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混亂的軍服,西北軍最寒酸,被稱「叫花子軍」

民國混亂的軍服,西北軍最寒酸,被稱「叫花子軍」

文|周渝

二戰時期的中國軍隊穿的服裝究竟有哪些?很難有人能夠一一羅列清楚。只要翻閱抗戰老照片,必定發現當時中國的軍服並非如影視劇中那般整齊與統一,而是有著各式各樣的軍帽、五花八門的制服、世界諸國的鋼盔,即使是相對統一的軍銜底板也是多種多樣。

近代以來中國軍服凌亂不統一主要有兩個原因:地域因素,中國地域廣闊,每個地區氣候不同,貧富差異較大;歷史原因,自清末以來,中國地方軍閥政治興起,與中央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民國以後更是呈現軍閥割據的亂象,各地軍閥政令上各行其是,軍備上或自給自足,或從依靠的列強國購取,自然也不可能統一。

身著北洋時期陸軍制服的奉系軍閥張作霖。這套制服有濃厚的日式軍服風格

早在清末,戎裝從傳統號衣向西式軍服演變時,軍服混亂的現象就已存在。1912年,清朝滅亡,民國新成,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於當年5月7日諭陸軍總長儘快實行軍服統一,然而在愈發混亂的時局下,這道政令難以貫徹實行。袁世凱死後,北洋系分裂,軍閥連年混戰,除了皖系、直系、奉系等幾大軍事集團外,還有諸多地方割據勢力,如桂系、川系、滇系、黔系等。在這大割據的時代,中國的各地部隊不僅裝備混亂,制服也是五花八門,雖然北洋政府多以仿日式軍服為主,但各地軍閥部隊卻是日式、德式、蘇式、英式應有盡有,卻又參差不齊。由列強作為靠山的軍閥,制服裝備也會偏向該國,例如張作霖的奉軍軍服就幾乎與日軍「昭五式制服」無異,材料也多為上好黃呢。而軍費不足的西北軍就只能因陋就簡,被其稱為「叫花子軍」。北伐之後的中國雖然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但軍閥政治依然有生命力,這種地方勢力割據的現象可以說是造成民國制服混亂的直接原因。

身著黃埔建軍時期制服的蔣介石

到了抗戰時期,國軍制服在形制上已不像北洋時期那麼混亂不堪,至少會遵循一個制服的基本法,混亂主要體現在軍帽、鋼盔、鞋子以及制服顏色和布料上。國民革命軍軍服除了高級將領的大禮服外,日常制服與野戰服的界限是相當模糊的,但它們基本形制都遵從了黃埔系軍服的發展沿革。1924年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的老照片上,不難看出當時制服的混亂程度:蔣介石身著黃埔新式軍服,而台下幾位軍人卻還穿著北洋時期豎掛軍銜的日式制服,只是他們的帽徽不是北洋軍的「五色徽」,而是「青天白日徽」。黃埔建軍後,為與軍閥部隊區分,校軍以中山服為樣板設計了一套頗具特色的制服,在制服與時局同樣混亂的民國年間,黃埔建軍可以說是近代以來中國軍服趨向於統一的起點。

黃埔軍校的第一套軍服若不戴軍帽,不系武裝帶,看上去幾乎與普通的中山服無異。黃埔軍校的學員無論官兵,一律著灰藍色中山服式的軍裝,戴大盤帽。雖有軍職,但服飾上無標識,軍隊著裝統一。當時的軍服顏色多為灰藍色,據說初期軍官穿草黃、米黃色制服,後來因陣亡率太高而改成與士兵一樣的灰藍。這套軍服最具特色的是上衣的4個衣袋外置,如同衣服上掛著四個口袋一樣。建校初期,無論官兵,在軍服上都看不出軍銜標識,直到東征開始後部隊中才小範圍使用了一種軍銜臂章,但這些軍銜並沒有經過國民政府的正式任命。

徐州會戰期間的李宗仁,他頭戴桂軍特有的作戰帽

北伐完成後,南京國民政府於1929 年1 月正式頒布了《陸軍軍常服暨禮服暫行條例》,首次對陸軍服裝進行了統一規定。1931 年4 月,又頒布《陸軍官佐及士兵等級表》,新式軍服開始在中央軍中實行,並向地方軍推廣。中國與德國在20世紀30年代曾建立了軍事合作關係,後來有不少人將這套軍服稱之為「德式軍服」,但這一叫法有待商榷,畢竟兩者之間仍存在較大差異。實際上從1924年黃埔建軍到1949年國民黨遷台的這二十餘年內,中國軍服都是以中山服為基礎版式,再加以每個時代的特有元素設計而成。

20世紀30年代,國軍與日軍在制服上都有個相似的變化,即大盤帽逐漸退出戰場,適於作戰的小帽開始普及。北伐時期國軍所戴的大盤帽製作不易,且不符合野外實戰需求,因而出現了一種圓筒型布制小帽,這種布制小帽來自於德國軍事顧問的設計,基本形式採用了北歐「滑雪帽」的版型,細心的人會發現,它與二戰時期德國士兵所配用的山地帽非常相似。不過這種作戰帽最初用於中國時帽形並不規範,有的帽子上的扣子為一顆,有的則為兩顆,直到1936年初頒布《陸軍制服條例》後才將各種不同的作戰小帽做了規定,一律統一為兩顆扣子加國徽的形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婦女抗日救亡的形象代言人,沒有她就沒有《紅星照耀中國》
抗戰時期我軍軍服的質量怎麼樣?節省物資,褲子上大下小苦了戰士
《金瓶梅》中的商業大都會,青樓櫛比娼妓業很發達,全借運河之便
宋慶齡上海故居一二事:去北京是上班,回上海才是回家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