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哭鬧,家長要理解其中隱藏的秘密,這樣做更有效
「快去把手給洗乾淨了,就要吃飯了,還在那玩著。」這已經是媽媽第三次叫孩子去洗手了,可是孩子似乎就跟沒聽見一樣,自己該幹什麼就幹什麼,還在自己的世界裡嗨得很!一般這樣的時候,等媽媽再次發功的時不是一頓打就是要來揪耳朵了或者是來著大轟炸,媽媽扯著嗓子喊:「你是沒長耳朵還是怎麼樣?我已經叫了你很多次了,為什麼就是不回答我?」說著就將孩子剛才玩的東西給扔在一旁。或許孩子還會來一句:「上次你在看電視的時候我在叫你,你也是不應我。」
很多時候,父母聽到這樣的話就會覺得:「這孩子到底是怎麼了?對我的話竟然不聽了還學會了頂嘴。」於是在這種高分貝都不奏效的情況下,很多父母就會覺得這種漠視家長指令的孩子是非常惡劣的,如果一再縱容總覺得會像孫猴子一樣最後惹出事端。可是似乎除了高分貝這樣來讓孩子聽話又沒有其他的辦法。
或許你該感到慶幸的就是,可能你的孩子的注意力比較集中,而不是你口中的沒長耳朵。因為事情總是有不同的兩個方面嗎?同時,那就是家長也需要及時反思自己的行為,看看自己有沒有不足的地方。像之前孩子說的:「上次你在看電視的時候我在叫你,你也是不應我。」這就是孩子在反映家長身上的問題了。父母習慣於指望令孩子恐懼的怒火而不是令孩子信服的行為來發揮作用。這樣做,會讓你精疲力竭,但卻很難奏效。要知道,靠叫喊也無法駕馭孩子。
更重要的是,大聲的威脅和斥罵會把孩子和父母漸漸引導到了對立的兩個方面,這會破壞本該和諧的親子關係。每一次對立,都會使父母和孩子的神經變得緊張,使彼此的關係更加糟糕。同時,失控的怒火也會毀掉你努力管教孩子的成果。粗暴地、大喊大叫地訓斥孩子,孩子學不到什麼有益的東西。相反,一旦他習慣了你的這種教育方式,他會將你的話當作耳邊風,慢慢就會變成,你的批評或表揚他都聽不進去了。
英國教育協會的斯塔朋·斯科特教授表示,對孩子大聲吼叫是個很嚴重的問題,「雖然孩子需要激情去面對外面的世界,但大聲吼叫並不是好的引導方式,相反,對孩子怒吼,特別是不斷地大聲斥責孩子,孩子受到的傷害很大,這甚至比打孩子還厲害。」
美國心理學家蘇·格哈特也認為,怒吼給孩子帶來壓力,這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很不利。對孩子長期大聲吼叫,壓力會影響孩子大腦中荷爾蒙等一些激素的分泌。
孩子正在興頭上,媽媽大叫:「過來洗手準備吃飯!」一般不大可能有效果。其實如果要讓孩子聽話,媽媽還是得先讓孩子將自己手中的事情給放下來,然後用比較正常的說話音量跟孩子進行溝通。當孩子的注意力完全轉移到你這裡時,再開始說要說的話。說話時,媽媽最好看著孩子,用柔和的語氣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信息的表達,語言佔7%,聲音佔38%,表情佔55%。教育孩子的內容再好,一「吼」也就吹了。其實,為人父母不妨坐下來,以促膝談心的方式,心平氣和對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