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遇見水墨,聆聽古琴

遇見水墨,聆聽古琴

《隨遇從緣》

平淡天真 / 古琴悅心

聆聽|美學|人物|琴事|美圖|閑篇

「天恩古琴微刊」每周末原創更新

(閱讀本文請點擊聆聽古琴,悅耳、悅心。)

卷首

李華弌,被稱為「中國當代高古水墨第一人」。其作品從北宋山水巔峰時期的繪畫中汲取靈感,畫面常常充滿高山、老樹和迷霧的廣景。既有工筆畫的細膩精巧,又有寫意式的恢宏大氣,實現了自然空靈的古典氣質與現代意味的審美視角的完美融合。

筆墨是中國畫的形式語言,筆墨實踐與筆墨鑒賞不是一件孤立的技術性的事情,而是士大夫、文化人整體人生修為的重要組成部分。筆墨典範是人格理想的表徵系統,這是中國文脈中不同於世界其他地域文化的獨特的文化成就。潘公凱堅持運用「筆墨」這一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語言,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自信的宣言。他將筆墨視為中國文化主體精神的載體,幾十年來不倦地探索,對筆墨形式語言的本體價值建構作出了獨到的詮釋,既承繼了中國文人畫筆墨的高雅格調和意境情趣,又在繪畫圖式結體上展現了現代審美的藝術張力。潘公凱先生的一篇論述:《中國畫筆墨的精神性》,學而時習之受益匪淺。

陳履生的畫面,幾乎都是一派冰雪包裹著的山石,畫面上實實在在擺著的是灰色天水間的一堵冰山。單純從內容或題材來講,似乎陳履生的畫更接近於傳統審美和現代意義的「冷」和「峻」,也即與現實社會保持一定距離,退入於內心的孤獨體驗。但是,從文化品格和讀者感受的角度,我們可能更多地體驗到一種超逸而關懷的文人情懷,更多地感受到安詳寧靜的澄澈。從意境的原型看,陳履生的作品與傳統文人畫精神相銜接,寧靜致遠的文化氣息瀰漫於他的一山一水、一筆一墨之間;而從意境的精神指向來看,他更傾向於對當代人類生存困境的關懷,體現了當代文化人一定的終極精神。——節選自《一種文人關懷——陳履生山水畫的解讀》/王璜生

曾經,I have a dream,把心目中最能代表「文人畫」的三位中國水墨畫家的作品集結,舉辦題為「閒情逸緻」的水墨大賞。三位心儀的水墨畫家以高古、寫意、務本為手段,將水墨的精神,藝術的品格通過一山一水、一筆一墨述說滿紙煙雲並推陳出新。如今,遇見水墨,聆聽古琴,可以通過公眾號發布「秋日雅集」將過往的想法付諸紙面或者手機,水墨不止於畫,古琴不止於聽,傳播水墨的動人,聆聽古琴的悅心。期待時光的流年,空間的容納,隨遇從緣,或許某一天「乘物游心」實現This dream。

Amazing Grace

「天恩古琴」

水墨/形意

北宋山水/ 李華弌

李華弌:在山水畫中不過表達了自己

天涯之上 紙本設色

李華弌,被稱為「中國當代高古水墨第一人」。其作品從北宋山水巔峰時期的繪畫中汲取靈感,畫面常常充滿高山、老樹和迷霧的廣景。既有工筆畫的細膩精巧,又有寫意式的恢宏大氣,實現了自然空靈的古典氣質與現代意味的審美視角的完美融合。

李華弌個人作品展【紙?醉?金?迷】9月27日至12月17日蘇州博物館新館隆重舉行,此展對於李華弌來說並非回顧,而是表態,是他數十年藝術認知的呈現。

展覽作品精中選精,僅展出李華弌各時期代表作品18幅,涵蓋了頗具代表性的 「經典山水系列」、「水系列」、「重屏裝置系列」,以及近年最新創作的「金屏風系列」作品,則為此展之亮點。

李華弌是一位遊走於古、今、東、西的藝術家。李華弌的作品初觀古意瀰漫,遠接北宋繪畫之大觀氣韻,彷佛非今人所為。細讀則會探得他在理性地擺脫當代藝術積習中的藩籬,以東方精神中的不變應對萬變。其畫取勢豪邁,又一絲不苟;用筆精微的表像之下,有任意揮灑的潛流涌動;傳習古法之嚴肅中不失大膽的實驗。他甚至無痕地勾連了傳統與前衛,在其作品中產生出合力,的確是生面別開。

