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王羲之、王獻之、林散之如何學書練字:思慮專一,勤於臨池

王羲之、王獻之、林散之如何學書練字:思慮專一,勤於臨池

書法藝術和其他藝術作品一樣,既要有嫻熟的技法,又要有德識才學等多方面的修養。《書譜》上所謂「心手雙暢」,就說明了主觀與客觀、心與手兩者之間彼此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辯證關係。《翰林粹言》中提到:「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王羲之《筆勢論》中所說的「若不端嚴手指,無以表記心靈」,講的也都是這個道理。手,指的是筆墨技巧等「字內」的功夫;心,是指作品所表現的境界、格調、神韻、情味等「字外」的造詣,這兩者比較完美的結合起來,就能達到得心應手、神融筆暢的地步。

王羲之《筆勢論》

清代包世臣在其《藝舟雙楫》中曾說:「太傅嘔血以求中郎筆訣,逸少仿鍾書勝於自運,子敬少時學右軍代筆人書。可見萬古名家,無不由積學醞釀而得。」的確,歷來名家「積學醞釀」的事例是多不勝舉的。

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

相傳張芝學習書法,把家裡作衣服用的帛全都寫滿了字,然後再拿去另染了顏色,他在池子旁邊練字,由於洗滌筆硯,竟將整個一池子水都染黑了,後人就把「臨池」二字作為刻苦學習書法的代名詞。

王羲之練字思慮專一到經常連飯也忘了吃。一次,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三番五次地催他吃,他只顧振筆書寫,連頭也不抬。書童只好去叫王羲之的夫人郗氏來勸他吃飯。郗氏來到書房,只見王羲之錯把墨汁當蒜泥,用饃蘸著往嘴裡送,弄得滿嘴烏黑。郗氏見此情景,不禁笑起來。但這並沒有使王羲之從字裡行間省悟過來,他一面濡毫運筆,一面還連聲稱讚郗氏做的蒜泥味道可口。可見王羲之對書法的辛勤苦學已經到了何等神痴魂迷的程度。

王羲之和夫人郗璿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少年時,一天在街上閑走,遇見一位賣餅子的老太婆,正把鍋里烘好的餅用鏟子飛擲到幾尺遠的筐里去,餅子一個接一個地排列得那樣整齊。獻之簡直看得發了呆,隨口誇獎道:「你的本領真高!」老太婆回答:「這有什麼稀奇的?我練了幾十年了。王羲之的字寫得那麼好,還不是靠多練么!」老太婆並不認識面前這個少年就是王羲之的小兒子,也是無意之中作了上述回答。可是言者無意,聽者有心,王獻之頓開茅塞。回家之後立即擔滿了七大缸水,發奮說:「非寫完這幾缸水,決不罷休!」

王獻之書法

再以當代著名書法家林散之先生為例,他曾說自己的書法「如蠶之吐絲,蜂之釀蜜,豈有一朝一夕能變成絲與蜜的呢?」他自幼就開始學寫字,先練楷書、隸書,30歲後學行書,60歲後專攻草書。70多年來,不論酷暑嚴冬,每天早晨寫100餘字,從未間斷,他將這稱作「做功課」。直到80歲高齡,他因發高燒住進醫院,躺在病床上仍然念念不忘書法,經常琢磨字體結構和章法布局,用手指在肚皮上劃字。他曾寫過一首詩來記錄當時的情景:幾夜昏沉神出舍,窗良月亂紛紛。迴環念絕平生字,腹上深留指爪痕。

林散之書法

勤學苦練,持之以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是激勵人們在讀書致學上辛勤刻苦、積極進取的格言。要想使自己由「不知」變為「知」,由知之不多變為知之甚多,關鍵在於「勤」、「苦」二字。學習書法也不例外,俗語說:「熟能生巧」,要想達到得心應手、運轉自如、意到筆隨的地步,就得花費浩大的功夫,付出艱苦的勞動,拿出鐵杵磨針的韌性和滴水穿石的毅力去「練」。如果貪走捷徑、怕吃苦和缺乏恆心,「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興趣來時,塗上幾筆,否則,就擱置不顧,或者一遇到困難和挫折就半途而廢,是很難有所成就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迪文谷 的精彩文章:

錢幣收藏秘笈:「檢漏」與「超前」
收藏和投資銅鏡價值判斷主要看朝代和工藝
書畫同源,書法與戲劇、舞蹈、雕塑、文學「異中見同」
花鳥畫鑒賞思緒: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重形似追求「不似之似」
穿越與魔幻:唐代鬼才詩人李賀《夢天》讀後

TAG:思迪文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