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如何做一個高階學習者?

如何做一個高階學習者?

關於學習、知識、卡片、職業和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疑問。陽志平老師曾經在這些方面解答過大家的問題,最終以「十二問」的形式集合成了文章。文章說:從知識的源頭讀起,鍛煉科學的思維,像芒格一樣打磨自己的思維,適應時代,為自己所用。文章還說,24 歲後又專註讀書 12 年,帶來的巨大複利效應;幸福生活的前提——一個好伴侶,如果沒有,就讓自己值得去擁有……開智的魚串串同學對這些文章認真做了筆記,現在分享給大家:

學習十二問

1. 什麼是導師?和他一起工作,締結了心理契約,共享了心智模型,結成了利益同盟軍。找到他,模仿他,然後成為你自己。一定要面對面,而不是網上看。

2. 什麼是社會化學習?認知學徒制,通過導師的言傳身教影響人。導師內隱知識:他整個人是一種什麼生活方式,他如何解決問題?這些都是養分。導師創造一個有利於生髮內隱知識的「場」。

3. 如何讀好大部頭書?如果回到知識源頭閱讀,很多大部頭書不好理解,可以先從一章讀起。一章往往 7-20 張卡片組成,覆蓋掉 80% 知識點。每天 3 章卡片,將認知負荷拆解。Step by Step。比如我最近踐行的,每天讀 10 頁英文原版書(先定一個小目標),撿起英文(再來大目標)。

4. 如何高效檢索信息?Google 學術很好,Wikipedia 詞條下的參考文獻很好,要善於找到知識的源頭,不管是論文還是書,英文還是中文。另外,關鍵詞檢索小竅門,前提是對知識譜系有個認知。比如運營,這個詞分解後,關聯的有「人類功效學」、「市場營銷學」、「社會心理學」,然後從這些二級辭彙去搜索,效率會提高。

5. 什麼是融合學習?書籍、論文、雜誌、新聞。文字、圖片、視頻。中文,英文。讀書筆記、思維導圖。我大致這樣分類,然後依照主題,去建立自己的知識樹。

我的踐行。為了更好理解《未來簡史》,我看書,看了中文看英文;然後搜索別人的筆記,評論,最後還在 Youtube 上找了幾個赫拉利的視頻看。最好玩的是,還把思維導圖貼在了牆上,鍛煉身體的時候看一眼。為自己創造一個「場」,文字,圖片,視覺,聽覺。

6. 什麼是科學素養?善於獨立思維,知道定義-驗證-質疑這套方法論,知道怎麼生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知道怎麼查找相應的證據支撐自己的思想。

今天是強科學主義時代,但多數人缺乏「科學訓練」。檢討我自己。 記住道金斯、丹尼特、斯坦諾維奇、平克、卡爾薩根。

7. 英文、英文、英文。作為一個英語專業,頂著專八證的人,實在慚愧,退化不少。陽志平說,閱讀 100 本以上英文好書,英文閱讀能力就會上來,恩。另外,我最近在 Youtube 上扒視頻也很好玩,還訂了紐約客、哈佛商業評論,至少第一步走得不錯哦。貴在堅持。

8. 什麼是元認知?在中國儒家叫:博觀而約取,得魚而忘荃。西方的辭彙「元認知」屬於精確科學,儒家屬於行動哲學,它用模糊的辭彙,激發你對人類真善美的嚮往,這種感覺促使你行動。恩,這種解釋很有意思。

9. 如何治療寫作拖延?用性感辭彙做標題;實在找不到用 1234 也比用是什麼、為什麼那種表面邏輯嚴謹的標題要好,因為邏輯強會阻礙直覺參與寫作。

10. 如何做一個高階學習者?學習者的分類:低階、中階、高階。知識的分類:內隱知識、外顯知識。

這兩張圖值得存下來,時不時看一下:

知識十二問

1. 如何尋找新時代的知識源頭?人類知識體系太複雜,看看陽志平的分類——21 世紀五大元學科:網路科學、認知-神經-心理科學、計算機科學、數學與詩學。

2. 如何跨界尋找知識源頭?跨界尋找側重內隱知識,需要找到相關知識生髮的濕地,比如 Github,最聰明的程序員全在這裡,你儘早進入這種知識黑洞,天天浸泡在這裡,會不知不覺習得更多內隱知識。為什麼你願意呆在北京?也許這也是某種知識黑洞吧。

3. 如何建立知識體系?四要素:

1. 為什麼誕生?

