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UWC學生雜文佳作

UWC學生雜文佳作

【解題】

東方文化,尤以中國文化為代表,就其思想的精髓來看,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個人的文化。我認為這是一種真正的良善的個人主義,一種真正的精英主義。我們中國文化所鼓勵的「個人」,絕不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是追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言而為天下法,匹夫而為百世師」的博大深邃胸懷的。我們中國的偉人,其精神上必定是孤獨的。這種孤獨,是我們認為一個具有偉大品格、遠大理想的人所必備的,但千萬不要誤解,孤獨絕不是枯寂的,不是自我封閉的,更不是自私自利的「自了漢」。

我們中國文化中有非常沉靜深邃的東西,由於一百五十年的西風東漸,現在慢慢喪失了。在西方強大優越的物質主義的轟炸下,我們越來越崇尚近現代西方所吹捧的「動」的文化,而以自己本國的「靜」的文化為恥,認為「動」即成功,「靜」即失敗,這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態度。但是時至今日,我們似乎應該稍稍擺脫一下胡適新文化運動的這一方面的影響了。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則中國文化亟待重建。在對待中國文化的態度上,我認為我們現在要回過頭想想晚清名臣曾、胡、左、李的立場,正如陳寅恪遊學列國、外語精通,但最後還說自己「思想囿於咸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湘鄉南皮之間」。請問,他豈是不通之人?我是胡適的信徒,但胡適自己後來也把全盤西化改成了「充分世界化」。我也是李敖的跟班,但他年紀大了,也不談全盤西化了,轉而沉潛祖國文化,中年以後文章多用古文舊辭,愈見老辣。這樣的事實,值得我們深思。

就崔同學的這篇文章來說,所談問題正是中國文化中「靜」的精神之體現,結合了當代年輕人的處境,談得比較深刻。很多年輕人,在獨處與合群之間,手足無措,倍感苦悶。獨處吧,迫於社會壓力。合群吧,又與自己本心相違。很多人犧牲了大量的時間,來搞同齡人之間的公關,就是為了博得一個外向、開朗、活潑和有社交能力的虛名。因為在社會看來,這是成功的必備條件。因為這才現代,這才國際化。但在我看來,這是很可悲的。這樣的年輕人,好似是追求所謂成功,但一輩子其實就是最俗套的追名逐利,而且追的只是美國白人中產階級最普通、無聊的人生,這種人生,在本質上,與我們國家的小市民是沒有區別的。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但我個人高舉大旗,明確鄙視這種人生。

我想,在我們模仿西人生活之時,在陷於現代人的彷徨無助之時,我們不要忘了,我們中國文化中還有一位大思想家莊子,他說人生的最高標準應當是「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他也告訴我們,中國人靈魂的最高境界,是「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吳昱昊

「當眾人齊聚河畔,高聲歌唱生活,我定獨自返回那空無一人的山巒。」

如今的孩子終日被教導著要「合群」,若有誰獨自一人,便會內心惶惶,感覺會被群體拋棄。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害怕獨處也已成了當代人的通病,甚至有一首歌那麼唱道:「孤獨的人是可恥的。」但是,不合群,喜愛孤獨,就一定要視之為洪水猛獸嗎?不見得。

我們當然不是在否認合群的重要性。若每個人都依自己的想法來,將自己封閉在狹小空間里,自然不利於社會進步。然而,過分吹捧合群的好處也易於滋生一系列問題。有心理學調查顯示,青少年吸煙的原因,多半是想獲得群體認同感。不少未能明辨是非的青少年為了所謂的「向大家看齊」而沾染了一些壞習氣。《烏合之眾》亦表明,人在處於群體之中時,會感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從而更易於放棄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

孤獨的人不一定偉大,然而偉大的人或多或少都可正確認識孤獨。梭羅扛起斧頭走進瓦爾登湖旁的森林,荷爾德林在背負重重誤解離群索居時亦能寫下「詩意的棲居」。孤獨的人更能讓自己超然物外,明辨是非,審視自己的形與心。劉同寫道:「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又如「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一個孤獨的人被思想充實,與內心深處的靈魂對話時所獲得的快意,豈是那些盲目從眾的人可以想像的!

孤獨不是「孤苦」,這是一種沉寂心靈的生活方式,而並非壓力所迫。孤獨亦不意味一個人不再與這個社會有任何聯繫,那是悲觀逃避。我們要在求得清靜處懷著對世間的大悲憫,以溫情的眼光將世事細細打量。「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皆與我有關。」

當然,亦有人誤以為只有入深山才可尋到清靜。然而在人群中就無法清靜了嗎?其實不然,孤獨僅是一種心理狀態,正如隱居的作家二冬所言:「若有隱者之心,隨處即是終南山。」對孤獨的追求,自然不應流於形式,不應注重表象。

孤獨不應被視為異端而徹底消滅。正相反,我願尋那孤獨的一方天地,一方可歌可舞、可動可靜之處,讓心靈得以洗去浮塵,洞察世間。

按:作者崔琪悅為DP1中文語言與文學高科班學生。歡迎廣大學生投稿,發表個人見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吳文學文化講習社 的精彩文章:

TAG:東吳文學文化講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