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訪《百年巨匠》總策劃楊京島:給歷史一個真誠的交代

訪《百年巨匠》總策劃楊京島:給歷史一個真誠的交代

2017-09-29 07:07:59光明日報韓業庭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庭

9月16日至9月26日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學藝術大師作品展」,引發社會各界關注。該展覽是百集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的視覺延伸,也是「百年巨匠」項目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精彩展覽的背後有何不為人知的故事?用8年時間為43位文藝巨匠樹碑立傳,又是出於怎樣的初衷?9月21日,在北京宣武門外大街的一個辦公室里,本報記者採訪了《百年巨匠》的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

「8年了,今天總算了卻了一樁心愿。」這是楊京島見到記者的第一句話。作為「百年巨匠」項目的實際負責人,楊京島與43位巨匠中的6位熟識,跟他們的交往大都始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接觸越多,越對巨匠們的為人和藝術造詣充滿敬佩。」

近些年,看到曾經熟悉的巨匠一個個凋零,楊京島突然有種時不我待之感,他決定要為國人、為中國文化界留下一份關於文藝巨匠的記憶。

由於巨匠們已經去世,這份記憶的擷取不是易事,只能拍攝記錄大師們生前創作的原作、使用過的原物、生活過的原址,通過巨匠們的後人、朋友的回憶口述,然後在收集整理資料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展示他們各個時期的人生故事。

為了忠實還原巨匠們的人生軌跡,《百年巨匠》製作團隊幾乎跑遍了世界各地。「以張大千為例,我們先後去了內江、上海、北京、蘇州、黃山、敦煌、蘭州、西安、成都、重慶、台北以及法國的尼斯、巴黎,美國的蒙特雷、舊金山、洛杉磯……大千先生生前去過的地方,我們能去的基本都去了,大千先生的親人朋友,我們能採訪的也都採訪了。」楊京島說。

做過了才覺得這件事情十分重要。「大千先生的朋友晏濟元當時110歲了,我們到晏老家裡拍攝時,他躺在床上已經不會說話,我們拍到了他生前的最後一個場景。」楊京島介紹,就在張大千的紀錄片拍攝完不久,6位採訪對象就先後離世,包括張大千的1個兒子、1個朋友、4個學生。

楊京島直言,做「百年巨匠」這個項目其實是在搶救歷史,在給未來的歷史留下實錄文獻。

對於「魯、郭、茅、巴、老、曹」,大家是從課本上知道的,對於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大家也多是因為拍賣會的新聞而留意到他們的名字。更多的文藝巨匠,現在的年輕人甚至連名字都叫不上。

「在拍攝《百年巨匠》的過程中,大家的共同感受是,今天的人們把文藝先賢遺忘得太久了。雖然我們把他們當成文化旗幟,但我們今天的文化生活里卻鮮有他們的位置。我們大談拍賣會上齊白石的畫又拍出了多少億元,可我們卻鮮有人去關心齊白石畫的藝術特色、思想內涵。」讓楊京島十分痛心的是,北京的齊白石故居像個大雜院,徐悲鴻紀念館十分冷清,無人問津。

「過去走得太快,現在是時候停下來回望一下,思考一下我們從何處來,又將往何處去的問題。」8年來,從拍攝《百年巨匠》紀錄片到舉辦《百年巨匠》展覽,楊京島和他的團隊共花費了四五千萬元,好在這個事情得到了各方面的認同,所以他覺得心思沒白費。

目前,「百年巨匠」項目已先後獲得國家藝術基金、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華藝文基金會、北京市政府「文創」基金的支持,併入選中宣部、國新辦「紀錄中國」傳播工程項目。莫言、張藝謀等大量文藝界人士,也紛紛義務加入到這項工作中來。正如張藝謀所言,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要對歷史有個交代,對後人有所啟迪。

《光明日報》( 2017年09月29日 09版)責編:鄭芳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快看!我國未來醫療會是這般模樣!你期待嗎?
「極端」科技設施:為中國的未來積蓄科技實力
我國最新的這項科學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談「吃」: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馮天瑜:考析中國文化發展脈絡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