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老中醫治療高血壓各顯神通

老中醫治療高血壓各顯神通

老中醫治療高血壓各顯神通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1.調絡飲(王樂善)

【組成】桑寄生15g 生地15g 丹皮15g 白芍15g 黃芩15g 菊花15g 夏枯草30g 杜仲15g 牛膝15g 桑枝15g 桂枝15g 生石決明30g 甘草15g【功效】調和脈絡,降壓清眩。【主治】緩進型高血壓病,屬肝陽上亢者。症見頭暈目眩,甚則頭痛且脹,每因煩勞惱怒而加劇,脈象弦數有力,嚴重時手足麻木。【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老中醫治療高血壓各顯神通

【方解】牛膝補肝益腎,引血下行;生石決明鎮逆潛陽;寄生、杜仲補肝益腎;生地以平血逆;丹皮、白芍涼血活血,生血和脈;黃芩養陰清熱;菊花治頭目眩暈;夏枯草補肝血,除虛煩;桑枝、桂枝調營通脈,以防偏風;甘草調和諸葯。諸葯合用,有補肝腎,平肝陽,降血逆,調血脈之效,使陰平陽秘,血脈調和,而適用於緩進型高血壓病。

【加減】手足麻木加黃芪30g,桂枝15g。

【點評】緩進型高血壓亦稱良性高血壓,起病隱匿,病程進展緩慢,近半數病人可無癥狀,血壓增高常在體格檢查或因其他疾病就醫時才得發現,少數病人則在突然發生腦血管意外時發現,由此可見本病與肝陽上亢,血氣上逆相關,即與「血脈」直接相關。王老用「調絡飲」調和脈絡,使血脈協調平衡,故對緩進型高血壓病確有一定療效。

2.育陰潛陽降壓湯(邱保國)

【組成】生地20g 白芍15g 生石決明12g 生龍骨12g 懷牛膝15g 夏枯草10g 豨薟草10g 杜仲12g 羅布麻15g【功效】育陰潛陽,平肝熄風。【主治】高血壓病,屬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者。症見頭暈目眩,目脹耳嗚,面潮紅,急躁易怒,心煩失眠,耳鳴目澀,手足心熱,舌紅,苔黃或少苔,脈弦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方解】本病多責之於肝腎陰虧,木少滋榮,陰不涵陽,則肝陽上亢,氣血上逆。故用生地、白芍,生地滋陰生津,清熱涼血,白芍斂陰養血,養陰柔肝,平抑肝陽;用生石決明平肝潛陽,生龍骨重鎮安神,清肝潛陽,抑浮陽上越,懷牛膝活血化瘀,補益肝腎,引血下行,合用而鎮逆潛陽;又加用夏枯草清肝火,平肝陽,滲濕利水降壓;豨薟草搜風通絡;杜仲入肝腎,養其陰血以協助降壓;羅布麻平肝亢盛而降壓,全方共奏育陰潛陽,平肝熄風之功,使頭目清,目眩止,血壓復常。

【加減】若情志所致,酌加佛手、白蒺藜、玖瑰花或綠萼梅;若眩暈急劇,手足麻木加桃仁、紅花、地龍、水蛭;胸悶,加川芎、枳實、赤芍等。

【點評】本病多由情志所致病人素體偏陰虛,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可引起肝陽上亢,此為母病及子。肝屬木,寓相火,體陰而用陽。情志抑鬱,肝失疏泄,肝氣內郁,氣有餘便是火,形成肝陽亢盛,故治療宜育陰平肝潛陽。下列驗案,病人胸悶而不移,有郁而氣滯之象,故加用枳實、佛手、川芎,取得好的效果。

【驗案】張某,女,55歲,退休幹部,2006年5月20日初診。近周來,因與子女生氣,出現頭暈、目脹,心驚易醒,急躁易怒,耳鳴目澀,口乾,手心偏熱。家族中父和兄均有高血壓病,在家曾先後服復方降壓片、心痛定等,血壓仍高,癥狀不減。檢查:血壓26.7/15.7kPa(200/118mmHg),心率72次/分,節律,無雜音,舌黯紅,苔薄白,脈弦細。診斷:眩暈(高血壓病),證屬陰虛陽亢。治當滋陰柔肝,平肝潛陽。方用滋陰潛陽降壓湯:生地20g,白芍15g,生石決明12g,生龍骨12g,懷牛膝15g,夏枯草10g,稀薟草10g,杜仲12g,羅布麻15g。連服藥3劑,次日即感頭痛、目眩明顯減輕,精神好轉,血壓降至19.3/12.0 kPa(145/90 mmHg),但仍感胸悶脹、耳鳴、睡眠差。二診:上述方去豨薟草,加枳實10g,佛手10g,川芎10g,服藥6劑,血壓降至18.0/10.7 kPa(135/80mmHg),頭痛目弦消失,胸悶、耳鳴明顯減輕。三診:繼續上方服6劑,測血壓正常,癥狀消失。

3.加味天麻丸(黃舂林)

