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館:美蘇都說志願軍戰術水平差,志願軍和日軍比怎麼樣?
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里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今天中午,長征二號丙火箭在西昌成功進行「一箭三星」發射,將遙感三十號01組光學遙感星座送上軌道。這是自7月的長征五號失敗後中國火箭的首次發射,堂主也祝賀中國航天能早日走出長五設計歸零的陰影,希望載人航天后續工程能早日實現。
問:堂主求上牆。請問堂主,網上都說志願軍是輕步兵的巔峰,但是又有一些人說根據美軍回憶錄,志願軍的技戰術水平並不比日軍高,甚至單兵作戰能力弱於日軍,而蘇聯也有類似說法。請問在堂主看來,志願軍和日軍相比到底如何?
單兵作戰能力那肯定是日軍高了,畢竟日本是個工業國、現代國家,有完善的教育和兵役制度,他的士兵基本都是受過七年以上義務教育,又有相當長時間的嚴格軍事訓練,光是訓練射擊燒掉的子彈肯定都比志願軍士兵多得多。
圖:拼刺訓練。抗戰初期的日本士兵久經訓練,拼刺刀時一對一基本都能取勝,國軍和八路軍必須2-3人一組才能與之對抗。這不僅是飲食導致的體格差異,更是長期訓練導致的技巧差異。
志願軍的優勢是組織結構上的。就用18世紀來做類比,在法國大革命之前,各國軍隊搞排隊槍斃不是因為他們傻,而是不搞排隊槍斃他們根本管不住士兵,要是分散開來部隊自己就會逃亡殆盡,或者是都蹲地上裝死了。只有克羅埃西亞山民、瑞士山民這樣的「野蠻人」以部落方式組織起來,才敢排成散兵線前進,但是這種人又不好控制也缺乏紀律。而大部隊的僱傭兵長期欠餉和體罰,一旦散開就沒法打仗了。
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的新軍隊訓練水平其實比歐洲列強的正規軍差得遠,往往就是只放過幾槍就上戰場了。但是新軍隊因為有革命熱情,所以主動性高得多,普通步兵排成散兵線出去也能英勇作戰,而不是裝死或者逃跑,所以當時法國人就擴張了傳統的散兵線戰術,靠輕步兵的散兵線奪取戰場優勢,打垮了歐洲傳統封建貴族。
圖:馬木留克騎兵。拿破崙在埃及戰鬥時曾與之交手,他評價到:兩個馬木留克兵絕對能打贏三個法國兵;一百個法國兵與一百個馬木留克兵勢均力敵;三百個法國兵大都能戰勝三百個馬木留克兵;而一千個法國兵則總能打敗一千五百個馬木留克兵。小分隊戰鬥靠戰士的勇氣和個人技能,大軍團作戰則依靠紀律和組織。日軍充其量有勇氣、技能和紀律,大兵團戰鬥組織能力則差得遠。
輕步兵戰術最基礎的不是訓練水平和單兵戰鬥力,而在於主動性,有熱情才能真正發揮輕步兵的戰鬥力。
圖:太平洋戰場上被擊斃的日軍衝鋒部隊。同樣是面對美國人的絕對火力優勢,日軍指揮發動板載衝鋒,然後一批批被機槍打死,自己屍橫遍野而美國人只耗費掉一堆彈藥。
圖: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中我軍炮兵向敵後運動。志願軍面對美軍的絕對火力優勢,創造性地發展出了穿插進攻、近戰夜戰、坑道戰等戰術戰法,不僅將美軍從鴨綠江趕到三八線,更守住了三八線。朝鮮戰爭中美軍火力比二戰更強,戰役彈藥消耗更大,仍然沒有取得勝利。中日和同樣的對手各打一場,結果已經把各自的水平展現的很清楚了。
問:堂主,請教一個問題。軍改中陸軍師改旅後,如果戰役中對方以師的規模來組織戰術進攻,我軍難道以兩、三個旅來正面應對嗎?當面對裝甲師進攻時,我軍的合成旅的坦克數量不就很吃虧嗎?是戰時加強呢,還是合成旅的進攻能力不以坦克數量而論的?
