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高產「海水稻」試種成功 數億畝鹽鹼地有望成米糧倉

我國高產「海水稻」試種成功 數億畝鹽鹼地有望成米糧倉

金秋九月,黃海之濱,一片生長在鹹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壓彎枝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

「最高畝產為620.95公斤,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舉行的「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上,「海水稻」實地測產結果一經宣布,現場人群沸騰了——這個畝產意味著我國在「海水稻」研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據測算,我國鹽鹼地總數約15億畝,其中有約3億畝具有改造潛力。如果在1億畝鹽鹼地推廣「海水稻」,按畝產300公斤保守計算,年產量也將達到300億公斤,能養活8000萬人口。

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是一種可以長在灘涂和鹽鹼地的水稻。今年白泥地實驗基地試種了312份具有較強耐鹽鹼性的「海水稻」材料(水稻品種審定前,稱之為材料)。經過收割、稱重、去雜等環節,最終測定有4個材料的畝產超過400公斤。

按照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專家的測算,畝產能提高到300公斤以上,「種海水稻就划得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就會提高。」

據專家介紹,小區試驗田材料種植、產量評測和最終大田種植及產量還有一定區別,後續還有一系列研究環節。同時,從品種比較到區域試點,再到大面積試點、政府審定,最終形成品種進行推廣,至少需要3年時間。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技術處處長王克響告訴記者,輕度鹽鹼地的鹽分約為0.3%,中度鹽鹼地約為0.6%,而海水的含鹽度為3.3%-3.5%。中心培育的「海水稻」在試種過程中,先期使用鹽份為0.3%的調製海水灌溉,後期使用0.6%的調製海水灌溉,未來隨著海水稻研究的繼續推進,期待能夠用更咸更鹼的水灌溉。實現稻作改良鹽鹼地技術產業化,為國家增加1億畝耕地,多養活8000萬人口,並推動全球化發展,幫助更多耕地資源稀少的國家拓荒變田,助力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

據新華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秦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三秦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