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調整產業結構,中國紡織實現晉級

調整產業結構,中國紡織實現晉級

很長時期里,中國紡織產業被扣以低端製造業的帽子,巨大的產業體量,也使得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沉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紡織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過程中,不再是「青菜蘿蔔一筐裝」的產業發展思路,而是開始有選擇性地進行淘汰與升級。

十八大以來,紡織產業梯度轉移為新疆當地就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生活的日益豐富,紡織工業也不再被簡單地看作是解決老百姓穿衣蓋被問題的產業。在過去的5年里,紡織產品不斷外延並深入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如空氣過濾、水過濾、油過濾等很多過濾材料都是紡織產品;汽車、飛機、火車等交通工具向輕量化方向發展,要用到大量的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在現代醫療衛生產業當中,人造血管、人造臟器等高精尖領域,也離不開紡織產業的進步和發展。儘管在過去5年中,中國紡織產業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和考驗,但紡織人銳意進取,堅持產業結構調整與創新升級,實現了平穩增長、質效提升。

由東向西、由內到外

在梯度轉移中重構產業布局

十八大以來,中國紡織產業布局發生明顯變化,這種變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便是產業轉移。在過去5年中,中國紡織產業呈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由內向外的轉移路徑。新疆是國內的投資熱點,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海外投資也呈提速態勢,骨幹企業積極打造「中國+周邊國家」製造基地,向產業鏈高端領域滲透。

由於新疆紡織產業發展受中國經濟特定時期戰略調整的影響,因而其在承接東、中部紡織產業轉移過程中具有特殊的軌跡。記者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帶動就業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截至今年6月,新疆紡織服裝全產業鏈共實現新增就業41.5萬人。全區備案的紡織服裝企業已達2525家,較三年前增加1965家,是三年前的4.5倍,其中內地來疆投資設廠企業由三年前的數十家增加到682家。

「新疆已成為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投資最熱、成本最低、發展最快的地區和『一帶一路』倡議下『走出去』最具優勢的地區。」自治區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自治區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帶動就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梁勇說。

2014年7月,自治區發布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規劃:到2023年,新疆最終實現紡織服裝全產業鏈就業容量100萬人的目標。新疆扶持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服裝產業,既是出於產業向原料基地梯度轉移、向西開放的考慮,更有維護社會穩定和實現長治久安的現實意義。

除了國內紡織產業由東向西的梯度轉移,全球產業也正在向勞動力、原材料成本更具優勢的地區轉移。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走出去」逐步升級成為國家戰略,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發展目標轉向了海外,同時,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也在不斷擴展「朋友圈」,東南亞、中亞、非洲等很多國家成為新的投資熱點。中國紡織企業不再局限於本土資源的利用,而是搭建起全球供應鏈體系。

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高檔色織面料供應商和全球頂級品牌襯衫生產商,為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魯泰實施全面國際化戰略,不斷完善國際營銷渠道和生產基地建設,進一步提高公司的服務能力。2013年,魯泰米蘭辦事處正式開業,公司通過與義大利設計師、設計機構合作,有效鍛煉了設計隊伍,讓公司的研發設計走在了時尚、創新、創意的前列。2014年,魯泰紡織(美國)公司在美國紐約州成立,主要從事市場調研、新產品推廣及客戶關係維護等工作,進一步完善了公司的國際營銷渠道。

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背景下,「走出去」實施低成本併購,是快速做大做強、更快更好融入國際市場的有效途徑。通過收購,中國紡織完善了在東南亞低成本製造區域的布局,增強了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走出國門,布局國際市場,也讓眾多中國紡織企業完成了「區域性供應商」向「全球性供應商」的轉型。

近年,如意積極布局海外,通過在德國、澳大利亞、英國、日本等國家的收購,整合全球資源,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垂直產業鏈模式。如今,如意在國外已擁有13個品牌服裝製造企業,不僅開創了中國企業併購日本主板上市公司的先河,還在「中巴經濟走廊」上積極發力。如意收購的外國企業如今都成為了中國定點的生產企業,「義大利製造」、「德國製造」,加上如意掌握的獨一無二的創新技術,真正實現了由「中國製造」轉為「中國創造」。

摒棄以量取勝

集群著力打造特色新引擎

成本敏感型、勞動密集型紡織服裝產業尋求成本窪地、政策高地是必然規律,但當前紡織產業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必須探索新的發展方式和路徑,在可持續的前提下實現轉型升級。

地處蘇北的沭陽,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為促進傳統主導產業之一的紡織業加快提升,實現由跟隨式發展向引領式發展加快轉變,沭陽審時度勢,決定抓住機遇,圍繞綠色、智能兩條主線,在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力打造高度集約化的特色產業園——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起點高、標準高,不僅大大促進了當地紡織產業的提升,也為我國紡織產業開展智能產業園區建設和以智能製造園區推動紡織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寶貴經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評價說。

打造特色新引擎成為各大紡織集群的著力點。

說起服裝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就不能不提到廣東虎門。以前人們提到服裝市場,首先想到的是廉價,而現在在虎門的服裝專業市場中,越來越多的品牌和企業正在朝著時尚與原創的方向轉型,因為只有原創才能為企業和品牌帶來新的發展動力。

2016年,「虎門服裝設計研發中心」新引進了設計師工作室、高定企業、教育學院等一系列資源入駐,首批已有馮璐設計師工作室、丁冰設計師工作室、黃秋凡設計師工作室等省內外知名設計師團隊,山東如意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東莞市溫豪服飾有限公司等服裝定製企業,以及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服裝學院進駐。如今,虎門服裝已由「量」的積累發展到「質」的飛躍,由無牌、貼牌發展到自立品牌、創造名牌,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服裝名鎮。

