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岸英,我來了!」——劉松林2006年赴朝尋訪毛岸英犧牲地實錄

「岸英,我來了!」——劉松林2006年赴朝尋訪毛岸英犧牲地實錄

有一種精神,穿越時代的雲煙,

日久彌新;

有一種懷念,歷經時代的風雨,

更臻醇厚;

劉松林和中國駐朝武官楊錫聯及朝鮮人民軍少將安永基一同,在毛岸英烈士墓地前敬酒。

在中朝雙方人員的一致努力並經劉松林同意,毛岸英烈士犧牲的大致地點被確定在志願軍司令部作戰室舊址前一片松林下

2006年5月12日,毛澤東主席的長子毛岸英犧牲後的第56個年頭,朝鮮的大榆洞迎來了一位客人,她就是毛岸英生前的妻子劉松林(原名劉思齊)。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鮮犧牲,時年28歲。這一年,毛岸英的妻子劉思齊18歲。這一天,距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僅一個月。

毛岸英犧牲的地方位於朝鮮平安北道東昌郡大榆洞。

劉松林此次來訪,是她第五次來到朝鮮,前四次都是去往檜倉祭拜毛岸英烈士墓。對於已過古稀的劉松林來說,能親自前往大榆洞,尋訪毛岸英烈士的犧牲地,成為劉松林半個多世紀來最大的未竟心愿。

彭德懷地下指揮所

12日上午11點10分,劉松林一行經過約3個半小時的長途顛簸,抵達大榆洞。五月的大榆洞在翠綠群山的掩映下,寧靜而安詳,遍地的蒼松翠柏高大挺拔……

大榆洞作為原志願軍總部所在地,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地下指揮所。這裡原是日本佔領朝鮮期間留下的一個礦洞,在洞口前,講解員金英姬向劉松林介紹說,1950年11月22日,彭德懷司令員進駐此地。但從頭一天開始,敵人似乎就發現了首腦機關在此的蛛絲馬跡,附近連續出現偵察機,從第二天開始就進行猛烈轟炸。劉松林聽到此處,說道:「當中央得知這一情況後,曾幾次專門致電要求司令部注意隱蔽,保證安全。為說服不願進防空洞的彭總,參謀人員還特意將作戰地圖拿進隱蔽部,才將本不願進洞的彭總拉進防空洞。」

劉松林在朝方陪同人員微弱的電筒光照射下,沿著洞口用於運輸礦石的窄軌往深處走。狹窄的礦洞中,頭頂上方就是伸手可及的岩石,周圍是陰冷潮濕的空氣,如果沒有燈光,完全是伸手不見五指。往裡走過約30米,在礦洞的左邊,一絲微弱的陽光讓隧道明亮起來,原來這是礦井中另外一個向外運送礦石的斜井,井內絞盤、小車還保持著當年的模樣,現在靜靜地躺在那裡,成為那段艱苦卓絕時代的見證。

往前再走50米左右,礦洞的盡頭是彭德懷使用過的4號洞。不到8平米的面積,擺放著三張木桌和五把椅子,在這一由木板釘成的牆壁上,掛著毛澤東主席和金日成主席的畫像。當地陪同告訴我們,作為當年彭總在地下掩體內的臨時指揮所,屋內布局都是依照當年的布局擺放的。

毛岸英工作的作戰室

走出地下指揮所後,劉松林一行走上防空洞左邊的一個小山坡,這裡就是原志願軍司令部作戰室所在地,1950年11月25日的那次轟炸將地面上的建築全部付之一炬,現在的建築都是後來重建的。在這間樸實無華的房子里,擺放著長桌和條凳,長桌上有一部老式電話機和一幅軍用地圖,地圖的名稱為價川以南戰役要圖。查閱志願軍戰史,地圖描繪的大致是志願軍穿插至美二師後方,圍殲美2師、25師各一部的戰役態勢。

站在地圖前,劉松林良久沉默不語,這裡曾經是毛岸英工作、生活的地方,作為機要參謀和彭德懷的俄語翻譯,年輕的毛岸英或許就曾在這幅地圖前奮筆疾書,辛勤工作。當年毛岸英離開在病榻上的劉思齊時,沒有告訴她將奔赴朝鮮戰場的消息。誰知這一去竟是永別,直到3年後劉思齊才知道毛岸英犧牲的消息,12年後才第一次奔赴朝鮮祭拜毛岸英烈士墓。

發現防空貓耳洞

走出作戰室後,劉松林開始不斷詢問當地嚮導和中國駐朝鮮武官楊錫聯少將,從她與陪同人員的對話可以感覺到,儘管這是劉松林第一次來到大榆洞,但她對這裡的情況卻似乎非常熟悉。

劉松林說:「這裡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我問過許多曾經經歷過這場轟炸的人,希望通過他們的描述,儘可能還原當時發生的一切,我要多看一看這裡的實地情況,希望能找到毛岸英犧牲的具體地點。」

「為躲避空襲,當年這裡挖了一些個人用的貓耳洞,空襲來的時候,毛岸英已經跑了出來」,劉松林一邊走一邊說。11月25日那天空襲來得非常隱蔽和突然,美機沒有做慣常的俯衝動作,在飛過總部上空後,突然又返回到總部上空投下燃燒彈。正在地面作戰室內工作的毛岸英聽到警報後,立即衝出房間朝貓耳洞跑,但就在他離洞口還剩三分之一的路程時,燃燒彈落在旁邊,上千度的烈焰吞沒了他。「要是找到那個貓耳洞,說不定就能確定他是倒在哪裡。」

