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地兒:謙虛不忘師恩的孔子?碧血丹心的萇弘

地兒:謙虛不忘師恩的孔子?碧血丹心的萇弘

謙虛不忘師恩的孔子?碧血丹心的萇弘

孔子到周都洛陽拜會完老子,就去拜會周敬王的大夫萇弘,向他請教音樂,兩人談完話,孔子告退。

萇弘對劉國國君劉文公讚歎道:「孔子這人了不起。我看他有聖人的儀錶。眼睛像大河一樣深且廣,眼眶平而長,額頭隆起,這是黃帝的相貌;胳膊修長,背部隆起如龜背,厚實穩重,身高九尺六寸,這是商湯的體型。開口必稱先王,躬行聖人之道,待人謙虛禮讓,博聞強記,努力通曉各種事物的求知慾沒有止境,大概又一個聖人要出現了吧。」劉文公說:「如今周朝日趨衰落而諸侯紛紛崛起,以武力相互爭戰,孔丘不過是普通老百姓,就是成了聖人,又能怎麼樣呢?」

萇弘說:「是啊,堯帝、舜帝和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修身之道,西周的禮樂文章,有的已經被毀壞乃至消亡了,禮樂也分崩離析了。他能做的,大概只能是對這些進行正本清源,理出綱要,等待後人弘揚了!」不久,孔子知道了萇弘的讚許,說:「我怎敢和聖人相比呢,也只是個喜歡禮樂的人罷了!」

【原文】

夫子適周見萇弘,言終退。萇宏語劉文公曰:「吾觀孔仲尼有聖人之表。河目而隆顙,黃帝之形貌也;修肱而龜背,長九尺有六寸,成湯之容體也。然言稱先王,躬履謙讓,洽聞強記,博物不窮,抑亦聖人之興者乎?」劉子曰:「方今周室衰微而諸侯力爭,孔丘布衣,聖將安施?」萇宏曰:「堯舜文武之道,或弛而墜,禮樂崩喪,亦正其統紀而巳矣.」既而夫子聞之,曰:「吾豈敢哉,亦好禮樂者也。」

【注釋】

萇弘:也寫作萇宏。字叔,又稱萇叔。周景王、周敬王的大夫,為劉文公所管轄。劉氏與晉范氏世為婚姻,在晉卿內訌中,由於幫助了范氏,晉卿趙鞅為此聲討,萇弘被周人屈殺而死。傳說死後三年,心化為紅玉,血化為碧玉,故有"萇弘化碧"、"碧血丹心"之說,來比喻忠誠正義。《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擅長音樂,曾做過孔子的師。

劉文公,(?-前506年)春秋時期劉國國君,名狄,一名卷,又作蚠,子爵。

河目而隆顙:眼睛形狀像大河一樣深且廣,眼眶平而長,額頭隆起。

博物不窮:通曉各種事物的求知慾沒有止境。

文武之道: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修身之道和西周的禮樂文章

弛而墜;弛:毀壞,墜:消亡。

統紀:綱紀、綱要。

【點評】

音樂是禮樂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典雅的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塑造淳樸向上的民風,因此,上古的帝王親自製作音樂,用作教化社會的手段。

矢志於正本清源,恢復禮樂秩序的孔子,向老子請教禮後,在老子的引薦下,專程向掌管國家觀象台的天文學家、音樂大師萇弘學習音樂。萇弘和自己的上司劉文公閑談時,對孔子這一青年才俊評價很高,報以殷切希望。孔子聽到後,謙虛地表態,自己只是個禮樂愛好者。這種謙虛的姿態,貫穿了孔子一生,形成了他恭敬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日積月累,終於不負厚望,從一個普通的年輕人,成長為品行學問一流的聖人。

萇弘不僅學識淵博,而且精通音樂,還是歷史上著名的忠義之士,是孔子終身難忘的諸多老師之一。

萇弘是蜀中資州(現在的四川內江市資中縣)人,出身貧寒,自幼聰穎機敏,年輕時四處拜師學藝,對各種樂器更是情有獨鍾,曾三番五次不厭其煩去觀摩箜篌製作,學習彈撥、吹簫。萇弘的住處有各種樂器,直到夜深人靜,他還在伴著明月刻苦練習,彈箜篌,吹排簫,悠揚悅耳的音樂穿山越林,如同天籟,四鄰倍感悅耳舒心,勞累消散,香甜入夢。因此有「萇弘箜篌九重天」、「簫聲入耳,百事不憂」的美名。他買不起編鐘,就別出心裁,在自己房間放置大小不同的瓷碗,裝上水,用木錘敲擊,日日陶醉在清脆動人的樂聲中,至今,他的家鄉還流傳著萇弘敲擊「編碗」練習敲擊「編鐘」技巧的故事。

隨著年齡增長,萇弘學有所成,不僅精通韻律、宴樂,能歌善舞,會演奏各種樂器,還擅長天文歷律,長於方術、機械、讖緯,人稱「智多星」。 他身懷絕技,到洛陽求職,連續在東周靈王、景王、敬王三朝任內史大夫,主要任務是觀測天象、推演曆法、占卜凶吉,對周王室的出行起居、祭禮、戰事等事先預測,對自然、天象變化進行預報和破解。任職期間,國家已經出現了王室衰微,諸侯不來朝見的局面,他巧妙地利用天文、曆數知識,為周朝王室尋找統率天下的依據,加強對各諸侯國控制,讓天下恢復秩序的目的。為避開王子朝之亂,幫助王室擺脫困境,萇弘和上司劉文公在瀍水以東擴建成周城。鑒於周王室物力匱乏,萇弘四處奔波遊說,爭取到晉國等諸侯國支援,順利完成了這一重大工程,贏得了周敬王的尊重和信賴。