打仗存在一個戰場寬度的問題,一個合成旅的進攻寬,跟一個師的進攻寬度是不一樣的。當然實戰中,如果是雙方是對等對手,那麼進攻多半就是一個師的兵力去進攻一個旅的防守陣地;要是兵力相當,就進攻方那是傻子。
圖: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態勢圖,整條戰線寬度是180公里,去掉中間部分還有大約120公里。我軍參戰兵力是6個軍加3個炮兵師,聯合國軍參戰兵力是美軍5個師另一個團、英軍一個旅、韓軍6個師,等於我軍一個軍對抗美軍一個師加偽軍一個師。由於偽軍戰鬥力很弱,大致可以認為是我軍一個軍對美軍1.2個師。當然從兵力看,我軍一個不到3萬人的步兵軍,也就和加強後美軍2萬多人的裝甲師差不多。
以前蘇聯人的戰術設想就是以一個坦克師或者摩托化師進攻美國人的一個機步旅據守的陣地,進攻方兵力多裝備多,二防守方則有陣地,必要時還可以叫其他部隊來支援,這樣算是對等戰力水平。現在的合成旅,戰鬥力比以前的機步旅可要強多了,拿來守一個師進攻至少比以前的機步旅要合適。
圖:以色列在戈蘭高地的觀察哨。有防禦陣地依託,最大的優勢就是對戰場的偵察、監視和通信能力可以得到很大提升,同時還能限制對方的偵察機動能力,使得己方可以在局部範圍內製造以多打少和不對稱對抗的優勢,從而削弱對方兵力優勢的作用。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在戈蘭高地由連排級步兵陣地提供前沿情報保障,引導己方坦克群小規模突擊,有效遲滯了敘軍的進攻。
圖:敘軍觀察哨陣地底部的防炮坑道,兩端和上方有土石遮擋彈片,坑道自身由鋼鐵支架撐起,起到防彈和防坍塌雙重作用。
如果對方一個師來進攻我們三個旅,那我們更可能是一個合成旅守正面,另外兩個隨時準備投入增援和反攻。你總不可能真要求我們一個三、四千人的合成旅,得對抗敵人上萬的重型師還不落下風吧……
圖:蘇軍摩步師編製。部隊編製有兩種思路,一個是西方的以我為主,另一個是蘇聯的針對性設計。美軍一個坦克營45輛坦克,一個裝甲師5個坦克營225輛坦克。蘇軍一個坦克營31輛坦克,一個坦克團93輛,一個摩步團41輛坦克,一個下轄一個坦克團、3個摩步團的摩步師就有220輛坦克,和美軍裝甲師相當。但是論兵員,美軍裝甲師是蘇軍摩步師的2倍多,中間差的就是後勤保障人員和裝備,於是美軍裝甲師的持續作戰能力要遠遠強於蘇軍摩步師,更適合長期交戰。蘇軍摩步師則只能用於短促突擊,除非有外部後勤保障力量專門提供支援,可是他們沒有。我軍合成旅自己的保障能力相對較弱,但軍一級有專職保障力量,戰時還能得到加強。
問:最近看到中國在研製同步軌道解析度2.5米的成像衛星,主要目的大家肯定都知道。但這個東西的抗摧毀性是不是很低啊?對於雷達成像、通信、GPS等衛星,還需要高一點功率的激光來燒毀,對於光學衛星很低的激光功率就會導致CCD失能吧?咱們再倒過來想,光纖合成的功率越來越高,即使對於其他衛星激光十年內也會全部碾壓,那麼以後軍用衛星還有用嗎?
