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包漿」,敗也「包漿」!
收藏鑒賞類書籍,幾乎都提到「包漿」這個名稱,肯定它在鑒別古玩文物真膺時,常常會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因此,喜歡收藏古玩文物的人,也幾乎無人不知「包漿」這個名稱。
他們品評面前的老舊物件是真是假時,「包漿」就是口頭禪。「包漿」是古玩界收藏鑒賞中的專業性術語,外行對它既稀奇又陌生,常常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可千萬別小瞧了這個「包漿」,千千萬萬收藏愛好者收藏的失敗,絕大部分正是不識「包漿」為何物者。以是否識得包漿論收藏事業的成敗,一點都不過份。
許多收藏者認為「包漿」只存在於陶瓷上,其實不然。
橄欖核雕上的褐紅、竹木傢具上的棕褐紅、高古玉器上的熟滑狀脂潤、古銀器上的黑漆古、古錫器上的鯰魚斑、古銅器上的氧化銅、竹雕筆筒上的琥珀紅、古董閑章上的變色層等等,都是最典型的「包漿」。
橄欖核雕上的褐紅
古錫器上的鯰魚斑
古籍版本上出現的灰黃色,烏金拓上的亮麗感,古舊書畫上出現的灰黑色,甚至流浪漢經年不洗的破衣爛衫上,那層滑亮滑亮的油膩,都在「包漿」的範疇。
古老陶瓷上的「包漿」,是所有「包漿」中最難把握的一種。它會因為釉層的厚薄、色澤以及紋飾用色的是否豐富多彩而出現差異。一般而言,單色釉上的「包漿」比彩瓷上的「包漿」更顯著。
那麼,包漿是如何產生的呢?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明白一個常識,那便是,「包漿」是通過氧化發生化學反應,使附著在器物上的微觀物質漿膜化形成的。「包漿」是物質,呈納米量級厚度的膜狀物質,並非虛無縹緲的說詞。既然真正意義上的「包漿」是物質,那麼,這種物質形成過程如何?
歸納起來有這麼個過程。
一、微塵附著
自古至今,即使是再現代化的生活,油煙和氣味,飛粉和微塵,都是空氣中少不了的成份,它們會日復一日地附著在古玩文物上面。倘然不去作清潔擦拭,便會積塵成垢。
二、擦拭揩抹
根據我的記憶,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老外祖母十天半月就要清潔一次家中瓶瓶罐罐。她的一個女婿是國民黨將軍,一個女婿是我的外公,國民黨省民政廳官員。老外祖母因為雙眼失明,擦拭用的抹布由我幫著去搓洗。她的那個貯藏室呀,裡面的木架上至少擺著一二十個罐子,分別裝著炒花生、炒黃豆、炒米糕、片糖、腌黃瓜、曬茄皮等籌零食。她清清清楚楚記得,第幾號罐裝的是什麼,常常摸著分給曾孫輩們吃。那時日也不知道什麼青花呀粉彩呀,就記得花花綠綠很漂亮。據北京的表妹講,老外祖母去世不久,瓶瓶罐罐太多,無人打理,竟不知所蹤了。
擦拭一般用的都是濕抹布,沾附在瓶罐上的油煙氣味、飛粉微塵,濕巾一抹混和了,擦去了一部分,殘留了一部分。也就是說,擦拭可以清除這種附著物的絕大部分,但含有附著物的水漬,卻仍然會一次又一次地積聚。
三、手把汗漬
古玩文物除過於笨重的瓶瓶罐罐等瓷器,其他門類的小件古玩文物,捧在手上摩挲把玩時日居多(圖四),手汗、手污經年累月的滲和附著,會形成汗漬,出現污斑。年復一年,汗漬、污斑會加速微觀物質漿膜化的進程。
四、氧化成膜
我們知道,空氣的成份是78%的氮氣,21%氧氣,還有許多稀有氣體和雜質組成的混合物。它可以使得許多物質發生氧化反應,這種反應事實上對古玩上沾附的油煙氣味、飛粉微塵、手汗手污積聚形成的納米量級的漿膜,起到了熨平加固的作用,使它與古玩文物渾然一體。
五、紫外線催化
紫外線對「包漿」形成起到催化作用。我們已經知道,古玩文物體表包覆的漿膜,無疑是一種物質。室內室外無處不在的紫外線,可以造成許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並且導至這些物質產生螢光。漿膜由許多種微量物質組成,這就是越是年代久遠的漿膜,越是溫潤瑩亮(顯現酥光)的根本原因。
這種溫潤瑩亮顯現酥光的納米量級厚度的漿膜,便是古玩行業所謂的「包漿」。有的鑒定專家說「包漿」就是光,顯然是不對的。漿膜是本質,光僅僅只是表象。
懂得「包漿」的成因和發生,需要的是知識,而識別「包漿」,卻需要收藏者的感悟和領悟能力。許多收藏愛好者,不少人談起「包漿」來,要不便是諱莫如深,說的神秘莫測;要不就是輕描淡寫,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他們中有人在古玩收藏行摸爬滾打許多年,買回來一大堆假古董,關鍵原因之一,便是不能正確地識別「包漿」。
那麼,「包漿」等於光嗎?
有的鑒定專家將「包漿」說成光,這是片面的認識,一定意義上來說,可以誤導收藏者。
從北宋開始,無光釉就出現了,無光釉的特點就是沒有剌眼奪目的「賊光」。今日的景德鎮近千家仿古作坊,有許多能夠調製無光釉,施這種釉的瓷器,呈現的便是亞光狀態,極容易迷惑收藏者。
在仿古器物上製造「包漿」,如今已成為仿古造膺者的一門手藝。但這種強力人為的「包漿」具有生硬、淺薄、單一(指色澤純凈)的特點,有經驗的收藏者不難識別。真正的酥光(或稱亞光),是古玩文物上納米量級厚度漿膜的折射光。
因此,分辨光的同時,更要去感悟產生光的物體,是否融洽有「溫潤瑩亮顯現酥光的納米量級厚度的漿膜」。有,則有「包漿」;無,則無「包漿」。無光釉即使無光(指賊光),沒有「溫潤瑩亮顯現酥光的納米量級厚度的漿膜」,自然是不能稱其為「包漿」的。
「包漿」也可以解釋為「老氣」。「老氣」的開始顯露,至少需要30年左右。書畫家日日揮毫潑墨,他的那支筆的筆桿,一定潤澤而紅亮。家裡的紅木靠背椅,天天坐,天天摩挲,也會潤亮可人。老農長期使用的鋤頭,鋤頭把一定溫潤而瑩亮。這些都可以稱為「老氣」,使用的年歲越長,「老氣」越沉著,也就是「包漿」越瑩潤。各種外部條件,如光線,如空氣,如環境,如水土等,都可能對「包漿」的好壞和厚薄產生影響。
那些一眼便能從雜亂的器物中認準哪件有「包漿」而「老氣」很好,哪件無「包漿」而不顯「老氣」的人,就是人們常說的悟性好的人,一定是收藏圏子中的成功者。
悟性是一種功力,實際上是自然知識、學識素養、聰慧敏捷等綜合素質的具體表現。這種功力,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悟性再好,也得三五年「修鍊」,方有可能得道成仙!聽一堂課,讀幾本書,記幾段筆記,便自以為成竹在胸了,便覺得可以無往而不勝,老子天下第一了,必然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幫您懂鑒定
玩收藏
微博收索「羲之文化」關注官方微博
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羲之文化」官方微信公眾號


TAG:YU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