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江蘇一個地級市,曾經是全國最有錢的城市,差點成為一個新省省會

江蘇一個地級市,曾經是全國最有錢的城市,差點成為一個新省省會

如果從全國各省份的經濟發展質量而言,如果說江蘇省是最高的,我想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江蘇長期以來位列全國各省經濟發展的第一梯隊,而且區域發展的差異並不大,即便是很多人都說發展比較慢的蘇北各市,拿到其他省份,都算很不錯的地方。

在江蘇省中北部,江淮平原的東部有一個叫淮安的地級市,在歷史上曾經非常重要,掌控天下財賦中樞。淮安的歷史要追溯到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那位沉迷於西施美色的吳王夫差開鑿了一條叫邗溝的小運河,溝通了長江和淮河,由此產生了淮安這座城市。淮安跨徐州、揚州之境,居南北之沖,近長江而瀕黃海,古淮水、泗水在此交匯,境內水網密布、河湖交錯,被譽為「漂浮在水面上的土地」,其似乎天生就是為運河而生。

江蘇一個地級市,曾經是全國最有錢的城市,差點成為一個新省省會

夫差

秦帝國一統天下之後,曾經的今日淮安一帶設置過淮陰、盱眙、東陽等縣。從秦漢至於南北朝,淮安地區的行政區劃變化不是太大,但運河交通樞紐地位如故。隋唐以後,由於國家的統一、國家政治中心東漸北移和經濟中心南移的變化,使得開通的大運河一躍成為連接南北交通的幹線,漕運量開始猛增。淮安的主要城市功能亦由此開始慢慢轉變為漕運要津。

何謂漕運呢?《史記·平準書第八》中有唐司馬貞之「索隱」作以解釋:水運曰漕也。人們很早就重視水運,因為它經濟而且省力。後來,一般說來的「漕運」,是指利用水運手段運輸公糧。中國古代的主要河流都是東西走向,人們為了打破這種自然局限而匯通南北,所以又開鑿了南北走向的人工河——運河。伴隨著中國古代政治中心的東漸北移和經濟中心的逐步南移,貫通南北的運河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至後來儼然成為古代中國的「生命線」,運河的暢通亦由此催生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繁華,淮安就是受益者之一。

據杜佑《通典·州郡典·河南府》記載:「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煬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因淮安是運河幹線上的重要一環,為了搞好淮安的轉運銜接工作,隋朝就在淮安地區專門設立了漕運專署。

江蘇一個地級市,曾經是全國最有錢的城市,差點成為一個新省省會

隋朝大運河

唐代的水運,西起長安,由漕渠華陰入渭水,由渭水而入黃河,至河陰(河南滎陽)入汴水即通濟渠,經汴州(開封)入淮河;最後由淮陰經山陽瀆至揚州入長江口。唐初,京師所需,主要仰給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安史之亂後,黃河中下游為藩鎮割據,唐朝中央政府把漕運轉向東南,順著山陽瀆、汴河源源西進,這條運道成了晚唐的命脈,所謂「三江五湖,陳陳紅粒,雪帆桂楫,輸納帝鄉,可以震耀夷夏」。唐朝末期,因「江淮轉運路絕」,帝國政權也隨之滅亡。

北宋因定都於汴州(開封),更使得漕運為國家經濟部門之首。北宋中期宣徽北院使張方平在其《論汴河疏》所言:今之京師,乃「天下四衛八達之地者也······大體利漕運而瞻師旅,依重師而為國也,則是今日之勢。國依兵而立,兵依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根本」。

北宋時期,汴河為漕運骨幹之首,而淮南運河又為汴河之首。太宗雍熙年間,「開河自楚州至淮陰,凡六十里,舟行便之」,楚州就是今天的淮安。太宗至道年間,「江南、淮南、兩浙、荊湖路租糶,在真州(儀征)、揚州、楚州(淮安)、泗州置倉受納,分調舟船泝流入汴,以達京師」。

江蘇一個地級市,曾經是全國最有錢的城市,差點成為一個新省省會

《清明上河圖》所見之汴河水運

宋室南渡後,依《紹興和議》,南宋與金以淮水中流為界,淮陰、楚州間的運河成為金宋雙方進攻退守的中間地帶,運河漕運中心亦隨之轉移。紹熙五年(1194),南宋政府依然修築了自揚州江都縣至楚州淮陰縣三百六十里的堤堰。

