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紐約大都會呈現的墨西哥巴洛克藝術你見過嗎

紐約大都會呈現的墨西哥巴洛克藝術你見過嗎

拉丁美洲殖民時期的藝術十分罕見。從今年7月25日至10月15日,如果你走進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就會發現中世紀雕塑廳的屏欄後面,些許奇特又精彩的圖像正在向外張望。這些巴洛克藝術是17世紀墨西哥最重要的畫家克里斯托瓦爾·德比利亞爾潘多(Cristóbal de Villalpando)的作品,與歐洲巴洛克相比,它的風格更明快靈動,擅長使用亮色與裝飾物。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特刊《紐約時報》評論家傑森·法拉格關於大都會博物館中的「克里斯托瓦爾·德比利亞爾潘多:墨西哥巴洛克畫家」 展的評論文。

通往雷曼收藏館的門廊一般是空的,現在卻擠滿了目瞪口呆的聖徒。他們裹著玫瑰色或百合色的綢衣,先知則蓄著長長的白鬍子,背後是耀眼的太陽。畫幅正中是一襲白衣、滿臉髭鬚的聖子,引導觀眾追隨——他的身體半是塵世的血肉,半是天國的榮光。

《摩西、銅蛇和耶穌顯聖容》,克里斯托瓦爾?德比利亞爾潘多,1683年

目前所見只是這幅28英尺高(約8米)的祭壇畫的上半部。作者是17世紀墨西哥最重要的畫家克里斯托瓦爾·德比利亞爾潘多(Cristóbal de Villalpando)。當時的墨西哥叫新西班牙總督轄區,版圖從中美洲一直延伸到如今的佛羅里達州及路易斯安那州。但這幅祭壇畫1683年完成後卻從來沒有離開故鄉(墨西哥普埃布拉的殖民時期大教堂)一步。

這幅祭壇畫代表了墨西哥巴洛克藝術。與歐洲巴洛克相比,它的風格更明快靈動,擅長使用亮色與裝飾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畫中聖徒與凡夫的碰撞可以在觀眾心中激起深深淺淺的敬畏。2001年,古根海姆美術館為了展示一幅巴西巴洛克風格的名作將內牆刷成黑色,在這一行為的帶動下,拉丁美洲如此規模的祭壇畫名作才開始登陸紐約。

「克里斯托瓦爾·德比利亞爾潘多:墨西哥巴洛克畫家」 展(Cristóbal de Villalpando: Mexican Painter of the Baroque)還包括10幅較小的畫作,在雷曼翼館樓上展出。但要想近距離完整觀看這幅大型祭壇畫,還需要再下一層。下半部分色調較暗,刻畫了《民數記》里的一段:以色列人由於懷疑聖言而遭到巨蟒襲擊。女人們或哭泣或驚恐地瞪視;一條巨蟒纏繞著地上一具男人的身體。然後,帶有角狀光環的摩西指引著以色列人看向中間一尊巨蟒銅像,盤在一個類似十字架的桿上,恰好位於耶穌正下方。上帝說,這尊銅像將會治癒以色列人。

《摩西、銅蛇和耶穌顯聖容》局部

剛開始,由於畫中人物的姿勢與衣飾都非常誇張,你大概要花些時間分辨出人物角色;而且,因為上下兩部分沒有嚴格的分界線,你還會思考上下兩部分究竟如何整合。摩西不僅出現在恐慌的以色列人中間,還在上半部的雲中,靠近光環圍繞的聖子。畫中的地形陡峭,上下一致,像一個戲劇舞台。猶太人流亡的荒原向上延伸至骷髏地(耶穌受難地),十字架隱入黑暗,飾以荊棘之冠、鞭、矛以及《受難曲》中的一些樂器。

那麼,這兩幅《聖經》中並無關聯的情景為何出現在同一幅畫里呢?答案就在一位臉色陰沉的天使手持的板上。上面用拉丁文寫著:「摩西在荒原上獻祭蟒,人類之子耶穌也必將被獻祭。」很明顯,獻祭銅蟒就是耶穌受難與世界得救的預示。

但摩西十誡的第二條明確規定「不可崇拜偽神」,這幅畫中上帝卻公開要求以色列人望向一件藝術品——銅蟒。它不是偶像,卻能救人性命。它代替了耶穌基督的使命,而且本身是一件藝術品,因此可以看出,這幅祭壇畫實際是比利亞爾潘多為自己繪畫的正名:既可引發人的敬畏之心,又能展示藝術的魅力。

《賢士來拜》,克里斯托瓦爾?德比利亞爾潘多,1683年

關於比利亞爾潘多的生平,我們知之甚少。他最重要的作品都在教堂,幾乎從不外借。可以知道的是他出生在墨西哥城,30歲出頭就完成了上面這幅著名的祭壇畫。他極有可能向墨西哥城老一代藝術家和魯本斯風格的弗萊芒版畫學習過巴洛克人物畫的基本技巧。畢竟,魯本斯與比利亞爾潘多大約都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臣民;墨西哥城成為殖民地後,大量與西班牙帝國相關的圖像與思想橫跨大西洋,湧入這片中美洲土地。

《園中痛禱》,克里斯托瓦爾?德比利亞爾潘多,約1670–79年

樓上十幅較小的繪畫進一步表明歐洲與墨西哥的文化交流對比利亞爾潘多藝術的影響。除了其中一幅,其他九幅均借自墨西哥,並且十幅畫的技法熟練程度也不同。早期義大利風格的《園中痛禱》(Agony in the Garden ,1670年代),在衣飾上的筆法尚有猶豫,比例也不甚合理;伊甸園中的亞當和夏娃這幅小畫與弗萊芒數以千計的畫工作品並無區別;但作於1695年前後的《聖母聖名》(The Holy Name of Mary),以一種不對稱的形式表示聖母沉思雲中出現的自己的名字,比利亞爾潘多卻巧妙地將歐洲巴洛克藝術的戲劇張力與新世界的萬丈光明結合在了一起。

《聖母領報》,克里斯托瓦爾?德比利亞爾潘多,1706年

拉丁美洲殖民時期的藝術在美國十分罕見,因此此次展覽的規模雖小也在情理之中。要想了解比利亞爾潘多的全部成就,你還應該親自去墨西哥城。不過就這幅祭壇畫來說,稱它為今夏的朝聖地也不為過。在祭壇畫的右下角,一道金光刺破黑暗,藝術家落款:「創造者比利亞爾潘多」。這個自信的名號他是當之無愧的,因為他再也不是歐洲藝術的追隨者,而是具有自我創造力的、眼界拓展至天堂的偉大藝術家。

(本文作者為《紐約時報》評論家傑森·法拉格;「克里斯托瓦爾·德比利亞爾潘多:墨西哥巴洛克畫家」 展將持續至10月15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韓國效仿中國全面禁止ICO,並將嚴密監控虛擬貨幣交易
從「性本丘山」說開去,當下山水畫寫生的途徑與方法
在華建立示範區一年後,雷諾公布了略顯激進的自動駕駛時間表
中科大專家稱遭某董事長威脅「錘殺子女」,副董被拘否認涉事
人群圍在「《蒙娜麗莎》」面前,恍若是盧浮宮情景再現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