【組成】天麻15g 川芎10~30g 酸棗仁20g 法半夏10~15g【功效】熄風定眩,化痰通絡。

【主治】頸椎病或高血壓病,屬痰瘀阻絡、虛風內動者。症見頭暈或頭頸痛為主,或伴心悸、噁心、嘔吐等症,舌苔濁膩,脈弦或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方解】方中天麻熄風止暈,如《本草綱目》所云:「天麻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葯」;川芎為血中氣葯,善於活血通絡,最適應於因瘀致虛、因虛致眩者;酸棗仁與天麻均有鎮靜安神作用,有利於消除眩暈症中的運動不穩定、不平衡感覺;法半夏則化痰降逆止嘔,消除眩暈症中的噁心嘔吐癥狀。全方共奏熄風定眩、化痰通絡之功。

【加減】肝陽偏亢者,加鉤藤、白蒺藜、蔓荊子各15g,以平肝熄風定眩;頭項強痛者,加葛根30g,羌活、延胡索各15g,以解痙止痛;伴有上肢麻木者,加桂枝10g,玉竹20g,土鱉蟲6g等,活血柔筋通痹;伴有心悸、噁心嘔吐者,則加用蘇梗、藿香各15g,化濁降逆止嘔;本方尚可佐以石菖蒲10g滌痰開竅,麥冬15g養心安神,並適當加入活血化瘀類藥物改善血液循環,幫助消除癥狀。

【點評】歷代醫家有「無虛不作眩」、「無風不作眩」、「無痰不作眩」及「無瘀不作眩」的說法。頸椎病或高血壓病的中醫病機多因年老或早衰致腎精虧損,腦髓空虛,復因飲食失節、勞逸失當等致痰瘀阻滯頸脈或腦絡,造成局部血流不暢、血虛生風,故發為眩暈。本方針對「虛」、「風」、「痰」、「瘀」四種病理因素進行綜合治療,故療效頗佳。

【驗案】蘇某,女,55歲,2004年5月21日就診。症見頭暈,頸項痹痛,雙上肢麻木,時伴心悸、腰酸,口乾,納呆,二便可,舌淡黯,苔薄膩,脈弦細。頸椎CT示頸椎5、6骨質增生,並向後壓迫神經根。診斷為頸椎病,辨證為因痰瘀阻滯,經脈不通,氣虛血少,筋肌失養而致眩暈及相應部位麻木、疼痛。擬方:天麻15g,川芎12g,羌活15g,法半夏15g,黃芪30g,茯苓15g,杜仲20g,丹參18g,延胡索15g,薑黃12g,葛根30 g,桂枝15g,玉竹25g,土鱉蟲12g,甘草6g。患者服用7劑後,眩暈消除,守方繼服半月,痹痛、麻木諸症亦明顯減輕。

老中醫治療高血壓各顯神通

4.鉤芍平肝降壓湯(張崇泉)

【組成】鉤藤25g(後下) 生白芍20g 乾地龍6g 生地20g 葛根20g 川牛膝10g 澤瀉10g 甘草5g【功效】滋陰平肝,通絡潛陽。【主治】中老年輕中度高血壓病,屬陰虛陽亢型。症見頭暈目眩,面部烘熱,頸項強痛,小便黃,舌質黯紅或紫黯苔薄,脈細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方解】高血壓病根據其臨床表現歸屬於中醫「眩暈」、「風眩」等病證範疇。其主要病機為陰虛陽亢。由於本病起病緩慢,病程較長,久病人絡,病久多瘀,故中老年高血壓病的主要病機是陰虛陽亢,兼脈絡瘀滯。方中用鉤藤平肝潛陽;生白芍滋陰平肝;生地、葛根養陰舒筋;乾地龍、川牛膝通絡化瘀;澤瀉利濕降濁;甘草調和諸葯。各葯配伍,共奏滋陰潛陽、通絡化瘀、平肝降壓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上述諸葯可通過多方面影響循環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而達到降壓效果。

【加減】眩暈較重,面紅目赤者,加夏枯草15g,天麻10g,杭菊10g;胸悶胸痛者,加丹參15g,瓜蔞15g,鬱金10g;心悸失眠者,加炒棗仁15g,夜交藤20g;肢體麻木者,加稀薟草15g,秦艽15g;腰膝酸痛者,加杜仲15g,桑寄生15g;血脂升高者,加制首烏15g,山楂15g;大便乾結者,加草決明10g,大黃6g;氣虛疲乏者,加生黃芪30g。

【點評】本方可作為治療中老年輕中度高血壓病的常用基本方,臨床以此為基礎隨症加減,有較好療效。曾以本方為主治療中老年Ⅱ期高血壓病50例,並與口服尼群地平50例作隨機對照。觀察1個月,結果表明:本方有明顯降壓作用,降壓總有效率82%,顯效率39%,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並目本方降壓幅度較西藥對照組低(P<0.05),作用緩和,改善病人癥狀明顯優於對照組(P<0.05),無不良反應,且能改善病人左心室舒張功能。