聽到這裡,隨行的中朝所有陪同人員都開始努力尋找那些回憶中的貓耳洞。就在此時,中國駐朝武官助理劉中彬在前面一個小山坡上喊道:「這裡有一個小防空洞,會不會是這裡?」

大家都加快了腳步走了上去。這個貓耳洞位於作戰室對面的小山坡上,恰好毗鄰彭德懷曾經使用過的休息室,從作戰室跑到洞口大約有100多米。站在洞口前可以看到,洞的上方是一條小路,洞口由水泥材料構築而成,大半已被黃土掩蓋了起來,只剩下一點月牙形部分還露在外面。楊錫聯少將開始仔細觀察洞口及周邊地形,並不時與朝方人員小聲商議。

花崗岩紀念碑

但過了一會兒,大家得出結論,認為這個貓耳洞應該不是當時的防空掩體。首先該洞位於山坡上且離作戰室較遠,相比之下,地下指揮所洞口距離要近很多,緊急情況下人應該向更近的防空洞隱蔽。其次,該洞由水泥材料構築而成,當時志願軍司令部地址剛剛確定下來,不可能有水泥構築的貓耳洞。而且該洞上面僅有一層薄薄的泥土覆蓋,強度很差,起不到防空的作用。而朝軍方人員也認為,這個洞很有可能是原來的日本礦主留下來的。

聽到這個結論,劉松林的臉上顯現出失望的神情,她是多麼希望這就是毛岸英當年奔向的那個貓耳洞啊!但是,要在短短的一個多小時內,找到56年前那個回憶中的貓耳洞,實在是太困難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霜歲月讓這裡的地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僅憑隻言片語和推斷,要想確定半個世紀前毛岸英烈士的準確犧牲地點無異於大海撈針。但劉松林這位74歲的老人還是在眾人攙扶之下走上山坡進入坑道,仔仔細細地觀察,希望能找到哪怕一點點有關毛岸英犧牲時的蛛絲馬跡。

最後,在中朝雙方人員的一致努力並經劉松林同意,毛岸英烈士犧牲的大致地點被確定在志願軍司令部作戰室舊址前一片松林下。這片松林是朝方為紀念毛岸英烈士特意種下的,共有12棵,站在這些高大挺拔的松樹前,劉松林沉默良久……

為標記並紀念毛岸英烈士犧牲地,劉松林決定要在一個松樹下立一塊小石碑,石碑由花崗岩製成,碑高1.1米,基座高25厘米,象徵著毛岸英犧牲的日期11月25日,劉松林並草擬了碑文:「毛岸英同志是中國人民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長子。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於1950年11月25日,因美帝飛機轟炸犧牲於此處。」落款為「劉思齊 2006年5月12日」。

「岸英,我來了!」

隨後,中朝雙方為毛岸英烈士舉行了一個紀念儀式。儀式上,劉松林說:「岸英,我來了!今天總算圓了我55年來最大的心愿。來大榆洞之前,我到朝鮮來過四次。但直到來到這裡以後我才發現,大榆洞才是我真正應該來的地方,我早就應該來了。這是我天天夢裡想的地方,在夢中我來,就是想看到你,就是想看到你的背影,哪怕是擦肩而過。」說到這裡,劉松林已是泣不成聲,她身旁的朝鮮人民軍翻譯朴秀蓮則是一邊流淚,一邊用哽咽的聲音將發言翻譯給陪同的朝鮮人民軍少將安永基。安永基少將緊鎖雙眉,雙目緊閉,淚水也情不自禁地順著眼角流了下來。

劉松林接著緩緩地說道:「岸英,這是我第一次來大榆洞,但也很可能是我的最後一次。我老了,不能再來看你了。你犧牲在這裡,這裡就是你的朝鮮母親,在她的懷裡你獻出生命,在這裡你經歷了難以忍受的極大痛苦,中朝由鮮血凝成的友誼中有你的一份,你就在這裡靜靜地安息吧!」

說完,劉松林慢慢走到角落,用紙巾擦去不斷湧出的淚水。此時中朝雙方所有人員默默地肅立,全場一片寂靜。許久,陪同人員為劉松林斟上一杯白酒,端著它,劉松林走到樹下,將酒緩緩灑在地上,說道:「岸英,這是家鄉的瀏陽河酒,喝了好好安息吧。」隨後,劉松林的子女捧起大榆洞的一把泥土,小心翼翼地放入袋內,作為日後永遠的紀念。

相聚總是如此的短暫,轉眼間就到了離開的時候。下午1點臨走之時,劉松林對東倉郡人民委員會委員長方世煥和事迹館館長劉春華說:「大榆洞保護得很好,我代表烈士謝謝你們,有了你們,中朝友誼一定會發揚光大。」

在依依不捨中,劉松林踏上了歸途。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象中國 的精彩文章:

毛主席:請放心,保衛社會主義這仗我們能贏!
41年了,人民一刻也不會忘記,您的將思想永放光芒!
不多見的鏡頭:多面毛澤東!每一個都是那樣的揮灑自如
毛澤東多次笑談生死:沒有我,中國照樣前進

TAG:萬象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