有一個詞叫恐怖平衡,就是因為雙方都有摧毀對方的能力,所以雙方都把這個能力藏起來不敢用,達成一個脆弱的妥協。
圖:蘇聯SS-18撒旦彈道導彈發射井,該導彈一次可投擲一個千萬噸級核彈頭或10個50-75萬噸的核彈頭,總計部署550多枚,足以摧毀美國所有大中城市。美國沒有信心一次摧毀蘇聯多數核彈頭,使本國人口和工業損失減少到50%以下,於是就不敢對蘇聯進行核打擊。
之前的核武器是這樣,現在的衛星也是如此。實際上美蘇都是很早就有反衛星的能力,但是都從來沒實用過,甚至連試驗都非常克制,就是因為知道自己如果攻擊了對方的衛星,那自己的衛星也會很快被摧毀。
圖:1985年9月13日,F-15A戰鬥機發射ASM-135反衛星(ASAT)導彈,摧毀了軌道高度550公里的衛星。衛星軌道固定,還要經臨敵方控制區,要擊落它沒有那麼難。
圖:蘇聯反衛星衛星,右側為探測器,最左和中部為軌道控制發動機。1968年10月20日,蘇聯發射了截擊衛星「宇宙」249號,接近到目標「宇宙」248號100-200米內並再次分離和接近,然後啟動戰鬥部將其摧毀。
對於兩強對抗來說,衛星都留在太空時,雖然對方的衛星能發揮作用,但是自己的衛星也能發揮作用,而且還能用來壓制其他局外國家,這樣一對比下來那自然就是都留著更划算了。
圖:疑似動能1攔截彈照片。外媒認為我國至今進行了兩次反衛星試驗,地基導彈反衛星和衛星反衛星各一次,其中地基反衛星試驗得到官方證實,用的導彈可能就是動能1,他被認為是由東風21導彈改裝的。
問:狙擊步槍的槍管被當寶貝一樣愛護,又是懸浮又是槍盒,為啥炮管那麼慘,像M-777或D-30,怎麼就可以直接掛卡車屁溝後頭?
這主要是因為M-777這種都是曲射式火炮,本質上都是覆蓋式射擊的。你看覆蓋式射擊的武器比如機槍或者突擊步槍,是不是也都沒狙擊步槍那麼寶貝?
圖:最右是普通榴彈炮的圓概率射擊誤差,在20千米處已經搞到112米,也就是說50%的炮彈落點誤差低於112米,94%的落點誤差低於224米。相當於步槍在100米處有1.12米的彈著點散布……這已經沒法看了,任何步槍都比他好。
作為對比的是坦克炮,它也追求高精度,本身成本高昂也就罷了,還一般都配備了精確的校炮系統,還有全車最昂貴的分系統——火控系統,使用最高端的技術搭建出來一個精確射擊平台,才能實現強大的坦克對戰能力。
圖:勒克萊爾坦克炮口上方是炮管激光校準裝置,炮盾上方是激光發射裝置,二者配合可以實時測量炮管彎曲程度,從而相應調整瞄準點。炮塔後部短粗圓柱體為橫風感測器,用於修正風偏。種種措施配合,才有了能精確射擊的坦克炮。
圖:為了保護精密的坦克炮管,現代坦克一般還沒有熱護套。
GIF/1575K
圖:德國豹2坦克托舉啤酒杯,可見其炮口能保持高度穩定,這才能讓啤酒杯不滑脫。
另一方面,步槍槍管本身是比火炮更細長的,一般7.62毫米狙擊步槍都有600多毫米的槍管,也就是80倍左右的倍徑。放到火炮上面,80倍口徑的身管長度我們一般都叫做釣魚竿炮了,這樣的長度下,炮管本身重量就會引起變形。
圖:一戰時德國的巴黎大炮。該炮口徑210毫米,炮管長36米,倍徑為171.4倍。由於炮管太長,不得不額外進行加固。通常榴彈炮的炮管長度只有39-55倍徑,坦克炮也不過44-71倍徑,都低於狙擊步槍的槍管。
而且狙擊步槍配合槍彈的高膛壓,槍管面臨的環境比火炮惡劣多了。一般榴彈炮膛壓也就200多兆帕,而7.62毫米狙擊步槍膛壓是400兆帕,已經接近大威力坦克炮了,還是那麼薄弱的槍管,自然就麻煩得多。
問:抗戰初期好歹也打了台兒庄大捷這樣的戰役,用的也不是什麼精銳部隊,為什麼這種勝利不能複製呢?