元朝重新實現大一統之後,對大運河進行了重大改道:一是將隋朝大運河「北京一洛陽一杭州」的走向取直,把舊運河的中段東移至山東境內;二是修通京、津河道。這樣就使得前代多支型分布的運河轉變為單線型,從而南北之間得以更直接地相連,由此奠定了今日京杭運河的基本走向和規模。但終元一朝,對於漕運,其實行的是以海運為主、大運河為輔的南北運輸線路。

雖然並不十分依賴河運,元朝對於運河的管理卻是日益完善。至元十九年(1282),政府設京畿、江淮兩處都漕運司,後來又增設了淮安分司、濟州分司和利津分司,實行長短途兩種綱運。這對淮安具有著重要意義:一是運河的取直,淮安因此成為大運河的南北適中之地;二是政府的漕運管理機構開始進駐淮安。這為淮安在明清時期成為運河之都奠定了基礎。

江蘇一個地級市,曾經是全國最有錢的城市,差點成為一個新省省會

元朝大運河

明朝的南糧北運,開始是以海運為主;永樂初年改以海、河兼運;以後則以河運為主。河運由此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期。明永樂年間為保證漕運暢通和漕糧運輸的安全,始設漕運總兵官掌漕運河道之事,正二品銜,河道由漕運總兵兼任,首任總兵為平江伯陳瑄。

景泰二年(1451),朝廷始設固定的專職漕運的官員,稱漕運總督,與運糧總兵官等同時入京。首任漕運總督為副都御史王紘,併兼巡撫淮、揚、廬、鳳四府及徐、和、滁三州,駐淮安,與漕運總兵官、參將共同處理漕運事務。此後,又屢經變化,到萬曆七年(1579),管理漕運的最高長官正式定名為「總督漕運都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的職銜。

清朝之後,漕運機構的設置和官職的委派基本沿襲了明朝的舊制度。中央專設統掌全國漕運的最高機構,最高長官稱漕運總督(從一品),不駐京師,而駐淮安。此為中央派出的機構(亦為中央權力的外放),其親臨漕運線上,以便更有效地進行漕運管理。漕運總督與地方總督級別對等,而且執掌一支數千人的「護漕」部隊。

江蘇一個地級市,曾經是全國最有錢的城市,差點成為一個新省省會

漕運總督衙門

漕運在有清一代發展到了頂峰,其組織與管理制度之完備,法令之嚴整,皆是此前歷代所不及,淮安也最終確立了其運河之都的地位。

明清兩朝,淮安除了是漕運之都,也是鹽務重地。實際上,鹽運也是漕運的一部分,也是促使淮安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之一。明清兩代,淮安是全國鹽業中心之一。當時,淮安府境內有10多處鹽場,淮城北郊淮河之濱為淮北綱鹽的囤聚之所。淮鹽質量最好,產量亦居全國之首,有「天下鹽利淮為上」之說。鹽務的興盛也帶來了淮安的繁榮,緊挨淮安城西北的河下鎮因此拔地而起,並以驚人的速度一躍而成為天下名鎮。

江蘇一個地級市,曾經是全國最有錢的城市,差點成為一個新省省會

淮安府衙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明清兩朝的淮安是天下財富中樞,是全國最有錢的城市,淮安鹽商成為有錢人的代名詞。但是,自清後期開始,因為洪澇災害、河道癱瘓,海運崛起、漕運改道,鹽政改制、鹽運另途,鐵路興起、貨物分流以及戰亂頻仍等原因,淮安走向了衰落。光緒三十一年(1905),淮安漕運總督因無漕糧可運而撤銷,標誌著淮安不再具有南北漕運的樞紐作用。

在裁撤漕運總督同時,清廷原計劃設立一個江淮省,以淮安為省會,原任漕運總督就地轉任為江淮總督。但是,這樣就將江蘇省拆分了,遭致眾多江蘇籍官員的反對,最後作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朱言論史 的精彩文章:

部長級高官投靠大太監當上了宰相,後來失寵,反而因禍得福
狀元郎為救同僚,不惜與大太監交朋友,太監倒台後,同僚落井下石
一軍官從老虎口中救了皇帝,傳聞與皇帝有斷袖之情,最後死得很慘
這個北方普通小城,曾經代行過首都職能,現在趕上發展良機
歷史上最有性格的皇帝,史書上的昏君,其實是個很有作為的人

TAG:朱言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