崖問蒼古 Antique-like Beauty between Cliffs, 2012,

水墨設色紙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86 x 204cm

墨,在硯台中和水研磨,即成水墨。

用水墨在宣紙或絹、帛上作畫,即成水墨畫。

水墨簡潔淡雅,卻又蘊含無窮韻味。

此山中Mountain and details of the Mountain, 2010,

重屏裝置、水墨設色紙本 Installation,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369 x 145cm (back) 96 x 189cm (front)

宋畫是精緻而儒雅的

「大家講起中國傳統畫,會提到門派、風格,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氣韻。現在很多人畫山水畫,追求野逸、簡單、大筆畫的這種,而我追求的是精緻、儒雅的風格。

各種畫派都有大師,像八大山人等,寫意畫造詣很高,但是有的野逸派的產生是因為整個社會的物質狀況並不好,畫家的境遇也痛苦,社會動蕩不安,所以他們會追求那種繪畫精神;如今我們正逢太平盛世,各方都是欣欣向榮的,我們也許應該學習宋畫追求精緻、儒雅的格調。

——李華弌

卧雪 Lying on Snow, 2008, 重屏裝置、水墨設色紙本

Installation,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190 x 580cm (back) 214.5 x 104.5cm

蘇州博物館展覽現場

林泉峭拔 絹本設色、梯形紈扇

一個靜美、寥廓、空寂、靜謐無聲的藝術世界,一種空靈的憧憬。藉助於筆墨,生動而淋漓盡致地表現,柔軟的薄靄可以襯托出山石的亘古不變,致力於「傳統的當下立場」的李華弌,最大限度地表現了畫面的景深感,再現宋畫的精緻和儒雅。中國山水畫蘊涵了最豐富的哲學思想,豐盈的藝術語言,無限生機與虛實張力。以若隱若現、縹緲無蹤的雲霞霧靄創造意向引導觀者領略山水的無限深情。

松瀑圖 絹本設色、圓形紈扇

「我覺得當代人對於形象的要求變得非常苛刻,我們在聽數碼技術的音樂,看高清電影。當代藝術家有好多人文的東西在裡邊,對很多形象是敏感的,這是觸動當代人神經末梢的地方。我本人覺得當代是非常多元化的。傳統和當代並不矛盾,它們並不是一個相對的關係。對我來說,像宋畫,有宋畫的腔調是最重要的。腔調當中要有廟堂之氣。中國畫的氣度很大,這也是我追求的。」

——李華弌

古柏 Old Cypress , 2016, 水墨、金箔地日式屏風

Ink, Antique Japanese Gold Foil Screen,

170.5 x 170.5cm

李華弌(Li Huayi)

李華弌,1948年出生在上海一個富裕的家庭,6歲開始學畫。具有典型東方美學特徵的恢宏、靜穆、尊貴、典雅的「宋式高古山水」是李華弌心中永遠高山仰止的聖峰,然而其創作中鮮明的當代思考和氣質卻成就了他在當今國際畫壇的獨樹一幟。

水墨/清歡

《秋水》200969cm×68cm

潘公凱:中國畫水墨的精神性

潘公凱,荷,40.5×35cm,紙本水墨,2016

潘公凱先生,中國當代畫家,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的二公子。1996年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2001年6月至2014年9月,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多年來從事中西畫比較、中國畫傳統價值等方面的研究,在當代語境中對傳統繪畫進行闡釋,並通過藝術創作實踐理論主張。他擅長繪製大尺幅的作品,形成具有氣勢的視覺衝擊,同時追求傳統筆墨藝術的格調與意蘊,實現中國文人畫與當代文化語境的自然融合。《會通之界:潘公凱作品展》2017年5月23日在蘇州博物館現當代藝術廳展出。

自然造物,不負所望,筆蘸性情,天地山川。知黑守白,心素如簡,此心歸處,水墨清歡。暮色陰陰,遠山淡淡,皆在一紙水墨間。

蘇州博物館展覽現場

2016 《影》45.5cm×34cm

2017 《融》

我以「格調」作為近代中國畫的品鑒價值中心,並且從中國畫價值結構歷史演進的宏觀角度,提出將「神韻」、「意境」、「格調」三個範疇確定為中國畫價值中心轉移的三大階段。「格調」這個範疇涉及的是通過中國畫的形式語言來表現作者的人格、氣質與情感。筆墨獨立的價值,不在一味的形式主義,而在於如何將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理想滲透或投射到筆墨的形式語言當中去。筆墨的修養有功力,人格才能有呈現, 因此也就成了對中國畫傳統、對筆墨技法相對較高的本體論要求。