2. 有哪些核心的一級屬於體系?

3. 有哪些二級體系?

4. 其他學科如何研究的?

以認知語言學為例。誕生於對人類歸類現象和顏色的研究,一級術語體系是隱喻,二級術語體系是相似性和象似性原則的衝突。社會心理學的社會認同論、自我歸類論也在研究這個話題。

自己如何生成知識體系?可以選擇三個領域:自己工作相關的;自己感興趣的;完全陌生的。我選的話,會是:新經濟,幸福學,以及編程,串起來估計會比較好玩。

4. 如何防止「司機知識」過多?「司機知識」,就是知道分子,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用起來更談不上。芒格用 60 年,總結出 100 個高階模型,你背下來了,也只是知道而已。

關鍵在於實踐,給這些模型更多的實踐機會。芒格的辦法就是和聰明人聊天,把高階模型反覆在頭腦中預演。然後是止損,100 個夠了,不要貪多。

所有知識,只有通過刻意練習來內化,才會真正轉變為自己的本能。影響你一生的關鍵決策只有 20 來次,比如選擇和誰結婚,所以你需要給這個重大決策創造足夠多的練習機會。

5. 網路科學為何重要?因為它大大地擴展了人的認知邊界。人類思維習慣是線性因果思維,但是網路科學讓你意識到,冪律、多層、尺度、分形、自組織等觀念。《網路科學引論》、《網路、群體與市場》可做入門。

6. 如何理解專業分工與跨界?《知識大融通》作者威爾遜,他是一位生物學大拿,被稱之為「當代達爾文」,他也是社會生物學的創始人,把生物學與社會科學結合在一起,產生社會生物學,然後在此基礎上又誕生進化心理學。所以學科是相通的。芒格的跨界是值得讚賞的。

雨果獎獲得者,《北京摺疊》作者郝景芳:

如果你觀察會發現,越是在社會大分工的階段,最上層的一小撮精英越不分工,他們根據需要,一會兒做金融家,一會兒做船長,一會兒做農場主。他們在全世界範圍選擇原材料,把人口挪來挪去、商品到處運輸,這種資本驅動的鏈條才是資本主義。

7. 花多少時間在通識教育上?真正的大拿,一定是領域導向的,芒格在投資領域,艾柯在文學領域,費曼在物理學領域,術業有專攻。

儘可能深耕在自己所在的領域,藉助於跨學科習得的新知識,來解決領域的大問題。時間分配可以參照 7/2/1:70% 跟專業領域相關,20% 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10% 用於隨機搜索,保持開放性。

8. 新知不斷,如何學會約束和剋制?大腦的工作規律就是喜新厭舊,但是你要養成習慣,把這種喜新厭舊加以約束,最好是四。因為人的工作記憶廣度最舒適的是。學會克制,專註。

9. 知識如何內化,如何應用到工作中?首先是內化,源頭知識很難一下子笑話,需要藉助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

以認知偏差為例,芒格用演講的形式講;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當中用科普散文形式講;斯坦諾維奇的《超越智商》則偏學術論文,他的《機器人叛亂》又偏隱喻。一旦你從不同角度學習同一知識,你會突然頓悟,產生心流,內化成自己的。

然後是應用。雙盲試驗,你學了,內化了,怎麼用?它指導你在頭腦中進行不同方向的思想實驗,它提醒你注重「樣本」、「對照組」與「基礎概率」,避免「主觀偏見」、「隨機效應」、「安慰劑效應」等等,一旦養成「雙盲實驗」的習慣,就可以在頭腦中幹掉很多「認知偏差」。

