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陰山故事(四):劉邦被圍白登山,為何能夠全身而退?

陰山故事(四):劉邦被圍白登山,為何能夠全身而退?

陰山山北草原上的火山遺迹

幾乎與冒頓單于建立草原帝國同時,劉邦在中原完成統一,建立了漢朝。

草原帝國與中原王朝同時完成統一,並非漢朝獨有的現象。幾個世紀之後,當漢朝滅亡,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混亂之後,中原再度被唐朝統一起來,北方草原上也同步地出現了另一個強大的草原帝國——突厥。值得注意的是,漢唐之間中原失序的時候,草原上也是一片混亂。

秩序與混亂幾乎同步,這表明,至少在某段時間內,中原王朝和游牧帝國之間存在一種令人深思的關係。這種關係非常複雜,不能簡單地以好和壞來判定,而且,短時期內,這種關係也很難看出。

對於初登帝位的漢高祖劉邦來說,漢朝與匈奴之間的關係卻一點都不複雜,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匈奴是中原的最大威脅之一,

漢高祖劉邦像

隨時都有可能舉兵南侵。

劉邦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此時匈奴的勢力已經越出河南地,中原曾經用以防禦匈奴的最重要的屏障——陰山長城,全部握在匈奴手中,再加上漢朝初立,內部尚不穩定,若匈奴大舉南下,必定為害至巨。

儘管劉邦對匈奴深懷憂慮,但他顯然不希望在此時與匈奴發生戰爭。他一手創立的漢朝是從血腥中掙扎出來的,多年戰爭致使中原凋敝,休養生息是眼前第一要務。只是形勢的發展不受劉邦掌握,一次突發事件使得漢朝與匈奴的戰爭提前爆發。

公元前201年,冒頓單于向代郡邊城馬邑(在今山西省朔州市)發動進攻,駐守馬邑的韓王信投降。應該說,匈奴此次進攻馬邑,與此前多次南下並無不同,目的只在劫掠。然而韓王信投降之後,竟然引領匈奴大舉南犯,兵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城下。

內蒙古博物院藏匈奴金冠

晉陽的位置,已在司馬遷劃定的那條農牧分界線之南。

漢高祖劉邦不能坐視匈奴繼續深入,更無法容忍邊將的叛變。第二年,劉邦親率大軍出征,在晉陽擊敗了韓王信和匈奴的聯軍,而後乘勝北上追擊。時值隆冬,天降大雪,盛寒的天氣令漢軍舉步維艱,有些士兵的手指都被凍掉了。劉邦一意孤行,繼續追擊,而探子帶回的情報也令他信心倍增——沿途只見一些老弱殘兵和羸瘦的牲口,簡直不堪一擊。大喜過望的劉邦率少量騎兵急行,抵達平城(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多數步兵則遠遠落在後面。

可以想像,此時劉邦已經認定,他將輕而易舉地把匈奴驅逐到陰山以北,使漢朝重新掌握北部邊疆的主動權。

然而,在平城東北的白登山,當劉邦被突然出現的無數匈奴騎兵團團圍困之時,他才意識到,此前探子帶回的情報都是匈奴故意造成的假象,冒頓單于早已布下一個巨大的包圍圈,等著劉邦和他的部隊鑽進來。當然,如此計謀,很可能出自韓王信。

白登山之圍,是劉邦一生中遭遇的最危險的時刻之一。天寒地凍,糧草不足,他與後續部隊的聯繫也被匈奴切斷。整整七天七夜之後,漢軍糧盡,劉邦陷入徹底的絕境。

陰山秋色,中段

隨後的歷史出人意料,冒頓單于沒有將劉邦活活困死,他下令大軍在包圍圈上打開一個缺口,放劉邦脫逃而去。當劉邦突出重圍與後續部隊會合之後,匈奴也隨即撤軍。

此間情節,疑問重重。匈奴本有極大希望要了漢朝開國皇帝的老命,為何在最後關頭網開一面?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給出的解釋如下——瀕臨絕境的劉邦派人突圍,找到冒頓單于的夫人閼氏,贈以厚禮重金,請其在冒頓單于面前為劉邦說好話;閼氏得了好處,進言單于:兩主不相困,何況你就算得了漢朝的土地,也不能久居,漢王有上天佑護,你還是再考慮一下吧。恰在此時,與冒頓單于約定馳援白登山的韓王信之部將王黃、趙利,沒有如期抵達,冒頓以為他們與漢軍有謀,將對匈奴不利,所以採納閼氏建議,放劉邦逃生。

司馬遷的解釋令人難以置信,因為冒頓單于並非猶疑不決之人,一個女人的一句話,很難讓他放棄既定的策略。當年東胡王向冒頓索要愛妾,冒頓尚且不愛惜,如今為何對此閼氏如此看重?因此,劉邦能夠生還必定另有緣由,最大的可能,就是他與冒頓單于簽訂了屈辱的城下之盟,而這份盟約的核心內容,即是和親,至於每年向匈奴饋贈絲緞、穀物、酒之類,更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雕塑,單于與昭君

和親是一種外交手段,它意味著劉邦在表面上承認了冒頓單于與自己平起平坐,地位相當,而饋贈則是實際的利益,匈奴不知疲倦地劫掠中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獲取那些草原上無法出產的東西,而不是佔據中原的土地。對匈奴而言,絲緞、穀物和酒,是權勢和財富的象徵,單于把它們分發給自己的臣屬,藉以籠絡人心,鞏固自己的地位;土地則是一種羈絆,游牧民族一旦定居下來,原本的機動性就會喪失,生活方式和權力結構也將隨之巨變,並進而引起內部的混亂。

匈奴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中原王朝,以便從那裡獲得源源不斷的饋贈,而這些東西在經濟凋敝、人民離亂的戰爭時期,是無從獲取的。這就是前面所說的,游牧帝國和中原王朝之間存在著的那種微妙關係。這種關係是單向度的,因為中原王朝不必依賴草原上的任何物產,它只需防範、抵禦游牧帝國三五不時的劫掠即可,而游牧帝國卻必須持續不斷地獲取那些產自中原的易耗品,這也是它們不斷劫掠中原的原因。

劉邦與匈奴和親之後,匈奴騎兵依然不時南下。

陝西咸陽,漢文帝霸陵

事實上,在西漢前期的數十年間,從漢高祖、惠帝、文帝直至景帝,漢朝與匈奴始終不曾斷絕和親之策,匈奴也始終沒有放棄劫掠中原的策略。通過持續不斷的劫掠、敲詐,匈奴從漢朝獲取了無數利益,而漢朝一直未能擺脫諸侯割據的內部危機,只能忍氣吞聲,僅有的幾次反擊也頗為不利。

這種屈辱的狀況,終於在漢武帝劉徹的時代有了根本改觀。

(待續。文圖俱為原創,盜用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陰山故事(四):匈奴失陰山,對衛青恨之入骨
關於漢朝的十條冷知識,還真不知道!
這個最神奇的朝代,都要亡國了,對外還是戰無不勝。
歷史|日本古事記—第3卷 女王的神秘國度
身為漢武帝使節,蘇武在敵國放羊19年,真相竟讓人流淚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