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景泰藍怎麼鑒別

景泰藍怎麼鑒別

景泰藍作為一種美術工藝品,其製法即於銅器表面上以各色琺琅質塗成花紋,花紋的四周嵌以銅絲或金銀絲,再用高火度燒即成。這項工藝始於明代景泰,而且初創時只有藍色,所以叫景泰藍。

關於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於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先在雲南一帶流行,後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但有一點為學術界公認:明代宣德年間是中國景泰藍工藝大放異彩的時期,景泰年間更是繼承了宣德時期景泰藍製作工藝優點,並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達到輝煌階段。「景泰藍」一詞也由此而產生。

收藏景泰藍,除了認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選擇上應以人物、動物為首;其次是爐、瓶,且須造型奇特,以有出戟、附件為佳;再次是碗、碟、杯等。景泰藍的掐絲十分重要,應選擇掐絲細密、紋絲華麗、圖案清晰、主題分明或仿青銅器紋飾及雙勾的纏枝花卉紋等器物。在觀察琺琅釉時,必須考慮到歷史的原因:明代器的琺琅質厚,色透,砂眼凹坑大且多;清初期的琺琅也有砂眼,但比明代有顯著改進,琺琅質厚但不透;至清末、民國,琺琅稀薄,但砂眼幾乎消失。火鍍鎏金的色彩:明代器金厚,色泛紅;清初器金薄,色泛黃;清末金色泛白;近現代採用電鍍工藝,金更薄。上世紀60年代開始,景泰藍出現仿製品,主要仿造清代乾隆以後的器物。景泰藍使用的主要顏料為琺琅色料,偽造者為降低成本,往往用其他色料代替,偽造的一般方法是:先製成銅胎,並用銅絲掐成各種圖案,接著將普通顏料研末後填入灼燒,燒成後鍍金,再用細石將表面的硬棱磨掉。各道工序完成後還要在其表面塗上一層杏干粥,使其生鏽。數十天後把表面的銹除去,再用胭脂油擦一遍,其顏色和光潤程度可與舊器物相混淆,但藏家只要仔細觀察,便能分辨真偽。

景泰藍起自明代景泰年間。以景泰、成化兩朝燒制最多,且質量也屬上乘。明亡,景泰藍工藝幾乎失傳。到乾隆年間,燒制景泰藍的作坊又漸增多。同治以後,洋人來華,不少人不惜重金收買景泰藍,國內一些商人便專門設廠燒制,有的甚至假冒景泰、成化年間產品。

景泰藍中比較重要的材料是琺琅。假的景泰藍,一般不用琺琅,而用其他顏料代替。偽造景泰藍的方法主要有:將銅器鑄好,用鋼絲圈作花紋,加上顏料即可燒制。如果是藍色,便須用銀藍、硬藍和黑色三種顏料攪混而成;紫色則用銀紫、銀藍、黑色三種顏料攪混;白色用硬白、銀白與粉紅顏料;深綠用銀綠、硬綠、銀藍和黑色顏料;淺綠用銀藍、銀綠、蛋青和地子綠四種顏料;黃色則用銀黃研面,摻和黃米而成。無論燒制什麼顏色的景泰藍,其中都必須加油煙土,燒成之後,才能有砂眼。燒好後,還得以火鍍金,細石磨光。然後抹上杏干粥,使其生鏽。數旬後將浮銹洗去,再用油脂擦揩。假景泰藍的顏色、光澤就與上了琺琅質的景泰藍幾乎一樣了。

清代所產景泰藍,色彩大都有些發糍。其絲胎主要是紅銅,鍍金也為火鍍。乾隆時期所燒制的景泰藍,以黃白二色為最佳。其黃色黃而發乾,與煮熟的雞蛋黃相同。後來的仿製品則多黃中發綠或發紅。乾隆朝的白色景泰藍也很難仿造。一是因為其白色與車渠石的顏色相差無幾,仿者須用很難得到的六品頂珠仿製。

景泰藍以明代的製品為佳,凡是明代的製品,它的質料都是透亮而不發磁,而大綠一色,其透亮則更比他色更為厲害。它的性能與玻璃略同,它的顏色象油綠的翠玉,紅色像昌化的雞血,紫色猶深色的舊紫晶,藍色類似於藍腚,白色類似凝脂,淺綠色發藍,黃色與姜中擰出的漿汁略摻黃米相同,其絲胎皆是黃銅,鍍金為大鍍,它的器物上均有沙眼。到乾隆時期,無論何種顏色,它的料都是不透亮而發磁,因為明代透亮的料子,到此時已經不再見到了。所以它的絲胎多是紅銅,它的鍍金亦是火鍍,乾隆所制的,以黃白兩色為最佳,其黃色黃而發乾,與煮熟的雞蛋黃相同,後來仿製的,多是黃中發綠或發紅,與乾隆時的干黃色不相似。乾隆的白色也最難仿製,其中原故有二點:一因其白色與東渠石色沒有差異,仿者須用六品頂珠製成,然而頂珠不易得到,一因其白色白而且干,後之作料家雖亦發明一種乾料,但燒時不易熔化,相比其他材料,吃火特別厲害,如果不是精良的工匠製作,器物極易受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瑞琺琅 的精彩文章:

《青花三寶》:皇家血統 鎮宅納福
傳統文化,大美隱於藍-瑞琺琅推薦
瑞琺琅介紹——琺琅瓷器的誕生和發展歷史

TAG:瑞琺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