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歷代皇帝們怎麼喝茶?了解中國茶歷史發展

歷代皇帝們怎麼喝茶?了解中國茶歷史發展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從最初的解毒發展到後來品飲藝術,普普通通的植物葉子卻把中國人的物質和精神融於一體。


中國歷代的統治者幾乎都是愛茶的,


而不同的君王飲茶方式不同,


所用茶具不同,


所愛茶種也不同。


帝王的飲茶方式最能代表其所在時代的茶文化



神龍氏 想像圖



上古

(神龍氏)炎帝——

尋葯解毒——干吃茶


最早開始發現和利用茶的人是誰呢?唐代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龍,聞於魯周公。」神龍氏是中國民族的祖先,三皇五帝中的「炎帝」。神龍氏被認為是中國茶最早的發現者。




作為農業之神的神龍也是中國醫藥的發明者。他在發現五穀的同時,也發現了各種能治療人類疾病的草藥。傳說神龍為了掌握草藥的特性,親自實踐,嘗遍百草,一日內竟七十二次中毒,最後偶然嘗到了茶樹的葉子,毒才解了。




所以炎帝最初應該是直接嚼茶葉,而且拿茶葉當解藥。






周武王 姬發




周武王——

重要祭品——生煮茶


茶用於祭祀,可以追溯到周朝。

武王滅商後,將一位宗親分封到巴蜀。

巴蜀是中國飲用茶葉最早的地區

,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就已經種植茶樹。被分封在巴蜀的宗親向武王進貢的物品中就有茶。《周禮·掌荼》說:「掌荼,掌以時聚荼以供喪事。」

茶在喪禮上是必不可少的祭品。




南朝的齊武王在他的遺詔還明確說,他死後,不要用牲畜來祭他,供一些糕餅、水果、茶、飯、酒和果脯就可以了。從周武王到齊武王,茶不僅供口腹之用,還作為祭品,可見人們對茶的精神和品格早已有了認識。

魏晉南北朝時,以茶待客已經開始,而且還作為廉潔,反對奢靡的禮儀。

《晉書》記載:「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這一時期的飲茶法,跟煮菜湯差不多。





唐代宗  李豫




督造貢茶——煎茶法






晚唐 《唐人宮樂圖》




《唐人宮樂圖》被認為是"煎茶法"場景的重現,也是晚唐宮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證之一。

茶真正的興起是在唐朝。

唐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最發達的時代。而

茶也藉助發達的交通、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還有整個社會欣欣向榮的基調而得到迅速的發展。





唐代茶事興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朝廷貢茶的出現。

因為宮廷大量飲茶,加之茶道、茶宴層出不窮,朝廷對茶葉生產十分重視。唐大曆5年(公元770年),唐代宗在浙江長興顧渚山進開始設立官焙(專門采造宮廷用茶的生產基地,責成湖州、常州兩州刺史督造貢茶並負責進貢紫筍茶、陽羨茶。每年新茶採摘後,便日夜兼程送到長安,以便在清明宴上享用,有詩云:「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甘先開花。」




唐代的茶工藝和飲用方法是比較豐富的。

茶的加工上,散茶餅茶都有。唐代除了沿襲以前的煮茶法,還使用了煎茶法。煎茶法在陸羽的《茶經》里講得很詳細,與今天的茶葉飲用方法差別比較大。煎茶法用的是餅茶,先把茶餅放到火上炙烤片刻,後放入茶臼或者茶碾中碾成茶末,入茶羅篩選。另外準備好風爐,用茶釜燒水。水煮初沸的時候,加點鹽;到了第二沸時,用勺子舀出一勺子備用,並投入茶末。等到第三沸,把第二沸舀出的水倒入茶釜止沸。這樣茶就煎好了,舀到茶碗中飲用。煎茶法有煮茶的環節,所用的是茶末,煎好的茶湯表面有很多沫兒。所以說,煎茶法可以說是上承煮茶法,下接點茶法。





宋徽宗 趙佶






嗜茶如命——點茶法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茶文化大發展的重要時期。宋代飲茶之風比唐代更盛行。

