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隋唐——李邕
在七星岩的「千年詩廊」里,最早的一幅崖刻當數唐開元十五年(727年)正月名臣李邕所作的《端州石室記》。當下,點評古時的碑刻有「三絕碑」之說,即文絕、字絕、雕刻絕,如若評點起李邕在七星湖留下的崖刻,謂之「三絕」是不為過的。
說起李邕,多有人不知,但是說起李北海,喜讀李、杜之詩的就會有印象了。「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篙棘居。」(李白《答伍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李邕為人忠正,言辭犀利,為官多年,雖官位不高,素來與當時朝廷的一些忠心之臣交好。
李邕為世人所追捧的是他的才學和書法。以篆書聞名的李白冰稱他為「書中仙手」,就算「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也都做過他的「粉絲」。
李邕字泰和,廣陵江都(今揚州江都)人。其父李善,為《文選》(梁蕭統編選)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後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
他工文,尤長碑頌。善行書,變王羲之法,筆法一新;並繼李世民《晉祠銘》後以行書書寫碑文,名重一時。其書風豪挺,結體茂密,筆畫雄勁。傳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記》、《麓山寺碑》、《法華寺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雲麾將軍李秀碑》等。唐竇蒙在《述書賦注》中說:時議云:「論詩則曰王維、崔顥;論筆則王縉、李邕;祖詠、張說不得預焉。」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其為文,長於碑頌,多自書。唐人說李邕前後撰碑八百首。杜甫詩曰:「干謁滿其門,碑版照四裔。豐屋珊瑚鉤,麒麟織成罽。紫騮隨劍幾,義取無虛歲。」
李北海的書法從「二王」入手,能入乎內而出乎其外。李後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恰道出李邕善學之處。《宣和書譜》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魏晉以來,碑銘刻石,都用正書撰寫,入唐以後,李邕改變用行書,寫碑。書法的個性非常明顯,字形左高右低,筆力舒展遒勁,給人以險峭爽朗的感覺,他提倡創新,繼承和發揚古代書藝。曾說:「似我者欲俗,學我者死。」蘇東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點,元代的趙孟頫 fǔ也極力追求他的筆意,從中學到了「風度閑雅」的書法境界。他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08年七月,浙江省教育廳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寫字課本就採用李邕的書法字體,作為浙江省義務教育教科書《寫字》課本。相信不遠的將來,李字也像王字一樣豐美全國。
葉有道碑
是碑全稱《唐故葉有道先生神道碑並序》,亦稱《葉國重碑》。有道先生為道士葉法善之祖。據《處州府志》載:「玄宗時,李邕為處州刺史。邕以詞翰名世,法善求邕為其祖有道先生國重作碑,邕從之。文成,並請書,弗許。夕夢法善之請曰:『向辱雄文,只賁泉壤,敢再求書。』邕喜而為書,未竟,至丁字下數點而止。法善刻畢,持墨本往謝,邕驚曰:『好以為夢,乃真邪,』」故是碑又稱《追魂碑》,《丁丁碑》。但斯文所載純系齊東野語,不足為據。
是碑原石,據王昶《金石萃編》卷七一引屠隆《考槃餘事》載:石原在山東金鄉縣,宋紹興十四年(一一四四)為雷所擊。又清梁同 書云:原碑於元至大四年佚。後明嘉靖間(一五二二~一五六六)重刻於浙江松陽(今浙江遂昌)。是碑原拓本今已不傳,故書撰年月 已無從查考。重刻本題稱:「括州刺史李邕文 並書,開元五年(七一七)二月八日。」按李 邕開元二年(七一四)由戶部郎中貶為括州司 馬,而為括州刺史,時在開元二十三年(《新 唐書》本傳)。所署官銜及年月與史實不合, 恐系重刻時致誤。又歐陽棐《集古錄目》、陳 思《寶刻叢編》俱作:「松陽令李邕撰並 書」。李邕初貶松陽令,其或撰書於赴任途 中。是石何時移刻括州,無考。或謂重刻本系 明人仿李邕《李思訓》偽造,見張彥生《善本碑帖錄》。觀其書法甚劣,文亦荒謬,張氏之 說有一定道理。蔡襄所謂:「李書當以《葉有道碑》為最佳」,所見當為北宋前舊本。 傳世又有楷書本,同稱邕書,刻在行書本後,蓋純屬偽託。
《唐有道先生葉公碑》在宋、元、明、清時期出現了多個版本的碑石和碑石拓本,碑文內容大體上一致,個別之處大同小異,楷書本文字之訛脫比行書本和道藏本的少得多。但是對於天干地支來源這句碑文描述都存在錯訛,道藏本和行書本都作「子亥母癸,烏識其原」,楷書本作「子亥丑癸,焉識其原」,《楚辭·天問》云:「羿焉彃日,烏焉解羽」,古諺:「書經三寫,烏焉成馬」。由此可見,唐石碑原刻應該是「甲癸子亥,焉識其源」。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源於「羲和生十日」(即上古太陽曆,以太陽的運動周期和日中測定太陽影長變化為依據制定的曆法,規定十日為一旬,一年十個月,每月有36天),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則來源於「常羲生月十有二」(即上古太陰曆,以月亮的朔望和陰晴圓缺變化規律為依據制定的曆法,規定七天為一星期,一年十二個月,以月亮圓缺一次為一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另外碑文的主要區別還有碑首篆額和碑末。唯有道藏本的碑文末尾有「丁小」兩字,也許由於原石碑日久風化,宋時石碑文字已脫落漫漶不清,變為「丁、、、」字,被後人訛稱為「丁丁」碑,然後再附會和傳說為「追魂碑」、「攝魂碑」之緣故吧。
端州石室記
由於石刻中央偏左有一馬蹄形印記,所以又稱馬蹄碑。馬蹄形印記始見於宋初,至清朝末年,該石刻可見文字319字,如今清晰可見文字273字,連模糊但尚可辨認的31字在內,實存304字。書法疏朗峻拔,為著名唐楷之一。
李北海能詩善文,工書法,尤擅長行楷書。當時的中朝衣冠以及很多寺觀常以金銀財帛作酬謝,請他撰文書寫碑頌。他一生共為人寫了八百篇,得到的潤筆費竟達數萬之多。但他卻好尚義氣,愛惜英才,常用這些家資來拯救孤苦,周濟他人。李邕撰文書寫的碑文,常請伏靈芝,黃仙鶴和元省己鑴刻。據明代楊慎的《丹鉛錄》考證,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他的傳世作品有《葉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記》、《麓山寺碑》、《東林寺碑》、《法華寺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雲麾將軍李秀碑》。傳世書跡以《嶽麓寺碑》、《李思訓碑》最為世人重視。


※古往今來|隋唐——賀知章
※迎雙節,送好禮!
※「每日一帖」|孫過庭《書譜》
※古往今來|隋唐——智永
TAG:書法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