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太極拳直接練套路為什麼很難出功夫?

太極拳直接練套路為什麼很難出功夫?

10月21日

太極養生堂公眾平台將在10月21日繼續邀請太極拳友相聚武當「祈福太和,問道武當第二期太極拳研修班,結緣武當,祡宵同修,大道同行!

報名方式: 請添加白老師微信諮詢

當今練拳者多如牛毛,真正習有所成者稀如麟角。這是一個誰也不能否定的現象。問題出在哪裡?就是練拳的程序上出問題了。我們從學習太極拳的入手階段會發現大家都在共同的重複著一件事:一上來就直接學拳架子。所以,大家的結果也就基本沒有什麼大的不同了。

如果說拳架子的高屋建瓴相當於高中、大學的水平。那麼每一位學習者在初學的時候無疑就是小學生。以小學生的智商、情商、體質直接就學高中、大學內容,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現在很多初學者練習太極拳這疼那壞的根本原由就是這個。因此,一上來就直接學拳架子是錯的。

松,是太極拳的一個冗長的話題,同時也是讓好多愛好者們感覺到很不容易做到的難題。對於這個難題我們大家是怎麼處理的呢?整天在拳架子里找啊找啊,可那麼多人,那麼多年找到了到底什麼是松?怎麼去松嗎?為什麼對此毫無所感?我說,就是一開始直接練習拳架子使然。

那麼,是拳架子不好嗎?絕對不是。恰恰相反,是拳架子太好了,我們反而無法一下子做好。這就像楊麗萍的孔雀舞真的很好,但是學習者得把孔雀舞需要的條件開發出來才有可能達到展現她的美的要求。一上來就想通過學孔雀實現什麼,絕不可能。太極拳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過去的古法當中,師父教徒弟不像現在這樣直接學拳架子。而是把拳架子當中需要的諸多條件通過具體的對應功法進行開發。這就好似先生產汽車需要的各個零件,然後再進行組裝一樣。我們現代人總說太極拳要科學,要科學。這種學與練的合理性就是太極拳符合科學的一面。

例如太極拳當中重要的那個松。我們在動態的練拳當中很難感知和掌握。為什麼?你想一想啊,我們靜態當中如果都感知和掌握不好,那在動態下當然就更做不好了。這就好比人站著不動都做不到穩,走就更不會穩的道理一樣。所以,松必須要先從靜態的樁功當中來練才行。

提到樁功,我們好多練習太極拳的人也進入了誤區。一個是不清楚太極拳的樁功練習的目的和內容到底與其它的樁功有何不同,一個是站樁的順序和方法也不對。真正的太極拳在古譜當中通篇都沒有筋骨方面鍛煉的闡述和要求,這是它與其它拳術在樁功練習方面一個很重要的不同。古譜中有「筋骨無折曲之苦,皮膚鮮磋磨之痛」這句話,一針見血。

太極拳是一門以練內在氣血和氣息,以及精神方面為主的大學問。我常說,道不以力求。這就像人心是不可能以武力,兇狠真正降服,只能以德服人的道理一樣。為什麼練太極拳要和道聯繫上。第一,是這項運動真的非常符合道的原理、本質;第二,練習只有與道的原理、本質相合才意味你能真正受益。反之不能。就是這麼簡單。

可我們很多太極拳愛好者卻背道而馳,學習其它門派的樁功練法,如撐拔、擰裹、對爭等等。我不是說別的門派的樁功不好,而是太極拳有太極拳自己的玩意兒。這就好似什麼語言都好,都是有用的。但是你漢英法德的往裡穿插就不對。不是那個玩意兒!我們練松還都練不好,你再那麼去按照別的法子讓自己緊,這樣一輩子你也感受不到什麼是真正的太極拳。松,是太極拳的一寶。

只有靜態的樁功才能實現對松的體驗與掌握。如果靜態的都做不到松,人運動起來就更做不到了。這就猶如坐穩了如果都寫不好字,動起來你就更寫不好字的道理一樣。所以,真正的練習要從樁功開始。而這個樁功還必須是無極樁。

現在很多愛好者站的都是兩個胳膊體前一抱的混元樁。這不僅和太極拳的松沒有半點關係,而且還會破壞我們對於松的實現。因為,你兩個手不用力是拿不起來的。用力就容易緊。另外,手的變化對於人體重心的影響也很明顯。它會將人體重心往上帶。這樣就破壞了腳下生根,其根在腳,松到腳下的要求和效果。就練不出這那落地生根的功夫,就無法實現勁起於腳這個第一動的奧妙。所以,太極拳的樁要從無極樁開始,而不能一上來就練混元樁(古法管這個叫做抱樁)。

