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鮑益新:用質量思維改變「中國製造」

鮑益新:用質量思維改變「中國製造」

[華夏時報網]

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記者于娜 北京報道

    2000多年前,沒有質量這個詞,中國人已有極高的質量管理水平,幾千個秦始皇兵馬俑模樣相似,卻神態各異,個個精美。而今時,常有國人出境游時瘋狂搶購美國貨、澳洲貨、日本貨的消息見諸報端,「中國製造」如何才能改變有些尷尬的局面?華夏出版社新書《人人都是首席質量官》作者鮑益新,根據在美、中頂尖企業30年質量管理的經驗與思考,他認為許多企業嘴上說的遠超過真心付出的,往往一到重要決策關頭,即因短利而採取退縮、妥協之策,究其原因是缺乏正確的質量思維。

     鮑益新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機械工程學博士和密歇根州立大學EMBA,有近30年的工業經驗,涉足汽車、移動互聯網終端和智能硬體領域;先後任職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北美豐田汽車公司、富士康集團及國內知名手機和互聯網科技公司的質量高管。

     在美國留學時,有一次鮑益新去影院看一部愛情片,裡面有一個場景是男女主角在河邊散步,突然下起雨來,男的趕緊從包里拿出一把摺疊雨傘,結果一撐開,傘架開花了。這時女的抬起頭來,看著男的笑著說:「It must be made in China.」(這傘一定是中國做的。)鮑益新當時聽了,頓時感覺無地自容,恨不得找個洞鑽進去。「我下意識地把身子往下縮了縮,生怕旁邊的人認出我是中國人。電影一完,燈沒亮我就急急忙忙離開電影院了。」

     這件事對他影響很大。這部電影只是表達了一般美國人的看法,那個時期正好中國的廉價衣服、鞋子、日用品大量外銷美國,東西雖然便宜,但有的質量的確不好。很多都是用用就破了、壞了。次數多了慢慢就形成美國人心中對中國東西價廉物不美的印象。他後來決定回國進入工業製造業,而且主要做質量管理工作,也多多少少和這個跟了他20多年的「羞恥」印象有關。

    質量的定義五花八門,從嚴謹的學理到直接的消費者體驗,不同的角度能剖析出不同的深度和看法。簡單地說,質量就是使用者對東西是好還是差的感受。這裡的「東西」不僅指具體的物件,也可以是無形、抽象的,譬如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服務、聽到的音樂、呼吸的空氣、老師的教學、一個人的品行、一個管理者的領導方式等等。

    鮑益新認為,對企業來說,質量和用戶滿意當然是至高無上的追求,不過,從比較狹隘的質量定義來說這兩者並不完全對等。舉個例子:當你加班到深夜,拖著飢餓疲憊的身子走到巷子口,忽然看見一個路邊麵攤,於是坐下來點了碗牛肉麵,面上來時,發覺不但分量多、麵筋道、肉香濃郁,吃到嘴裡真是口舌生香,而且只需20元。由於你在吃前對這碗要價僅僅20元的牛肉麵期望不高,果腹即可,但是結果超出預期,此時你心中對這碗面的滿意度當然很高。

    換個場景。同樣一碗面被端進了五星級大酒店的豪華中餐廳,要價100元,並且點餐前你剛剛接了個客戶取消訂單的電話。這份不痛快,再加上100元的要價,估計這碗面即使味道不錯,你也絕對吃不出之前路邊攤上牛肉麵的滿意度。

    不是同樣的一碗面嗎?質量完全一樣啊!答案就在於,滿意度就是客戶在體驗產品或服務時實際的感受,除以他在使用前對這個產品或服務的期望值,而得到的一個比值。因為兩者的期望值完全不一樣,你對五星級餐廳的期望值可要遠大於街口小巷子的麵攤啊!所以即使實際值不變,你所得到的滿意度也完全不同了。

     關於質量為什麼是公司賴以生存的命脈,鮑益新舉了豐田的例子。做紡織機起家的豐田,第一款四門轎車皇冠(Crown)在1955年推出時大受歡迎,市場供不應求。於是就像所有公司遇到這種情形一樣,豐田馬上決定僱人、擴線來增加產能。可是問題來了,急速擴充的新員工缺乏經驗和訓練,各方面管理的能力都變得薄弱,跨部門的溝通和合作效率直線下降,再加上那時候他們沒有足夠的品管能力,結果市場上各種質量問題不斷爆發,造成大批退貨,最後政府不得不介入協助善後,豐田差點倒閉。

    經過這次慘痛教訓,豐田的管理層痛定思痛,發誓未來決不再重蹈覆轍。後來豐田把質量稱為公司的生命線(lifeline),如今這個說法已經廣為全世界企業採用,但是知道它是始於豐田的並不多。

     西方有句諺語:「理想是和平的,歷史是殘暴的。」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質量是無法一步到位的,得一步步來。鮑益新也不得不承認,在企業發展中,一方面要堅持高質量,另一方面有時卻不得不做出妥協。質量不是一份工作,它是一種信念,也是企業的良心,而質量人就是守護這個良心的天使。堅守質量的崗位不一定能把質量做好,但是放棄的話,質量就完了。

查看更多華夏時報文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公眾號:chinatime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時報 的精彩文章:

「樂視網」更名「新樂視」 與賈躍亭再切割後新模式如何賺錢?
TCL宣布和友達和解 40億增持華星光電股份持股已達85.71%
71億收購印度葯企 復星醫藥最大海外併購案落槌
供應鏈金融風口,供銷大集打造「新零售」轉型樣板
美聯儲漸進式「縮表」正式啟動 業內:不會對人民幣形成明顯的外部壓力

TAG:華夏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