台兒庄戰役只是徐州會戰的一部分,或者說台兒庄本身就只是一次規模不大的戰鬥,對手是日軍不到兩個師團的兵力,國民政府方面則是二十幾個師參戰,擋住了台兒庄方向的進攻。問題是南側敵軍的進攻很快切斷了隴海鐵路,完成了對徐州的包抄,徐州會戰實際上是整體崩盤的,最後李宗仁都是只帶了幾百人倉皇逃出徐州,台兒庄一個勝仗根本沒法掩蓋大失敗。
圖:台兒庄戰役過程圖,日軍從西北和東北兩個方向南下,國軍在台兒庄以北實施阻擊,依靠兵力優勢擋住了敵人。國軍參戰兵力約30萬,日軍參戰兵力5萬;國軍傷亡約5萬,日軍傷亡約1.6萬。6倍於敵的參戰兵力,3倍於敵的傷亡,其實談不上戰績有多好,只是比其他地方一觸即潰要好。
圖:徐州會戰過程。日軍從山東中部和長江下游發動南北夾擊,依託魯西南山區和淮河防禦的國軍一觸即潰。雖然在台兒庄頂住了日軍進攻,但也只是暫時而已,並沒有阻止日軍南北會師。
圖:盧溝橋事變時的西北軍改編的29軍重機槍陣地。蔣介石有個毛病,就是西北軍、川軍、滇軍等雜牌軍一旦戰損,他就兵力和裝備都不給補充,想方設法將其撤編,這樣一來各地軍閥後面就不敢消耗自己的核心部隊,唯恐被蔣介石趁機消滅。而蔣介石自己的中央軍抗戰又不力,於是後面戰場形勢更加不堪。
就像平型關戰役一樣,八路軍的平型關戰鬥是大捷,但是在太原會戰的其他戰場,作為主力的晉綏軍大敗虧輸,實際上太原會戰整體是輸得慘不忍睹的敗仗……
圖:太原會戰示意圖,其中紅框處為平型關戰役地點。可見平型關戰役只是取得了殲敵數千的勝利,但並沒有改變整個戰役形勢,日軍仍然成功南下佔領山西。
問:堂主,這期踢館看到伯克的直升機甲板上有兩條像彈射器的導軌的槽,這是幹什麼用的?另外為什麼毛子的甲板總是鋪一層網,但是美國海軍卻沒有?
圖:伯克級直升機甲板上的開槽。
這個是驅逐艦上操作直升機用的助降系統,美國人用的叫做「助降和夾運裝置」(RAST),是用來輔助直升機著艦,還有著艦後固定住,並且運往機庫的。
圖:軌道上跑的就是這個小東西。
軍艦遇到風浪的時候會有縱搖和橫搖,也就是兩個方向上搖擺不定。直升機這時候要著艦,很可能就是一個起落架碰上了而其他的沒碰上,而且這時候船還在運動,很可能就無法停穩,甚至很有可能滑出直升機甲板落水。
因此60年代西方國家就開發了助降系統,包含了拉降和魚叉兩種類型,都是在著艦接觸甲板之前先放個固定裝置下來,先連接到船上,等直升機一接觸甲板,馬上拉緊鎖住,防止出事故。同時搭配裝上軌道,這樣直升機固定好好就可以直接沿著軌道進入機庫,避免了複雜氣象環境下甲板操作的高事故率和傷亡率。
圖:不同直升機助降裝置。
圖:RAST用的時候是這樣的,先把鋼纜放下去固定好,然後絞車轉動把直升機拉下去,使其緊緊貼在滑車上,而滑車固定在軌道上,這樣就不怕直升機被甩出去。
圖:高海況的時候就這樣了,看樣子艦艇橫搖有20多度。
圖:RAST系統結構圖。
毛子是因為沒有這樣的系統,所以只能用繩網來限制直升機在甲板上的移動,用網格來卡住起落架防止橫移,至於效果么,就很呵呵了。現在拉降和魚叉系統在五、六級海況都能用,而毛子這套三、四級海況就不管用了。
圖:就這種繩網能提供多少阻力,阻力小則扛橫搖、縱搖能力就差,直升機就容易甩出去。
圖:俄國無畏級大型反潛艦,直升機甲板後來也裝了牽引軌道,但還沒見到滑車,不能確定是不是也有牽引助降裝置。
迷你踢館
問:堂主能否從空氣動力學的角度解釋下舵面切尖的原因?
切尖主要是為了減小震顫,因為尖部氣流衝擊劇烈,而尖尖本身剛度又太弱,很容易被吹得震顫。
問:堂主啊,請問古代箭傷是如何處理的,聽說很難處理耶?
拔出來,然後祈禱上帝安拉如來佛箭頭上千萬別抹了屎尿什麼的會導致感染的玩意……
問:問個小白問題,F-18的發動機靠得那麼近,而 SU-27的離得那麼遠,這兩種布局各有啥優勢?