——潘公凱

筆墨是中國畫的形式語言,筆墨實踐與筆墨鑒賞不是一件孤立的技術性的事情,而是士大夫、文化人整體人生修為的重要組成部分。筆墨典範是人格理想的表徵系統,這是中國文脈中不同於世界其他地域文化的獨特的文化成就。

潘公凱堅持運用「筆墨」這一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語言,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自信的宣言。他將筆墨視為中國文化主體精神的載體,幾十年來不倦地探索,對筆墨形式語言的本體價值建構作出了獨到的詮釋,既承繼了中國文人畫筆墨的高雅格調和意境情趣,又在繪畫圖式結體上展現了現代審美的藝術張力。

古琴曲《秋水》取《莊子》篇名,琴音中正醇和、高曠空澈、餘韻激響、飄逸虛渺,與潘公凱先生的一副水墨作品《秋水》同名,也是小編水墨初心的最愛,聆聽與品讀,水墨動心,餘音繞梁,實乃天作之合。

潘公凱

中國水墨畫蘊涵了最豐富的哲學思想,豐盈的藝術語言,無限生機與虛實張力。以若隱若現、縹緲無蹤的雲霞霧靄創造意向引導觀者領略山水的無限深情。

古琴與水墨,在中國文人共通的審美作用下,獲得了高度的情感統一與融合。用當代的水墨語言表達中國,用山水重新來構築我們的精神世界。

水墨/務本

獨留勁枝與君看2015178×96cm

陳履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粉牆低梅花照眼2003136×34

陳履生君是一位在藝術史研究、當代美術與文化評論方面的多面手。許多年來,他敏於觀察,勤于思考,撰寫了大量直逼藝術現實與文化動態的文章。在作理論思考時,頗有集宏觀與微察的大視野,而在作畫時,則集中於以梅花為主題的自然生命。在一幅幅別緻的構圖中,敷以疏筆淡墨,把梅花這個中國繪畫的經典題材做了個性文章,畫出了它們不落凡俗的、淡泊獨居的君子風儀,為當代的梅花譜又增添了新的風采。在他一張一弛的學問空間里,在他體察自然生命的細膩情感中,梅花成為一種精神的載體和心靈的寄託。——節選自《淡泊之風、清靜之意——陳履生作品小析》/范迪安

幽人在丘 / 2015

乙未畫山水之四 /2015

前人論畫山水之妙,蒼古、奇峭、圓渾、韻動易知,唯逸之一字最難分解。蓋有清逸、雅逸、俊逸、隱逸、沉逸,逸縱不同,從未有逸而濁、逸而俗、逸而模稜卑鄙者,以此想之,則逸之變態盡矣。逸雖近於奇,而實非有意為奇,雖不離乎韻,而更有邁於韻,其筆墨之正,行為止,其丘壑之如常少異,令觀者冷然,別有意會,悠然自動欣賞,而畫人慕之,卻不得入手,更難言也。

——陳履生題《寄意一言外》

此君不可一日無 /2012

「我所有畫的竹子,每一張竹子,不管大小,都是寫生,都是我家裡面長的。為什麼要這麼畫竹子呢?因為我也反對傳統文人畫當中的那種隨意撇兩筆,自以為清高,所以,我畫竹子一直堅持寫生,畫它的生機和生態,同時要和傳統的文脈相連,我是努力地解決這個問題。」

所謂的「中國畫」在當代也是一個因人而異的概念,人們可以基於自己的文化立場甚至是價值觀來闡述中國畫;也可以不管概念如何而隨意畫自己的畫,需要時都可以稱之為中國畫。我主張中國畫是一個發展的概念,也恪守中國畫應有的獨特的面貌,因此,我的畫基本上延續了傳統的筆墨、意境、氣韻,包括一些題跋的形式。我以為具有中國特點的中國畫圖像非常具有中國的意味,這種氣、韻、思、景、筆、墨在現代化的今天仍然有著非常的意義,它能夠給與中國人在世界格局中維護文化的多樣性以自

