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文學】芥川獎是什麼?――日本最知名的文學獎

【文學】芥川獎是什麼?――日本最知名的文學獎

雖然諾貝爾文學獎受到全世界矚目,在影響力上無與倫比,但各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學獎。以英聯邦作家為對象評選優秀小說的布克獎、評選優秀法語作家作品的龔古爾獎等都是著名的文學獎。而在

日本最有名的便是芥川獎和直木獎了

。直木獎的評選對象為在各種報紙、雜誌(包含同人雜誌)或者已作為單行本發表的短篇、長篇大眾文學作品;芥川獎的評審對象則是在各種報紙、雜誌(包含同人雜誌)上發表的短篇純文學作品(原稿為250頁左右的中篇)。獲獎者花落誰家備受文壇關注,報紙和電視上也會大張旗鼓報道。像英國詩人拜倫勛爵發表抒情詩《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之後 「一夜成名」 一樣,芥川獎的獲獎者們也有著類似的幸運。不論他們日後寫出如何優秀的作品,當他們去世時,報紙上的新聞必然會以 「芥川獎得主A先生在某日去世」為題來報道。可以說芥川獎獲獎作家在獲獎時,他的社會評價既已決定。





圖為2017年上半年芥川獎獲獎者沼田真佑舉行的記者見面會





圖為2017年上半年芥川獎獲獎者沼田真佑舉行的記者見面會




芥川獎和直木獎由綜合出版社「文藝春秋」的創始人菊池寬於1935年設立,每年舉辦兩次。

獎項的名稱是菊池寬為紀念亡友:擅長純文學的芥川龍之介和擅長大眾小說的直木三十五為名而開設。

在獎項設立後的一段時間內,並未獲得文壇的好評,也沒引發社會的反響。引發世人關注的契機是石原慎太郎所著的《太陽的季節》獲得1955年下半期芥川獎。該小說的單行本和文庫本銷售量累計超過百萬冊,形象生動地描寫了出版當時那個年代中青年的慾望和反倫理的行為,源於書名的 「太陽族」 也成為了當時最火的流行語之一。




在那個時代,日本從戰敗的衝擊中逐漸恢復,恰逢民眾開始接納肯定個人慾望的美國文化。《太陽的季節》獲獎後,刊載獲獎作品的月刊《文藝春秋》的銷量大幅增長。獲獎作品以單行本形式出版後,銷量達到約十萬餘本,為出版社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因此同行業的其他出版社無法坐視不理,相繼設立了谷崎潤一郎獎、三島由紀夫獎等獎項,這些獎項還成為了兼具自治體宣傳功能的文化事業,在鼎盛時期文學獎泛濫多達五百餘個。推動文學獎繁盛的是讀者對於文學的期待,而作家也燃起了文學激情。暢銷作家在東京高級酒店林立的銀座喝酒,中堅作家則在價位適中的新宿酒館和朋友們口沫橫飛地討論文學。




但是文學的狂熱時期並沒能持續很久。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新宿的某酒吧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事情。大家聊到芥川獎的話題,有人問道 「去年上半年的獲獎者是誰來著」,結果同席的幾名文藝編輯都啞口無言回答不上來。只不過是一年前的芥川獎獲獎者都沒給編輯留下印象,這讓當時在場的我感到震驚。當時,我正負責相關芥川獎·直木獎獲獎者發布會現場採訪工作。發布會在銀座附近一個老字號日料餐廳舉行,許多文藝領域記者和攝影師都蜂擁至此處。參與直木獎發布會的某位作家不小心說漏嘴稱:「候選作品太長了我沒時間全部讀完」。據了解,負責評審的人員並不閱讀候選作品,而是由評審委員會的工作人員簡要說明候選作品的梗概,之後再簡略瀏覽作品進行打分。在芥川獎評獎環節中,還出現過因身為評審委員的資深作家X先生自年輕時就十分討厭作家Y先生年輕時的文風,因此經常對Y先生寫的候選作品表達反對的意見。有Y先生的5個作品都因此無緣獎項。




