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在國圖當了43年「古籍醫生」

我在國圖當了43年「古籍醫生」

杜偉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人,40多年的工作讓他覺得自己更像一名「古籍醫生」,做的工作是為古籍看病。「古人把書的不同部位叫做書口、書腦、書根等,都是按人的身體來命名的,他們是把書當做生命來對待的。」杜偉生覺得這是古籍修復這門手藝的意義所在。

杜偉生站在工作了43年的國家圖書館門前,精神矍鑠,身板筆挺。國圖將65歲的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杜偉生返聘回來,旨在向年輕一代的修復師傳承技藝。

古籍修復是一門高度依靠人的智慧與動手能力的技藝。整套古籍修復的流程大概分三步:包括準備階段,正式操作,以及書籍復原和裝訂成冊。而每個步驟又包括了書籍信息查閱、分析病害、分解古籍、選紙、水洗、脫酸等數十道工序。

杜偉生在擺放著各種大型工具的操作間里,這些器材大多是從2003年左右開始置備的,通過這些器材的幫助,極大提高了古籍修復的效率。

杜偉生和兩位年輕修復師正在古畫處理區研究修復方案,古畫修復區同其他區域隔離,需要更講究光照、溫度和濕度環境條件。

杜偉生和同事一起通過顯微鏡分析紙張纖維。通過顯微鏡能夠非常直觀地看到放大的纖維圖像,判斷出紙張的狀態和結構,如果沒有這些現代技術,分析紙張會是一件特別複雜的事情。

在杜偉生的辦公區,堆放的不同材質的紙張,只有通過通過分析破損古籍張紙的成分等,才能甄選出匹配的紙張對殘損的古籍進行更好的還原與修復。

待修復的破損古籍冊頁被攤開在修復操作台上,旁邊是用於古籍修復的工具,漿糊、毛筆、鑷子、針、剪刀,這些都是生活里常見的用具,修復功夫全靠修復師的心靈手巧與耐心。

一張大型的古代建築樣式圖被平鋪在大型操作台上,在這樣帶有底燈的操作台上,每一處破損的細節都清晰可見。

修復師正在用針細緻地給一件身患」癌症「的古籍冊頁做修復。對於一些破損嚴重的古籍,尤其是酸化嚴重的紙張,用「古籍醫生」的話來說,這些書就像得了癌症一樣,傳統的技藝只能延緩死亡的時間,但很多機構正在進行科學研究,試圖用化學、材料學等方法找到「攻克癌症」的辦法。

古籍冊頁上滿是蟲蛀的圓孔,修復工作極大考驗著修復師的耐心與技能。

年輕修復師正在對古籍進行除塵,旁邊是用於古籍修復的鑷子、針以及剪刀等。

杜偉生正用一枚鑷子小心而又熟練地展開卷貼在一起的殘破紙張,這樣的工作細小而又繁瑣,需要修復師擁有極大的耐心與定力。

科技在古籍修復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一些破損嚴重的古籍,尤其是酸化嚴重的紙張,用「古籍醫生」的話來說,這些書就像得了癌症一樣,傳統的技藝只能延緩死亡的時間,但很多機構正在進行科學研究,試圖用化學、材料學等方法找到「攻克癌症」的辦法。

當修補完殘破古籍後,修復師在給古籍冊頁噴水加濕。然後用壓書機進行壓平。

古籍修復組的辦公區隨處可見的用於壓實書冊的器材,有人力(前左)的也有電動(右後)的。因為補紙而出現凸突不平,折頁的書頁松而不實,會影響裝訂成冊的質量。必須經過壓書機進行壓實。

修復師正在整理經過壓實處理的古籍冊頁,經過壓實處理後的古籍變得更加平整,不容易出現再次破損的情況,便於裝訂成冊。

一位青年修復師正在觀察修復好的一件《周易全書》冊頁,檢查是否還有修補不完全的地方。

杜偉生正在翻看一本剛剛修復完成的古籍,對於完全破損到看不到文字內容的古籍,修復師們在修補好之後並不會再把字填上,而是保持原樣。

在國圖古籍修復組的辦公室里目前有二十多個人,這裡面大多數都是青年修復師,有13個修復師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來自於化學、物理、古籍保護等多個專業和領域,年輕血液的注入讓這項修復技藝煥發著年輕的活力。

在杜偉生和他的同事工作的時候大多時候是非常安靜的,每個人都悄無聲息地干著自己的工作。正是像杜偉生這樣的人,守住了寂寞,才傳承了中國千百年的歷史與文化。

來源:新浪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廖堯震:郎世寧的清宮奇幻之旅
李天垠:明代肖像畫研究──以清宮藏品為中心
王學泰:《論語》地位的漲落
欒貴川:《論語》第一章正解
賴瑞和:郎官知制誥的升遷——白居易和元稹的案例

TAG:深圳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