【驗案】危某某,男,71歲,2003年11月15日就診。患者頭暈、胸痛、心悸6年,發作1周。就診時頭暈眼脹,面部烘熱,勞累後胸悶胸痛,心悸,上樓氣喘,疲倦乏力,睡眠不好,大便乾結,舌質黯紅,舌苔中心黃膩,脈弦細。杏血壓:21.3/12.0 kPa(160/90mmHg),心電圖:ST—T改變,頻發室早。西醫診斷:高血壓病,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中醫辨證:陰虛陽亢、心氣不足,心血瘀阻。處方:天麻10g,夏枯草10g,雙鉤藤25g(後下),生黃芪30g,生白芍20g,丹參20g,紅花6g,瓜蔞殼15g,鬱金10g,炒棗仁20g,生地20g,生龍齒15g,草決明15g,甘草5g,夜交藤20g。每日1劑,分2次水煎服,服藥7劑後,頭暈、面熱減輕,胸悶胸痛好轉,仍感心悸、氣促、疲乏無力,去夏枯草、紅花,加白參6g,麥冬12g,葛根20g,調理月余,血壓17.3/10.7 kPa(130/80mmHg),心電圖改善,諸症緩解。

5.夏梔瀉肝湯(張崇泉)

【組成】夏枯草10g 炒山梔6g 白蒺藜20g 黃芩6g 生白芍20g 生地15g澤瀉10g 生石決明20g 甘草5g

【功效】清肝瀉火,平肝潛陽。

【主治】高血壓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肝火亢盛型。症見頭痛頭脹,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方解】方中夏枯草、山梔、黃芩清肝瀉火;生白芍、生地滋陰柔肝;白蒺藜、生石決明平肝潛陽;澤瀉、甘草利濕瀉火調中。諸葯合用,共奏清肝瀉火,平肝潛陽之功。

【加減】頭痛較重者,加羚羊角粉2g(沖對);頸項脹痛或強硬者,加葛根20g;痰多嘔惡者,加法夏10g,陳皮10g,竹茹10g;胸悶胸痛者,加丹參15g,瓜蔞殼15g;大便秘結者,加大黃6g,草決明12g。

【點評】本方治療肝陽上亢、肝火上炎引起的頭痛者有明顯效果,尤其是方中白蒺藜、生白芍、夏枯草三葯配伍,功效瀉肝平肝柔肝,緩急止痛,專治肝火頭痛,且白蒺藜、白芍用量宜大,白芍宜生用增加柔肝瀉火之療效。

【驗案】肖某某,女,61歲。2003年9月13日就診。主訴頭痛反覆發作3年,西醫診斷為高血壓病,2天前因與人爭吵後,血壓升高。現頭痛、頭脹,右側頭部更甚,頸脹,眼睛充血,胸悶,煩躁易怒,出汗,口苦,尿黃,舌質黯紅苔薄黃,脈細弦數。血壓:21.3/12.0 kPa(160/90mmHg)。中醫辨證為肝火上亢。治法:清肝瀉火。處方:以自擬夏梔瀉肝湯加減,藥用夏枯草10g,白蒺藜20g,焦梔6g,葛根20g,杭菊10g(後下),黃芩6g,生白芍20g,生地15g,煅牡蠣30g,浮小麥20g,羚羊角粉2g(沖對),澤瀉10g,甘草5g。每日1劑,分2次水煎服。服藥1周後複查:頭痛明顯緩解,頸脹、煩躁、胸悶減輕,汗出止,小便轉清,仍口苦,膝關節疼痛,乏力,舌脈同前,血壓:17.3/10.9 kPa(130/82 mmHg),仍治以滋陰清肝潛陽法,前方去羚羊角、焦梔、浮小麥,加懷牛膝10g,秦艽、杜仲各15g,再服10劑,諸症均緩解,血壓穩定。

6.清肝湯(郭士魁)

老中醫治療高血壓各顯神通

【組成】葛根12g 鉤藤12g 白薇12g 黃芩12g 茺蔚子12g 白蒺藜12g 桑寄生12g 磁石30g 牛膝12g 澤瀉12g 川芎12g 野菊花12g

【功效】清肝抑陽。【主治】高血壓病,頸椎病,梅尼埃病,屬肝陽上亢,陰虛陽亢之眩暈。症見目閉眼眩,身移耳聾,如登車舟之上,起則欲倒。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

【方解】本方以平肝為主,兼有補腎作用。方中磁石重鎮潛陽;鉤藤、白蒺藜平肝祛風;白薇、黃芩、茺蔚子、野菊花清肝抑陽;桑寄生、牛膝平肝兼能補腎;澤瀉利水消眩;川芎活血祛風;葛根舒筋解肌。全方合用,旨在清肝抑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中藥芍茵五金湯治療各種「膽病」均有奇效!
中醫益氣活血清肝湯治乙型肝炎,非常珍貴的經驗
國家級名老中醫的過敏性鼻炎小偏方
名老中醫傳秘方,安神解郁香蜜膏
中醫天麻鉤藤竹茹湯治癲癇

TAG:神黃中醫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