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光緒帝僅比慈禧早死一天 是巧合嗎?

光緒帝僅比慈禧早死一天 是巧合嗎?

慈禧太后光緒皇帝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年底,清王朝的兩位最高統治者一皇帝和操縱朝政達半個世紀之久的「女皇」相繼去世。

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在中南海的瀛台涵元殿含恨而死,年僅三十八歲。第二天,權傾天下的慈禧太后在故宮儀鸞殿病逝。終年七十三歲。

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駕崩的消息被送到宮中時,舉朝震動,王公大臣們沒想到這位正直壯年的皇帝會突然英年早逝。

再加上,光緒無後,沒有確立皇位的繼承人,人們不免為未來朝局的走向感到擔憂。

這時慈禧雖然病重,但仍然從儀鸞殿的病榻上,發布了她的懿旨:「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繼承大統,為嗣皇帝。承繼穆宗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這樣,溥儀根據慈禧太后的這道旨令,成為清朝的末代皇帝,也就是宣統帝。

溥儀與光緒同出於醇親王府。光緒是溥儀的伯父。溥儀的父親載灃是光緒的同胞弟弟。載灃承襲了他父親醇親王的爵位,並在慈禧的扶植下當上了攝政王。

作為溥儀的生父,慈禧的命令等於將國家大事、滿朝文武、 朝綱權柄,交到了醇親王載灃的手裡。

於是,從儀鸞殿很快又傳出第二道懿旨:「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學習。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皆由攝政王秉承訓示,並予裁度施行。待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其親裁政事。」

在光緒去世的當天,慈禧太后發出過第三道懿旨,命令依照清朝祖上的慣例,為賓天的皇帝組建一個以滿洲文武親貴大臣為成員的辦理喪事、贊襄政務的班子。

第二道懿旨中說:「著派禮親王世鐸、睿親王魁斌、喀爾喀親王那彥圖、奉恩鎮國公度支部尚書載澤、大學土世續、那桐、外務部尚書袁世凱、禮部尚書溥良、內務府大臣繼祿、增崇,恭辦喪禮,敬謹襄事。」

慈禧太后的安排暫時穩定了宮內出現的混亂狀態。人心逐漸平息,局面得到穩定。一切的事情,都開始按照祖宗章法有條不紊地進行了。

首先,攝政王載灃向中外宣布了光緒皇帝的遺詔。

同時以嗣位皇帝的名義,頒布上諭,褒揚光緒帝生平偉跡,痛悼他的突然故世,並表爾要遵循古制,行持孝三年之喪禮。

第二天,年僅二歲的溥儀,以大清國皇帝的身份,來到光緒皇帝賓天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看視光緒皇帝遺體小殮的儀式。

然後在眾位王公大臣的簇擁下,護送光緒遺體停放到乾清宮西配間。在這裡,溥儀小皇帝按照清朝喪禮儀俗,剪去頭髮,穿戴起孝服。

親王以下的文武大臣官員,也全部穿上了白色喪服,各按品級位次站立,齊集舉哀,並看視為光緒皇帝大殮。

大殮結束後,光緒的靈柩被移至乾清宮正殿安放。溥儀又隨著眾臣,在乾清宮舉行了隆重的殮奠禮。

然而,人們萬萬沒想到,就在他們往返於涵元殿與乾清宮之間,操辦光緒後事的時候,慈禧太后終於放鬆了手中的權柄,撒手而去了。

沒有人預料到事情會來的這麼突然,止在全力操辦光緒大喪的滿朝文武們,更加忙亂不迭,以至一切後事都顯得那麼匆忙,沒有章法。

當天,三歲的小皇帝溥儀和眾大臣們在結束了乾清宮為光緒皇帝舉行的殮奠禮之後,又匆匆趕往儀鸞殿,看視慈禧太后大殮。

隨後又護送靈柩,移於皇極殿安置。親王以下文武大臣及官員,齊集皇極殿舉哀,為慈禧太后舉行殮奠大禮。

同一天,又由以王大臣們組成的參加的慈禧太后治喪班子, 並用硃諭的形式予以頒布:「大行太皇太后所有大喪禮制,著派肅親王善耆、順承郡王訥勒赫、都統喀爾沁公博迪蘇、協辦大學士榮慶、鹿傅霖吏部尚書陸潤庠、內務府大臣奎俊、禮部左侍郎景厚,敬謹管理"。

從此,清朝政府配備了兩套人馬,分別為光緒和慈禧治喪。

十月二十三日,命恭親王溥偉、貝勒載洵、載濤、載潤在皇極殿慈禧太后靈柩前,代小皇帝溥儀奠酒;又命貝子溥倫、輔國公溥佶、鎮國將軍溥侗、貝子銜鎮國將軍載振,在乾清宮光緒靈柩前,代皇帝溥儀奠酒。

但是,光緒與慈禧身前的糾葛鬥爭並沒有因為他們的身死而結束。當時人們紛紛猜測光緒皇帝的死因。

有人傳說,光緒帝聽到太后病重的消息,喜不自禁。慈禧知道此事後,不甘心光緒在她死後重新掌權,咬牙切齒地說:「我不能死在你的前面。」

於是,當慈禧太后感到自己的病已經無法醫治的時候,就命親信將光緒扼斃。

今天我們無法撥開歷史的迷霧,看到事情的真相。

其實,從本質上說,光緒是病死的還是被人害死的,都無關緊要。真正的光緒,鮮活的光緒早在戊戌政變之後就被封建頑固派毀滅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歷史網 的精彩文章:

咸豐帝真的是生不逢時嗎?

TAG:中國新歷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