遺憾的是,萇弘的學識、忠誠,並沒有贏得相應回報。公元前497年8月,晉國的范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魏氏、韓氏六卿內訌。為藉機削弱晉國實力、扶持尊重周王室的力量上台,恢復周王室對曾是諸侯國中五個霸主之一的晉國的掌控,讓天下重回安定,在劉文公授意下,萇弘為劉文公的親戚范氏暗中出謀劃策,並以周朝名義暗中派鄭兵護送齊國粟子給范氏做軍糧。遺憾的是范氏、中行氏在鬥爭中失敗,晉國正卿趙鞅以此為借口揚言征討王室。見周敬王不忍殺掉忠心耿耿的萇弘,晉國正卿趙鞅就派大夫叔向出使周王室,離間周敬王和萇弘的君臣關係。叔向到洛陽後,故意同萇弘頻繁接觸,密談到深夜才起身告辭,引起了周敬王和劉文公的懷疑。叔向臨別,朝見周敬王辭行時,裝模作樣地說,晉國已經查明,萇弘與范氏、中行氏的叛亂沒有關係,您不用再追究萇弘了。我也要告辭回國復命去了。叔向出門時故意表現出匆忙的樣子,把袖中一封偽造的信件丟在大殿的台階上。內侍把信撿起來交給周敬王,竟是萇弘寫給叔向,邀請晉國出兵攻打周國,他做內應的書信。周敬王把信傳給劉文公,二人難辨真假,把萇弘當眾五馬分屍。

相傳,因為萇弘死得悲壯,引起了官民的同情,蜀人悄悄把他的血和心用玉匣子盛起來埋葬,等風聲過去,再送回老家安葬。誰料,三年後,打開墳墓準備遷葬時,見玉匣內盛的血已經化成了晶瑩剔透的碧玉。心臟化為紅彤彤的紅玉,璀璨奪目,光照天地,顯示著萇弘忠貞為國的一片赤誠雖死不改。自此,後人常用「萇弘化碧」、「碧血丹心、血化碧、碧化、碧血、血碧、三年化碧」比喻志士九死而不悔、為國獻身的赤誠,萇弘也成為歷代謳歌的典範。

晉·左思《蜀都賦》:「碧出萇弘之血,鳥生杜宇之魄。」

辛棄疾《蘭陵王》:「萇弘事,人道後來,其血三年化為碧。」

顧況《露青竹杖歌》:「玉潤猶沾玉壘雪,碧鮮似染萇弘血。」

溫庭筠《馬嵬詩》:「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成碧草愁。」

還有謳歌在渣滓洞死難的烈士的著名歌曲《紅梅贊》:

「紅岩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 向陽開……

清朝詩人張漢,曾為萇弘墓題詩一首:

貳被忠臣墓,先師訪樂人。

三年消碧血,萬古化清憐。

地下追彭化,天中重鬼神。

如何薄西路,抔土冥湮雲。

詩中追憶的就是萇弘悉心教導儒家的先師孔子,後來忠貞為國而死的故事。應該說,萇弘不僅是孔子的音樂老師,還用自己的忠誠,給孔子上了一場極好德育課。

同對老子一樣,孔子對這位老師感情很深,據歷史記載,雖然遠隔近千里,他至少兩次拜訪萇弘。和萇弘第一次見面時,萇弘把平生所學給風華正茂的孔子合盤脫出,不僅傳授了樂的理論和天文知識,還對韻律、曲式結構及音樂在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進行了研討,對孔子提出的虞舜帝留下的《韶樂》與周武王留下的《武樂》的不同問題,進行了系統講述。稱讚兩首曲子在抒發治天下,救萬民的理想上,沒有區別,但是從場面宏大,音節優美上,《武樂》稍遜一籌(萇弘曰:「《武樂》盡美而不盡善,唯《韶樂》可稱盡善盡美矣!」),幾年後,孔子在齊國宮廷,有幸聽到了宏大華美的《韶樂》演奏,如醉如痴,努力學習,「三月不知肉味」,對萇弘愈加佩服。孔子《樂經》、《春秋》等著作和他向學生們傳授的六藝(禮、樂、書、詩、易、春秋)中的「樂以發和」思想,就來源於萇弘的樂學理論。

雖然萇弘後來蒙冤受屈而死,當時士大夫們忌諱公開談論他,然而孔子在為學生們講授禮樂時,仍公開地表達了他對老師的一片深情:「我從萇弘先生那裡學來的禮樂,和你的闡述差不多。」(「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禮記·樂記》)

《論語·八佾》里,他還轉述了老師萇弘的話,流傳下來:「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孔子說:所謂孝者,就是善於繼承先祖的志向,善於繼續先祖的事業。(《中庸》)。孔子對他的老師,可謂孝矣。

責編:苗四海 校對:鄭喜燕 李鳳艷

瀚海觀山

hhgs

河南省平頂山市作協主辦

總編 ▏於天命

執行主編 ▏苗四海 皓月

組稿編輯梁儷千焦玉瑩孫燕凌 李國俊

責任編輯劉紅霞 鄭喜燕毛霞 楊選召 李鳳艷

傳達中央省市精神發布會員原創精品 推介各地名家新秀佳作

採納史、哲成果理論 旁及其他藝術門類 補益會員通識素養

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健康前進

本平台作品,均為原創,平台首發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瀚海觀山 的精彩文章:

劉雪燕:石榴的格局
蕭根勝:妙手仁心劉現義(一)長篇報告文學連載
趙付樁:我的家鄉「殺豬王」?

TAG:瀚海觀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