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動什麼都別動感情?

動什麼都別動感情?

一個養生講座上,有位著名養生專家說:沒心沒肺,吃了就睡,長命百歲。

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路上,類似的論調還真的不少。於是很多人開始追求心如止水,拿諸葛亮丞相的話「淡薄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來裝飾自己、標榜自己,嘲笑不淡定的人,自稱從不感動,更不激動,絕不衝動,號稱無欲無求,原來求的是長壽。

情慾兩個字雖然常合為一個詞,但意義卻是相差很大的,情是人的有感之發,欲是人的有需之求。人之情感與生俱來,無情,是把自己和體外的世界相隔絕,視若無睹,聽而不聞,強迫自己的心腦不受外界事物的影響。

強行封閉自己,只是為了生日的數字大些,那是從堅忍到了殘忍,那是為了一個慾念,斷了其他慾念。是極端中的極端,悖情悖理。

自己相信無情能夠長壽也還罷了,麻木就麻木吧,偏偏還喜歡嘲笑和他們不一樣的、多愁善感的人。

一提到多愁善感,就不由想到了唐朝的詩句:「多情善感自難忘,只有風流共古長。」無情怎風流,何苦做人世上走?想到了詩聖杜甫的感傷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還想到了曹雪芹借黛玉的感嘆:「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這和那些沒心沒肺的「三不動」的人相比,確屬多愁善感,但卻是合乎自然大道的「有心有肺」。比較多的人會認為,文人、讀書人們相比其他人群,要更加多情。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趣,是學習的動力;有情,是成功的基本。當一個人對事物、對人生,有了情感的大投入,以「苦累」為樂,才能有超常的生命的成功。

動什麼都別動感情?

文人長壽嗎?隨機翻閱了一些資料,就以近現代有明確生卒年份的、公認的中國文學家共19位進行統計:

魯 迅,1881—1936年,享年56歲;

周作人,1885—1967年,享年82歲;

郭沫若,1892—1978年,享年86歲;

葉聖陶,1894—1988年,享年94歲;

林語堂,1895—1976年,享年81歲;

郁達夫,1896—1945年,享年49歲;

茅 盾,1896—1981年,享年85歲;

朱自清,1898—1948年,享年50歲;

冰 心,1900—1999年,享年99歲;

夏 衍,1900—1995年,享年95歲;

沈從文,1902—1988年,享年86歲;

梁實秋,1903—1987年,享年84歲;

巴 金,1904—2005年,享年101歲;

曹 禺,1910—1996年,享年86歲;

錢鍾書,1910—1998年,享年88歲;

艾 青,1910—1996年,享年86歲;

孫 犁,1913—2002年,享年89歲;

其中除去兩位,徐志摩(34歲空難),老舍(67歲自盡),上面17位文學家的平均壽命為82.2歲,大大高於2010年中國人口的平均壽命72歲。

動什麼都別動感情?

作家 孫犁

而依然活躍的當代文學大家們,金庸已過米壽且好學不已,余光中85歲詩意盎然,王蒙年近八旬大作斐然。

外國文學家長壽的也很多,比如法國大文豪雨果(1802—1885年),壽命83歲,幾乎跨越了整個19世紀,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英國文豪蕭伯納(1856—1950年)壽命更是達到了94歲!

我於是很好奇,為什麼報刊上、電視里、廣播中那麼多關於養生之道的文章、講座,沒有提倡喜愛文學亦是長壽妙方呢。

孔孟兩位聖人,是大文人,在兩千多年前那樣簡陋的物質條件下,也能有73歲和84歲的高壽,他們二位是何等的情感豐富,悲天憫人,傾情施愛,知其不可而為之。正是真誠滿溢的情感,激發出了他們每一個生命因子的最大潛能,蓬勃激蕩。

多情,多的是人之情,人生的冷暖和短長,根本上取決於我們心靈的溫度,豐沛的情感,滋潤我們的生命力。

在講「領導者心智模式和總裁思維」課程時,我常向學員們提出一系列問題:

在過去的一年裡,你有沒有——

感動過至少三次?

憤怒過至少三次?

欣慰過至少三次?

喝醉過至少一次?

幫助過無關的人至少一次?

看望重症的病人至少一次?

參加別人的葬禮至少一次?

如果有,我會請他們回味,思考尋求感悟,分享看到共鳴;如果沒有,那我就會建議他們在此後的一年裡,至少要求自己去感受、去經歷,在觀察和體味中,發現自己的同情心、同理心,發現自己心靈溫度的變化,發現自己看待世界和自我的角度的變化……發現自己和世界的一體性。

動什麼都別動感情?

享壽95的大哲學家、清華大學文學院前院長馮友蘭先生(1895—1990年)說:風流是一種所謂的人格美,真正風流的人,有情而無我,他的情與萬物的情有一種共鳴。他對於萬物,都有一種深厚的同情。

這才是真正的文人,真正的人性情懷,讓我們的眼前浮現出陶淵明和嵇康,浮現出「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竹溪六逸」「揚州八怪」,讓我們腦海中吹拂起「魏晉風骨」的清風逸情,蕩滌各樣的俗霧濁氣,讓自然造化之人天真情性豁然而爽。

文學是人類情感的符號,是人情的生動活化教材,也是點燃人情和人性的火星,在人心中熊熊燃燒,讓人的生命更加鮮艷,更加美好。

西漢大儒楊雄所撰《法言》里說儒家「通天地人」,於是那些呼喊「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訴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人,是與世間萬物之情相通的人,更能夠本性、本能地把景、物、人、事融為一體,通心通靈。從來,文學就是最能淋漓盡致地表達人類的同理心、同情心,宋朝的兩位大文人安子順和蘇東坡,就有過相似的兩段感受。

安子順曰: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蘇東坡曰: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欣慰而幸運的是,這些好文章已經都在高中的語文課本上了,能讓今天的中國孩子更真切地了解真正的中國人情。

血肉之情,合乎天地自然之道,喜怒憂思悲恐驚,雖發乎情而止乎禮,但是,忍無可忍無須再忍。所以,沒心沒肺,難得長命百歲!

有人對我說,那些長壽村的人們,不都是說很平淡的生活才能長壽嗎?我說那是他們在鏡頭前時說的,我們並沒有看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狀態。而且平淡的生活並不是情感淡漠的生活,更不是心如止水的生活,那些說自己心如止水的人啊,要麼是假裝,要麼是等待,一邊還在持續抱怨。

人生而有情,若把豐沛的情感傾瀉到學術上,科學家從來都是長壽人群;若把豐沛的情感傾瀉到藝術上,藝術家往往也是長壽人群;若把豐沛的情感傾瀉到產品上,企業家往往也是長壽人群;若把豐沛的情感傾瀉到政治上,政治家往往更是長壽人群,他們的相同點就是:情感格外飽滿,慾望非常強烈,表達形式豐富。

《莊子》說得精彩: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而《中庸》裡面,說得就更加盡情盡性,暢透極致: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書問

動什麼都別動感情?

書名:中國人情(珍藏版)

作者:萬鈞, 著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50.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科普 的精彩文章:

霧霾能引起兒童癌症嗎?
外灘意景
一無所有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無所有還玻璃心
阿里巴巴的兼并收購之路
中國偉大公司:機會、困難和阻力

TAG:書問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