚襄王,也只有悵然無奈。

這裡的楚襄王,他愛慕的,就並非簡單是一份女性美,他眷戀的,更是神女所能帶來的那些實際好處,對個人、對家國、對山河的福利。宋玉寫文賦的態度,就是鼓勵楚襄王與神女交好,以便福澤人民。

可惜,這個傳說還留下了另一個俗語,就叫做「襄王有夢,神女無心」,襄王企盼通過神女而獲得的理想人生,終究還是因為人神之間無法消弭的距離而不可得。

由於古代婚姻歷來承擔著「結兩姓之好」的家族使命,所以婚配雙方彼此的動機里本就有著天然的功利性,不可能純粹是發乎情而不考慮身外物。直到今天,婚姻也還在發揮著改變個人命運的作用。

而動機不單純,不能籠統批評為動機不美好;向利之心,也是一種向好之心。這個「好」的內涵很豐富,包括感情、包括財物、包括當下、包括未來。

05

只不過這種向好之心,無論是對情感的追求更多還是對功利的在乎更多,都要拿捏合度。「好」是一種合理,是雙方的平衡,否則就會出現《左傳》中所說的「齊大非偶」的局面。

在春秋時,齊僖公曾希望把女兒嫁給鄭國的太子忽。面對齊國這樣一個實力、血統都高高在上的諸侯國,鄭國無疑是高攀的,若與之結成秦晉之好,便是增加了一個有力的盟友。然而在利誘面前,鄭國太子卻清醒地選擇了拒絕,而且是前後拒辭了兩次。他的理由是:齊國雖大,齊女雖好,卻不是屬於我的良配,實力不等、高低難就,「齊大非偶」。

他理智地看到了橄欖枝背後潛藏的隱憂,鄭國一個小國會因大國的強勢下嫁,而愈發處於被動。如一片寒微的土壤,接納不住過重的蒼木植入,如果勉力承受,可能反而惹來家國不寧。

承受得住的高攀,叫「飛上枝頭變鳳凰」;承受不住的高攀,就叫「齊大非偶」。彼此太不平衡,不能玉成好事。

而唐初名臣房玄齡,就深諳這個道理。當唐太宗李世民把自己最寵愛的女兒高陽公主嫁給房家的二公子房遺愛時,房玄齡並不歡喜,反而表示不敢接受皇家抬愛。果然,心高氣傲、個性自主的高陽公主根本看不上對自己唯唯諾諾的丈夫房遺愛,而房家也對公主戰戰兢兢、無所適從,毫無身為皇親國戚之喜。後來高陽公主與玄奘的高徒辯機和尚有情,身為丈夫的房遺愛反要為他們遮蔽掩護。

其實房玄齡作為李世民最重要的權臣之一,房家的門楣並非就匹配不上耀眼的公主。在這場婚姻中,「齊大非偶」的,並非僅是地位,還有心智、性情。高陽公主的性格如一抹亮麗炫目的紅,房遺愛的個性只是溫吞軟弱的灰,他無法跟得上高陽的步伐。直到高陽公主私情泄露,辯機和尚被盛怒的唐太宗下令腰斬,高陽對房遺愛還是絲毫沒有情意。一雙怨偶、一世悲哀。

所以,攀登捷徑、步步高升,並不一定就是表面看到的「好」,高高在上的背後,有更沉重的背負。

「好」,是要雙方對等的。分量相當,才結成合力;高低失衡,便是不穩定的開始。

雖然,距離之美的背後,開啟了一個令人遐思的理想世界,但這距離如果太過懸殊,也許那遙遠的世界就不該再進入、也許那理想就不該再勉強實現——往往,實現的同時,也是破滅。

06

每一首詩,都會有它靈魂性的詩眼,一首《漢廣》,最意味悠長、最不能釋懷之處,其實就是一句「不可」——「不可休思」、「不可求思」、「不可泳思」、「不可方思」。

雖然有高聳的樹木,但是不可在其下休憩,就像雖有理想的靠山與港灣,但生命卻不可停駐依靠;

雖然有那出遊漢水的女子令自己心之所動、魂之所歸,但是卻不可求娶,就像尋尋覓覓之後,有些緣總是無份,有些遇見總是枉然;

漢水是如此寬廣,令人不可登渡彼岸,就像兩人的距離如此之遙,不可走近牽你的手,不可走進彼此的生活;

江水是如此漫長,使人不可乘筏渡過,就像思念如此深重、前路如此茫然,而不可有絲毫辦法助自己渡此心劫。

不可,就代表著永遠走不到結局,甚至從來沒有過開始,因為那「距離」讓人無可下手。

而在《漢廣》的不可為、不可得里,最難得的,是抱有不埋怨的心態——對於命運不責怪,對於失落不遷怒。讀《漢廣》,或許能讀出無奈、讀出嘆息,但絕不會讀出惱恨、不平、焦躁、抱怨。

深深嚮往而不抱怨,這正是《漢廣》用循環往複的一遍遍詠唱,反覆強調傳達出的最可貴精神。

人生只要有所追求,就說明當下與那目標是存在距離的,無論追求的對象是人、是物、是理想、是事業、還是愛情……那麼站在距離的出發點上,就應抱以無怨無悔、無憂無懼的心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以最好的可能為目標,以最壞的結果為前提。而後:幸,亦樂;不幸,亦樂。

能接納「不可」的現實結果,才能懂得「可有可無」的心理妙處,才能在「不可為」的狀態里,就實現了「可為」的樂趣。

就像《漢廣》中的男子,他愛過、他夢過、他追尋過,他就已經經歷了一次完整的體驗,已經在投入的過程中同時擁有了收穫。體驗本身,就是一次耕耘與收穫。未能結出果實的土地,經歷了澆灌與培植,也與未曾開墾的荒地有了本質的不同。

只要無悔,就是值得。縱然無果,也是修行。

再吟一遍《漢廣》吧,它是如此意味深長。《漢廣》里的男子,用如嘆息在耳的、一遍遍迴繞反覆的深情,傳達著一種普世真理:距離產生美。因為隔江隔水的遙遠、因為身份地位的懸殊、因為夢想現實的落差……使得,那女子,不僅是人,還是神;那理想,不僅是真,還是夢;那追逐,不僅是愛,還是未來。距離讓人看不清楚,距離讓人無限遐想,距離讓人懷戀終生。

終生有夢,不可忘也不可滅;遐想有美,不可得亦不可失。不可,是一種遺憾也是一種成全,成全了距離之下的雙方,用朦朧的「好」來善意相對,而從不曾用真實的痛來彼此傷害。

因此,《漢廣》的吟唱,是進入了一種夢幻的狀態,那是一種不願醒來的沉醉,醉倒在河岸,對彼岸深深嚮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恭祝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 禮敬儒家文化
孔子:一個孜孜不倦的行動家
說《紅樓夢》女兒悲愁喜樂,賈寶玉和薛璠畫風相差太大了!
人文社科聯合書單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