宋代皇帝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就都好飲茶,最有名的要數宋徽宗趙佶,他甚至親自撰寫《大觀茶論》,此書中詳細講述點茶法。




宋代有名的貢茶是福建建安的北苑貢茶,其中「龍鳳團茶」聞名於世。

點茶所用的就是團茶,將團茶碾成茶末,投入茶碗中,注入沸水,再用茶憲在茶盞中拂擊篩打,茶湯經過有序的篩打會形成細密的茶沫,茶沫可以飲用,也用於觀賞,茶沫的色澤和保持時間長短是「鬥茶」中重要的評判標準。




宋徽宗深諳點茶之法,經常用點茶宴請群臣,同時代文人,像歐陽修、蘇東坡、米芾、李清照也都深得點茶的妙趣。




點茶法孕育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茶器——建盞

,建盞傳到日本,被日本奉為國寶。如今,宋文化被人們進一步挖掘和理解,建盞作為宋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在今天的收藏市場中有崛起之勢。





明太祖 朱元璋






廢團改散——泡散茶


宋代滅亡之後,元朝的統治者對於窮精極巧的點茶法就沒有那麼推崇了。到了明代,時人認為團茶的製作過於繁瑣,勞民傷財。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散茶。

此時,兩宋的點茶之風消失了,團茶為散茶所代替。碾末而飲的茶飲法,變成了以沸水沖泡散茶而飲用的方法,品茶方式發生的劃時代的變化。而這樣的沖泡法也是當下最普遍的飲茶法。明人認為,沖泡散茶的方法簡單便捷,而且天趣悉備,最得茶的真味。




唐人陸羽寫《茶錄》,宋徽宗寫《茶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權寫了《茶譜》。朱權對廢除團茶後新的品飲方式進行了探索,改革了傳統的品飲方法、行茶儀式和茶具,提倡從簡。例如設案焚香,還創造茶灶,茶灶用藤包紮,稱之為「苦節君」,寓意守節。而在明代的畫作中經常會看到茶壺,茶壺適用於散茶沖泡,而紫砂壺也是從明代開始興起。


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曆 年號「乾隆」






清 乾隆 ——蓋碗泡茶


文士茶由於受到明代文士的避世的影響,顯得纖弱萎靡。

進入清代,茶文化深入市井,走向世俗。清代後期,茶葉更以貿易的方式迅速走向世界,一度壟斷了整個世界市場。茶進入了商業時代。




清代的統治者酷愛飲茶。

乾隆帝秉承先祖康熙帝的愛好,經常游巡江南。既是為了威懾南方,加強統治﹐也是為了遊山玩水。其間,他於茶事留下了至今讓人傳說的許多佳話。他在杭州品嘗了「龍井茶」後﹐一時高興,敕封了當地龍井胡公廟旁的十八棵茶樹為「御茶」,要求年年貢奉。




清代還盛行一種茶器——蓋碗

,如今也廣泛使用

。蓋碗茶具,有碗,有蓋,有船,造型獨特,製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蓋可入碗內,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時蓋不易滑落,有茶船為托又免燙手之苦。且只需端著茶船就可穩定重心,喝茶時又不必揭蓋,只需半張半合,茶葉既不入口,茶湯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愜意,避免了壺堵杯吐之煩。蓋碗茶的茶蓋放在碗內,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輕刮則淡,重刮則濃,是其妙也。




雅,是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獨特的美學體系,

無不傳遞出儒釋道文化的精髓,貫穿了國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茶在「琴棋書畫詩酒茶」七件雅事之中,也在「茶米油鹽醬醋茶」七件俗事之中

。喝茶是中國人實實在在的生活需要,也是一種意味深長的生活情趣。如今,能與古代帝王同飲一杯茶,果真是賞心樂事。雅,一直是古人的追求的意境。



【免責聲明】

文章來源為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歷史 的精彩文章:

《射鵰》其實是一部失傳的教育真經!
史上最著名的情婦,用美色統治藝術!
朝鮮:生命不息,核武不止
深度揭秘,政商寶典,註定流行百年的獨贏書!
曾國藩:誰的人生不是一邊擁有,一邊失去!

TAG:掌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