10. 如何簡化生活?批量化解決問題;提高自我決定指數。後者的意思是說,你需要回到知識源頭,掌握深層次的願力,創造足夠多的聯繫機會,讓它內化成你的本能。

讀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理解世界的規律,找到與世界溝通的支點,然後撬動它。越是信息過載的時代,越需要以有限知識,撬動無盡世界。

回到知識源頭,嗯。

卡片十二問

1. 什麼是卡片?是降低認知負荷的方法,把知識用卡片記起來,最後串起來,可以無限連接。作家納博科夫用得多。其實,李敖、李欣頻、錢鍾書,也這樣用。

2. 如何製作一張清晰的卡片?標註來源,摘抄作者的思考,寫出自己的思考。一次解決一個問題,有種、有趣、有料。卡片是最小的知識單元,書也一種知識單元。

3. 知識創造的三層次(如圖):

職業十二問

1. 尋則職業需要注意什麼?人的大腦最擅長勝任:輕度腦力勞動 + 中度體力勞動。醫生屬於:重度體力勞動 + 中度腦力勞動,翻譯屬於:重度腦力 + 重度體力。

2. 如何選擇一生志業?志業是湧現出來而非事先選擇的。盡量選擇與聰明人為伍,盡量讓自己做事有始有終,盡量有自己的作品,building stuff.

3、如何活在當下?從好的學習習慣,好的知識創造系統入手,從細節出發,保證每天有心流產生,使自己成為一名內在動機驅使的人。慢慢來,比較快。

4. 如何做好職業轉型?內在動機驅使;堅持輸出;給自己設置緩衝器。

5. 大平台就一定好嗎?如果正好趕上大平台,獲得足夠多練手機會,很好;如果自己走了雨中不同的道路,用時間來練手,給自己創造足夠多的練手機會。

我覺得未來是自由人時代,自己有不可替代的能力,才是最重要。

生活十二問

1. 逃離這個世界,反而獲得更大的世界。陽志平的方法就是,買同一家店的衣服,住在公司附近,走路上班,我不見人人來見我。其內核是:保持簡單,少關注八卦。

2. 有潛力的作家如何被毀掉?很多 IT 評論文作者就是這樣一種人,對任何公司、任何產品、任何商業模型都看似了如指掌,評頭論足,頭頭是道。但這類文章寫多了,文筆越來越差。

這點心有戚戚。說出了媒體人的弊病,太能說,太能寫,有時候並不是好事。愛護你的天賦,將其分配到更專註的領域去吧。

3. 簡單。簡單的生活方式,好的生活習慣,能讓我們培養更多自動化的模式,從而讓我們培養更多自動化的模式,從而讓大腦的認知負荷變小。

自律讓我自由。以前我是一個特別沒有定力的人,做事老師東一下、西一下,現在好像好點了,時間的力量,在我身上刻度。感恩。多讀書,多鍛煉,好好睡覺,我的健康生活三大寶。

4. 如何找到簡單的生活方式?陽志平說:一個好伴侶,一個好導師,一對好工具。工具可以自己找,對的人可遇不可求,所以在一切到來之前,自己做自己。那句話怎麼說來著,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為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帥吧。

5. 如何做好時間管理?其實是心流管理,每天保證生產幾個心流時間,一次又一次,你會過得更開心。這個很同意。

6. 遊山玩水,擁抱大自然。想想大學四年,真是美味,可惜一去不復返。

7. 如何避免行為癱瘓?最小行動;形成信息閉環,和夥伴溝通。

8. 如何成為內在動機驅使的人?制定目標,然後完成。不要依賴任何人就能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反饋,能更好的保護你的內在動機。

9.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探奇認知科學,解析美文典範

集萃中西文論,教你科學寫作

融會貫通多個學科,站在認知&神經&心理科學前沿,結合經典美文與文本細讀,教你科學的寫作方式,陽志平老師的《認知寫作學》課程現正開放預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智微播 的精彩文章:

學習可以帶來改變,但不一定增長智慧
知識是一種概率
下一站未來,深度學習基礎班二期即將售罄
學習 7 問:一位世界頂尖演算法工程師的學習之道
無監督學習——強人工智慧的希望

TAG:開智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