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長三角新動能:尋找數據背後的「新引擎」
新華社杭州9月29日電 題:解讀長三角新動能:尋找數據背後的「新引擎」
新華社記者李亞彪、何欣榮、陳剛、屈凌燕
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上海同比增長6.9%,增速較去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江蘇同比增長7.2%,高於一季度與全國;浙江同比增長8%,比近五年平均增長7.9%高出0.1個百分點……
面對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時期,在數據背後,既有增量的崛起,也有存量的變革。近日,記者走訪長三角兩省一市,從一座座城市、一家家企業中,去努力尋找支撐這個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區域的「新引擎」。
新舊動能轉換正在加快
直接在電子屏幕上像做B超那樣檢查地下管網;採集車輛數據,確保行車安全;沒有手機信號也可以使用的地圖APP……這些過去不可思議的場景,在距離杭州北邊僅一個小時車程的浙江省德清縣,正逐一成為現實。
國際上,地理信息產業作為新興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被美國等發達國家稱作21世紀最重要的新興發展領域之一。而德清地理信息產業園,成為聚集著上百家企業的地理信息產業「夢工廠」,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
地理信息產業只是縮影。上半年,浙江省規模以上信息經濟核心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增長13.6%和8.9%,增速快於規上工業。「浙江經濟增長質量高,新舊動能轉換正在加快。」浙江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徐劍鋒說。
在上海,先進位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成為工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統計顯示,上半年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8.2%,實現2012年以來同期最高增速,其中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精品鋼材均實現不同程度增長。
新興產業為「上海製造」帶來一批新名片: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最大的城市、全國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研發和製造基地、全國最大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
「江蘇新動能不斷培育,為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注入新力量。」江蘇省統計局副局長劉興遠說。上半年,江蘇省智能製造、新型材料、新型交通運輸設備、高端電子信息產業的新產品產量實現較快增長,其中,伺服器、3D列印設備、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均超過80%。
傳統產業得到改造提升
上海松江區洞涇鎮莘磚公路北側一塊300畝的土地上,一座座塔吊揮舞著長臂加緊作業,科大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要在這裡投資建造一個集智能製造中心、機器人研發中心、人工智慧研究院等為一體的大型基地。
科大智能總裁助理楊浩說,公司正在打造新的產業基地,但想要在上海找到一塊300畝的工業用地是非常難的。此時,松江區拋出橄欖枝,提供了區內原本可轉化為房地產開發用地的328畝城市發展備用地。
上海郊區,正成為製造業主戰場。上半年,松江區簽約及開工的先進位造業項目投資總額超過600億元,全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高達284%,且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國際上一些特大型城市沒有郊區,一旦金融、貿易等發展起來,空間受限,其他產業只有退出;但上海的郊區,至少在未來20年可以支撐高新技術和先進位造業發展。」上海市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戰說。
礦業曾經是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的支柱產業,歷史上礦山最多時達到600多家,經過關停整治,這些礦山有的成為投資200億元的大型旅遊度假區,有的成為市民休閑的植物園,有的成為青年科技創業園。
「過去包括石礦開採業在內的建材和紡織,是湖州市支柱產業,曾占整個工業產值比重60%。」湖州市經信委副主任周勇回憶說,「現在,我們的工業產業結構,除新興的信息經濟、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外,金屬新材、綠色傢具、現代紡織等傳統產業也得到改造提升,騰籠換鳥效果顯現。」
政策資源保障打系列組合拳
「近年來,我們先後推出『人才貸』『固廢貸』等多個產品,通過知識產權質押、納稅證明等方式發放貸款,逐漸擺脫對傳統抵質押物的依賴。」江蘇銀行行長季明說。今年6月末和年初相比,該行戰略新興產業貸款餘額增幅高於全行貸款平均增幅約20個百分點。
江蘇,在銀監局引導下,到6月末,全省銀行業對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表內外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12.46%。
上海,近期公布的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中提到,新增住宅建築面積約920萬平方米,其中890萬平方米用於租賃住宅,滿足科創人才的需求。
江南自古紡織聞名,談起紡織、服裝,可追溯到人類文明的起源。現今,這兩大產業作為浙江省重點改造提升的傳統製造業,在政府引導下,定義已不僅僅是「生產用於蔽體的東西的工序」,而被賦予了文化、時尚。
紡織、服裝,均進入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行動計劃中的十大重點產業之列。圍繞這十大產業,浙江提出要打好政府引導搭台、企業主體運作、全球精準合作、內外併購重組、推進股改上市、政策資源保障等系列組合拳。各地企業摩拳擦掌,一場欲與「自身」試比高的比賽,正開鑼鳴哨……
責任編輯:姜貞宇


※中國成功發射「一箭三星」 正調查「長五」故障原因
※三一「樹根互聯」亮相「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美航稱願持續深化與中國南航合作
※美與最鐵盟友展開飛機大戰 英首相提及貿易戰爭
※2017華語電影杭州盛典成功舉辦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