——摘錄自《我的書畫之源》/陳履生

寒雨蕭條待晚晴 / 2012

《隨遇》,2016年6月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隨遇》既不是一本畫集,也不是一本攝影集,而是一本關於國槐的文化思考集,是陳履生先生多年來在每天上班路上隨遇的產物。其中【想樹畫樹】92頁,【看樹拍樹】220頁,是基於2015年9月「務本——陳履生畫展」(廣州系列展)中的【文思】部分展出的218幅國槐攝影和25幅水墨國槐合編而成,呈現的都是北京冬天裡的國槐,表現的主題為「榮也由它,枯也由它」,與其說這是譜寫了一首國槐交響曲,倒不如說是一個基於北京街道兩側的國槐所引發的對於環境、社會、人文和人生的綜合考察。同時國槐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和載體,它所體現的文人品格和梅蘭竹菊一樣,延伸了文人品格的時代精神。

枯榮由它2015178×96cm

《務本》——陳履生畫展現場

更多水墨作品請點擊以下鏈接閱讀詳情

古琴·聆聽 梅花三弄之「竹影梅香」

古琴·水墨 琴@畫之 輕微淡遠,滿紙煙雲

古琴·水墨 琴@花之「 觸目是迎春」古琴雅集

2015年9月13日,廣東美術館 「務本——陳履生畫展」、廣州嶺南畫派紀念館 「光影造化——陳履生攝影展」,以及廣州藝術博物院的 「思無窮——陳履生書法展」相繼開幕,用三種藝術形式的融通交匯,全面地呈現了履生先生對於藝術思潮和藝術創作的思考和實踐。

2017年「陳履生藝術系列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 、越眾歷史影像館、深圳美術館相繼開幕,「務本——陳履生畫展」,「光影造化——陳履生攝影展」,「知行合一:陳履生心學書法展」三展構成了近年陳履生對藝術的整體思考。迄今為止連續兩次同一個藝術家在同一天、同一個城市三家機構、舉辦三種不同藝術門類專題展第一人。

陳履生,1956年生於江蘇揚中市。1985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美術歷史及理論專業,獲碩士學位。在校學習期間兩次獲得劉海粟獎學金。1985年分配到人民美術出版社,先後任古典美術編輯室編輯、主任。2002年調中國畫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研究員。2004年調中國美術館,任學術一部主任,2010年11月至2016年8月任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You May Also Like

推薦一篇美文,聆聽《流水》

古琴·聆聽 一燈相傳,不絕如縷

1977年8月,美國宇航局(NASA)向外太空發射「旅行者號」探測器,搭載了一張能代表人類文明的,10億年無損的金唱片,收錄各國名曲27首,意在能夠把人類信息傳遞到地球以外的文明。而中國唯一入選的就是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流水】,這使中國古琴第一次響徹太空。此唱片至今仍在太空循環播放,尋找知音。現在,「旅行者號」號已飛至太陽系邊緣,管平湖先生的音樂也成為傳播最遠的中國音樂。

融匯中西 氣貫古今

李華弌先生作品卓然特出,嘆為觀止。

潘公凱先生作品寫意深情,潑墨成章。

陳履生先生作品淡泊之風,清靜之意。

遇見水墨 聆聽古琴

再現與重建,水墨&古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水墨/時尚

2015年初時尚設計大師喬治·阿瑪尼在東京展出的高級定製秀,呈現東方神韻十足的水墨文竹。

八大山人藝術衍生品

2009 《秋水》69cm×68cm

《荷·包》 潘公凱 + 「上下」

羊皮 手工刺繡 36cm×56cm×12cm 2017

《荷·風》

胡桃木、真絲 手工刺繡 240cm×176cm

核桃木材質,採用傳統四曲疊扇屏制式,捲軸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性地捲起或放下。捲軸的墨荷圖來自潘公凱《淸夏墨荷圖》局部,筆觸遒勁蒼涼,彰顯出荷花「迎風歌詠,獨立生根」的風骨。畫作中的荷花採用蘇綉工藝,光影流轉,栩栩如生。

《思無窮》

陳履生先生書法藝術衍生品

「天恩古琴微刊」

古琴悅心

更多文章請點擊以下鏈接閱讀詳情

Copyright

喜歡請點贊&分享朋友圈

Amazing Grace,Listen to your heart

此篇為天恩·古琴第158篇原創文章感恩關注

部分圖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引用圖文,專此致謝!

古琴之美 淡而會心天恩 · 古琴微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恩古琴 的精彩文章:

你聽見的古琴,是什麼顏色?
講真,宋徽宗彈古琴你想看么?
說句心裡話:左書右琴,隨遇而安!

TAG:天恩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