只有在無極樁當中才能生出太極勁。有了太極勁才能在動靜開合、陰陽虛實當中不感覺空洞,拿捏的恰到好處。故王宗岳在其《太極拳論》中開篇即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這實際說的是真正的練法、功法。人誰沒有陰陽?拳里也都是陰陽。有陰陽的人練陰陽的拳的前提是必須要有太極勁。《太極拳論》句句珠璣,沒有一處是陪襯。

這種無極樁在古傳太極十三勢當中屬於「定」字的練習切要。它和別的無極樁外形上沒有什麼不同,但心法卻是迥異。心在體內,心主神明,君主之官。所以,心法指的就是內里的方法,精神意識的作用。這是練太極內功必須要有的。

無極樁通過它特有的心法去練松功。整個過程就是放下,而且要充分的放下,放到腳下。這麼去練屬於後天返先天。也叫做歸根復命,返本還元。太極拳是減法,指的就是減掉、弱化原有的那些身體習慣、狀態。然後在先天這個平台上再重新往上一點點的長功,從而形成新的用力習慣,進而將這種技能變成本能。要怎麼說太極拳練的是先天拳呢!

只有能夠做到松到腳下,然後才能真正的做到感知並藉助大地的反作用力做為推動力來推動人體的拳勢動作,這樣才能盡量少用本體力,就能做到「用意不用力」。其實不是不用力,而是少用本體力也就減免了笨力、拙力對松這個狀態維繫的干擾。在靜態的無極樁達到效果要求後,丹田這裡也會逐漸產生變化。

這種變化隨後會在動態的進、退、顧、盼的練法當中得到強化。這四個字其實是對丹田、腰胯、腰腿的分別練習。在內功範疇內是專門對丹田的上下、前後、左右滾動的開發。丹田內轉不是人為的作用,也不需要有多麼大的動靜。按照古傳之法在不破壞松的基礎上,丹田這裡始終都是若有若無的隨著動作翻轉滾動,這都是獨有的心法使然的效果。我將李(瑞東)式太極拳這套十三勢披露出來,這是極為不易的。遇著要用心,要珍惜啊!十三勢是功法,不是招式。它是對現代重招式的套路的補充。

通過五步能把勁起於腳,發之於腿,主宰於腰這個勁路練出來。進而的形之於手指則是八門練法的內容。這種從下到上的層層推進和人長個很像。我們很多人練習太極拳從套路開始練了很多年,可我說的這些大家又能感受到多少?什麼原因?就是因為學習的東西有欠缺。而做為初學者,你如果仍然像他們一樣的學習模式和內容,你又會有什麼不同呢?

太極拳在過去有著完整的習練體系,絕對不是一上來就練拳架子的。八門五步十三勢在古拳譜當中有近半的篇幅都有它的影子記載。在過去標識拳架子的目錄既不是太極拳三個字,也不是多少式多少式,而是很清晰的寫著十三勢或者八門五步等等。因為我們很多人對於古譜不了解,所以在這個上面是很茫然的。而這也是練拳久無功效的一個原因所在。

太極拳六個不丟!

第一:習練太極中不丟。

太極拳是非常注重守中,用中的。在太極拳的練拳要領當中對此有中定和中正的具體說法。雖然已經具體了,但是讓人感覺還是不夠清楚。其實很簡單,中定說的是練拳要練出腳下生根,這樣就能生根定住了。而且還要把根和腰腹這個部分聯繫起來。腰腹處於人體上下前後左右的正中間。二者合到一起就是中定。「定在有隙,中在得橫」說的就是這個。

而太極拳是動態當中練功夫,所以,在運動當中為了保持中定的狀態,就得要做到中正。很多人認為中正就是身體和地面要垂直,這是死板的。真正的中正是在保證百會和會陰一條線的前提下,結合身形步法在不同式子當中呈現千姿百態而仍然恪守陰陽不偏不倚的原則。這就好似水在各種容器當中都可以「捨己從人」的發生變化而不失其柔性當中具有張力的效果一樣。任何一種死板而固執不變的所謂中正都是錯的。那就不是「捨己從人」。也做不到沒有任何防備下的隨時的「捨己從人」了。「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已經說的很明白。只要上下一條線即可。

變化當中仍然能保證整體陰陽的平衡性,這就是中正。在任何姿態下都能做到中正才可以不影響中定。這就是守中和用中的奧秘所在。

第二:內練太極意不丟

太極拳有太多的地方和其它運動不同了。其中這個意的重視程度就尤為顯著。很多人對於意這個東西感覺很神秘 ,也有很多人把意這個東西說的很神秘。其實,意就是我們的意識。但是這個意識前面還要加上精神二字。

拳譜說的好:「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精神怎麼提得起呢?就是專註於意識對身體的感知與支配。只有這樣才能漸漸把握好練拳之時的尺寸分毫。練拳的時候才能透發出那種別具一格的神韻。拳譜當中的「神如捕鼠之貓」說的就是這個——專註。精神專註下的意識和沒有精神下的意識所練出來的拳是絕對不一樣的。