可以看出,如今紡織集群大多摒棄了企業高度集聚的發展模式,而是尋求產業鏈整體的轉型升級,在產業集群發展的過程中,積極向智能型、創新創意型方向轉變。這種產業結構的調整,讓集群地產業水平、發展質量和效益都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新消費時代

紡企打破固化模式求轉型

其實,除了行業結構、區域結構調整,企業組織結構調整也有相當明顯的效果。比如企業在組織結構上,更加順應市場的快速反應,更加適合新的消費模式和需求;在終端領域,企業不斷創品牌、增品種、提品質,積極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韓都衣舍作為行業中典型的電商代表,其小組制企業結構堪稱典範。韓都衣舍能在各種品牌林立的淘寶平台脫穎而出,除了其四大核心運營體系之外,還有一個引以為豪的體系,那就是產品小組制,也就是「一個以產品小組為核心的單品全程運營體系」。小組制的優勢在於充分提高了運營效率和降低了庫存風險。

如果說韓都衣舍對企業內部做出的這種結構調整,代表著紡織行業內眾多中小型企業在新時期探索企業結構性改革的強烈意願和呼聲,那麼已有近60年歷史的大型國企——北京紡織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更名為「北京時尚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則是代表中國紡織巨擘結構性戰略轉型的重要標誌。

「這是對過去的傳承,更是對未來的承諾。」北京時尚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吳立表示,這是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的有益嘗試和實踐。

從「紡織」到「時尚」,兩字之差,實際上代表地方國企轉型發展的一種新思路。更名後的北京時尚控股正在進行全新的布局。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北京時尚控股將以時尚、科技、服務新紡織為目標,努力打造首都服裝紡織行業領先的時尚產業集團。同時,集團還將努力培育文化創意和信息科技業務,使之與高端品牌緊密結合,適應消費升級。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是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也是思想觀念上的一次深刻變革,首先要轉變觀念,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式,這是切實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力保證和動力所在。因此,行業要從根本上轉變思想觀念,以新的眼光和思路,來觀察和思考新一輪的經濟模式,有力有效地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在國際、國內競爭中搶佔制高點,爭創新優勢。

從產品到產業

在結構調整中砥礪奮進

十八大以來,產業的另一個表現是產品結構的優化和調整。過去,老百姓對紡織品服裝的要求主要是保暖,現在則希望紡織品更加舒適、健康、綠色、時尚,且更加功能化、個性化。紡織品服裝的細分程度進一步加強,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在不同場合開始穿著不同的服裝,如戶外、休閑、運動、正裝、晚裝等;紡織品服裝的功能性日益加強,如抗菌除臭、吸濕排汗等。產品結構的調整,帶來紡織品消費市場的繁榮,市場產品品類的多樣化和多元化,很好地滿足了老百姓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和日漸成熟的消費理念。

在青島紅領集團的酷特智能系統上,通過量體等方式採集到體型數據後,全球各地的顧客都可以在客戶端上定製服裝。訂單生成後,系統實時傳入工廠排單生產,經過自動排版、自動剪裁、工業化生產、智能入庫,然後包裝發貨,送到客戶手裡,整個過程只有7天時間。

藉助這個神奇的「魔幻工廠」,紅領集團在中國服裝製造業訂單持續下滑、許多服裝企業經營跌入谷底的背景下逆勢飛揚,2015年服裝定製業務銷售收入年增長率在100%以上,其中70%的訂單來自歐美市場。

產業用紡織品應用領域的擴大,是產品結構調整中比較明顯的變化。

時下,智能穿戴悄然興起,為了滿足這一終端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填補這一領域的空白,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應聲而動。上海嘉納公司開發了服裝三維測體試穿系統,包括三維測量及人體數據處理、三維服裝設計系統、三維虛擬試衣平台和虛擬服裝走秀系統,可以使用移動智能終端,並已作為產品應用到多家服裝企業和相關院校。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產業用紡織品近年來的快速增長,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紡織品的應用領域,為進一步調整我國紡織品市場結構起到重要作用。如在第七屆中國國際產業用紡織品及非織造布展覽會上展出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芳碸綸纖維(TanIon),是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和上海市合成纖維研究所三代研究人員歷經30年之久,自主研製出的中國首個原創高性能纖維,可廣泛應用於防護製品、過濾材料、絕緣材料和摩擦材料等領域。

總體來說,紡織工業在十八大以來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用紡織品作為行業發展的新增長點作用進一步發揮, 服裝、家紡、產業用纖維加工量比重由2010年的51:29:20調整為2015年的46.6:28.1:25.3。

黨的十九大召開在即,而紡織產業也將步入一個新的時期。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表示,未來,紡織行業將向六個方向發展:即以技術創新為基點實現創新發展、以智能製造為方向實現精益發展、以產融結合為抓手實現融合發展、以文化自信為目標鑄就時尚發展、以社會責任為重點實現包容發展、以體系建設為核心實現聯動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紡織服裝周刊 的精彩文章:

旭榮即將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展示永續與綠色製造觀
鮑麥克斯與維博電子強強聯合,攜手共贏!
財源擋不住!喜慶五大街區開業大吉!
600多家企業代表匯聚蠡縣,尋找毛皮行業發展新動力
林雪平的智慧藍圖

TAG:紡織服裝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