無論是文學還是花樣滑冰等競技體育,評委、裁判的主觀意見會影響對優劣的判斷,這種情況下究竟

什麼是公平?什麼是基準?會很難判定

。人們經常提到死後才備受讀者推崇的三島由紀夫和多年陪跑諾貝爾文學獎的村上春樹都未曾獲得過芥川獎。所謂獎項就是這樣的東西,這二三十年來,比起作品內容,芥川獎則將關注點放到了讓那些引發社會關注、能成為話題的新人獲獎上。2003年下半年獲獎作品《欠踹的背影》的作者綿矢莉莎在獲獎時還是一名大學生,以19歲11個月的年紀成為芥川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成為當時的話題人物。2015年上半年又吉直樹以作品《火花》成為首個獲獎的搞笑藝人。綿矢莉莎的獲獎作品的單行本銷售量達一百幾十萬冊,而又吉直樹的獲獎作品則售出了二百幾十萬冊,並改編成影視作品。又吉直樹之所以如此爆紅,更大程度上是被認為像水油不相容一樣的搞笑藝人和文學,偶然間出現的融合給大眾所帶來的新奇感。




當今時代,年輕人熱衷於漫畫、動畫和遊戲,在出版社的宣傳效果下,文學罕見地再度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但是靠

「話題性」

博眼球的文學的未來之路是崎嶇的。腳踏實地提升文學造詣的

「未來作家」

對難以產生話題性的自己感到絕望,繼而無動力進行小說創作。小說愛好者也嗅出了評獎中商業的味道,開始遠離小說。而出版社對此並不在意,無論是否有寫作經驗,他們一味只想發掘有話題性的新芥川獎作家,以吸引並對話題性敏感的新讀者群;只要隔幾年能引發一次話題的話,也是一筆划算的生意。這便是現在芥川獎所面對的現實。芥川獎獲獎作家的社會地位正在下降,存在感也越來越弱。現在如果說仍距離漫畫及動畫作品創作者有很大差距也沒有錯。




19世紀後期產生的日本近代知識分子中,有森鷗外、夏目漱石等創作小說的文學家。但是現在已經不再是森鷗外和夏目漱石的時代了。近期的芥川獎獲獎作家都不是社會的發聲者而非遊離於社會之外的知識分子。文字文化讓位給影像文化,SNS上寫文章的人越來越多,可以說當今已是

「全民作家」

的氣氛覆蓋社會的時代。在小說暢銷的七十年代,曾有一部題為《我是什麼》的小說獲得過芥川獎。在小說讀者不斷減少的現在,文學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芥川獎是什麼?」需要我們重新審視獎項的意義所在。





圖為2017年上半年芥川獎獲獎者沼田真佑舉行的記者見面會




<筆者注釋>


※布克獎=1963年創設。以英文寫作的長篇小說為對象,參與評審的委員每年都會更換。而大部分芥川獎的評審委員可以連任十年甚至二十年。
※龔古爾獎=1903年創設。以年輕作家的散文小說為對象,普魯斯特、安德烈·馬爾羅等人曾經獲獎。
※谷崎獎=1965年中央公論社創設。
※三島獎=1987年新潮社創設。由之前存在的新潮文學改組而來。
※《欠踹的背影(蹴りたい背中)》=以第一人稱描寫通過和偶像宅男的交流,高一的女學生感到了日常世界中的不協調之處的青春小說。
※《火花》=通過描寫天才搞笑藝人前輩和不叫座的後輩之間關係,講述了搞笑藝人世界周邊存在的女性和搞笑藝人界的嚴苛。
※《我是什麼(僕って何)》=1979年出版,作者三田誠廣。講述了從地方城市來到東京的大學生經歷學生運動和同居生活的青春小說。




文/ 朝田富次 照片/客觀日本編輯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客觀日本 的精彩文章:

【觀察】危險的鍊金術——代幣發行融資
【「蔣」述日本】華媒總編深入福島第一核電站採訪—3·11東北大地震發生6年半
東大團隊研發出製造量子計算機的新方法——設備更小,費用更低

TAG:客觀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