而這種精神又絕對不是瞪大眼睛看外面的什麼。那樣練是耗費精神。要神孕於內,而自然的顯之於表。這種與形的不離,又不是一味的捂在體內而不即的纏纏綿綿才是正確的。這種不即不離仍然是遵守著無過不及的太極之中的本意的。

在這種精神的狀態下,意要做到「內要留意,外要用意」。留意就是「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凈氣騰然」。用意則是按照拳理去對動作進行意識支配。只有這樣的意不丟才能隨時隨地讓我們的「腰為主宰」,『』拿住丹田練內功」與我們的外部運動形成一個有機體。而不是意是意,形是形的無機運動。

第三: 習練太極中不丟。

太極拳講究外部運動以柔和勻稱為重要條件,內部則以氣化力為不二法門。這二者都要具備才能做到「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二者稍有一個不各司其職都會影響到對方的質量。那太極拳練的就不會有什麼效果。

我們任何剛開始學太極拳的人都是要從形體上學。只有形體符合它的運動要求了,我們人體的內部才會逐漸有相應的變化。這就是以外帶內。形體外部的要求在「練法十要」,「身法八要」等等論述中都有說明,在此不做贅述。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在動作熟練,姿勢正確之後,要做到柔和勻稱這四個字。否則,就是形體體操了。很多人練的沒有感覺和這個沒有意識到,也沒有去做到息息相關。

所以,外練太極的形不丟不僅僅是形體的要求事項不能丟,還有它的運動性質至關重要,也不能丟。

第四:沉肩墜肘圓不丟。

太極拳一動起來就要做到勁的源頭在腳下,路線傳導靠腰腿,最後才於手指的梢節上去體現。這樣就能漸漸解決一動就容易起肩架肘的弊病。但沉肩墜肘又不能因此而造成胸背的死板固定。沉肩墜肘要和含胸拔背緊密的結合起來。這樣就能在胸背這裡形成一個圓。這才能在運動的當中通過兩臂的沉肩墜肘而不用力的前提下,做到兩個手臂在不同式子的變轉中能夠有機的形成轉換。這在古譜當中稱之為「靈通於背」,也是鄭曼青先生說的「這個變轉的關鍵就在兩肩後背連線的中點夾脊」。

第五:松腰落胯坐不丟。

松腰才能落胯,落胯也有助於松腰。腰胯雖然是兩個,但是其關聯性又意味著它們不能分家。所以,二既是一,一也是二。為什麼說一體的又分做兩個呢?這並不是從形體的部位而言。而是從二者的功能性劃分來說的。

腰這個地方在太極拳里不是發力的,而是起到上下,前後,左右串聯的作用。這裡不松就無法做到隨時隨地的將人體的各種姿勢進行銜接轉換。我們腰扭的人對此的感覺是最為明顯的。腰松不下來,動作的變轉就受滯。所以,練拳的 時候要不能緊,要松。

胯這個地方起到的是將兩個腿的虛實變化進行傳導的作用的。正確的太極拳練法處處都是單輕單重。練的是一條腿的功夫。講究勁的第一發起源頭在腳下。可是兩個腳之間如果沒有一個樞紐建立聯繫,那麼就無法在下肢做到連綿不斷的銜接轉換。所以,要落胯而使得襠圓。

這和松沉墜肘圓不丟是一個道理的。如果說兩臂,兩腿都是陰陽的劃分。那麼陰陽只有在圓中才能轉換的最好。這就是太極圖在太極拳里的最好落實。所以,松腰落胯除了以上所說的意義,還有一個就是為了圓襠。能松腰落胯了則練拳就好像坐在椅子上一樣沉穩安定。坐在椅子上,我們的腹股溝就會掖的很明顯。所以,練習太極拳在落胯的時候還要有掖胯的這麼一下。否則就是展胯,而不會很好的將胯落到最佳的位置。

第六:含胸撥背勁不丟。

能含胸則能拔背。不能含胸則不能拔背。胸在前為陰,背在後為陽。陰主凹,陽主凸。所以,練太極拳不能凸胸夾背。那樣就違背了人體的陰陽原理。練久者而無含胸拔背之形,勿談什麼太極功夫。

陰主降,陽主升。含胸則能氣沉丹田,反之則不能。能氣沉丹田則氣不上浮。腰腿發放之力必不得已而升於脊背產生作用。這就叫做力由脊發。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說的都是這個。只有保持住含胸拔背才能做到蓄勁和發勁的不丟。過去有功夫高的人背如羅鍋說的都是這個。這種人是摸不得的!

加入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電子圖書,和我一起免費學習太極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楊氏太極拳方位順序解秘
太極拳:如何「階及神明」之功境?
力發於脊太極拳解密!某些發力,我要說比吃飯都容易,可能有人會說我吹牛了
初學太極拳者怎樣把身上原有的僵勁化掉?化得越盡,太極拳的彈性內勁就產生得越快!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