近距離的話,就是重量分配集中在機身軸線附近,這樣橫滾的時候轉動慣量小、敏捷性好。而分得開的話,可以利用機身的升力來減阻增升,適合大航程需求,但是滾轉性能就比較難看了。
圖:美國航母上和F-18一起服役的F-14,他是用於遠程防空和護航的重型戰鬥機,更強調留空時間,於是用了變後掠翼,發動機間距很大,完全處在座艙兩邊,這樣還有利於降低亞聲速阻力。蘇-27可以認為是固定翼版本的F-14,二者很相似。
問:堂主問個小白的問題,飛機新機型在試飛的時候,一般旁邊都有另一架飛機在伴飛,那麼伴飛的那架飛機扮演的是什麼角色,作用是什麼。
萬一掉了得有人飛回去報信兒啊(嚴肅臉)……拍點美美的照片,今後吹(做)牛(宣)逼(傳)用……不開玩笑了,還能外部觀察試飛機型有無異常情況。
圖:這種角度的照片只能由伴飛飛機來拍,地面是做不到的。其實不僅飛機,巡航導彈試飛一樣要出動戰鬥機伴飛,以隨時觀察飛行狀態、通報落點位置。
問:看在我對你這麼關注的份上,回答我一個問題吧。二戰的時候,中國軍隊裡面裝備了德系裝備的軍隊基本都算是主力精銳部隊了,可問題是當時中國作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國家,是怎麼大批量引進作為法西斯軸心國的德系裝備的?
那都是抗戰開始以前引進的……實際上中國軍閥一直都是哈德的,從清末開始就大批量買德國武器,抗戰前只是延續傳統而已,當然所謂德械師的輕武器其實是捷克造的。
問:廣聞博智的堂主,請問外國間諜在我們隱形飛機試飛基地旁邊租個房子,偷偷的裝上雷達,那不是可以偷測我們的飛機參數了么?就算租房危險大,但是可以租個麵包車、大貨車之類的裝上雷達,在機場周圍轉圈圈,不一樣可以偷測我們的機密參數嗎?間諜可以用偷渡的方式把雷達運進中國,畢竟中國的走私漏洞很多的。
你太小看我們的反間部門了,這些地點都有專業的無線電監控設備,你開個雷達那很容易就被發現了。
圖:殲-20肚子上的那個東西叫龍伯透鏡,可以強烈反射雷達波,它第一是為了預防自己的航管雷達發現不了殲-20,第二還能防備殲20的隱身性能被隨便測試。
問:小堂能講一下特朗普現在的亞太政策和奧巴馬時期的重返亞太有什麼不同嗎?現在南海貌似平靜了不少,可是半島又不太平了!特朗普的目的是什麼?
特朗普的目的,現在看好像是製造緊張局勢,逼迫日本和韓國為美國的軍費買單,減少美國財政壓力。
問:堂主你好!請接招。你解釋為啥不用前後流線型子彈時,說的理由之一是該種子彈射程太遠,沒用。但我覺得這不成其為理由,因為要想子彈射程近一點很簡單,縮小彈殼以減少裝葯不就行了嗎?還能節省材料呢。
你要通盤考慮,問題是這玩意只是通過減阻來增程,在近距離的存速性跟普通子彈區別不大,你減少裝葯在正常交戰距離的飛行速度就不足了……
圖:測試防彈衣插件。步槍最有效的射程只有200米,標稱有效射程是400米,班用機槍用同樣子彈的有效射程是600米,這是由振動導致的彈著點散布決定的。如果200米內無法擊穿敵人的防彈衣,那麼步槍手就等於被廢了。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
騰訊軍事講武堂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風雲突變!庫區獨立建國,俄力挺、美重兵壓境!這場饕餮盛宴中國該不該入局?
※獨家:庫爾德公投90%民眾同意 為奪槍杆子不惜與3國開戰
※巴鐵危矣!美國出手玩威脅,印度背後下手玩離間!中國果斷出手,力挺兄弟!
※踢館:澳大利亞是怎麼變成美國鐵杆小弟的?美帝待它真是掏心窩
※堂主說:時速4000公里的超級高鐵並不可怕,很安全,準備享受吧
TAG:講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