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起,上海可以註冊馬德里國際商標啦!
坐標上海的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上又迎來一大利好。今天上午,上海商標審查協作中心揭牌成立。新設的審查協作中心不僅解決了國內商標註冊的便利化問題,同時在馬德里國際商標註冊的便利化探索上也邁出了一大步。
一早,上海思嵐科技有限公司在滬遞交了首份「馬德里商標國際註冊申請書」。思嵐科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是一家註冊在自貿區的高科技企業,從事掃地機器人的研發,主要市場都在海外,此次註冊的是英文與圖形兩個國際商標,根據海外市場的發展情況一口氣註冊了英國、美國、韓國等10個國家的國際商標。
在上海直接對接馬德里國際商標,大大節省了企業的時間成本和空間成本。公司的代理方上海百一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合伙人甘章乖告訴記者,過去,上海的商標申請人辦理商標國際註冊有兩種方式,一是到北京的申請點,二是去瑞士日內瓦,提交資料不方便,若涉及商標更換、轉讓、續展等變更,則更加耗費精力。而現在,只需要在家門口就能提交材料,當場溝通更便捷,能幫助和鼓勵更多企業「走出去」。
「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走出去的企業特別多,中國企業和中國製造要走向世界,國際商標是一個基礎,這不僅對企業在世界舞台上的品牌推廣十分重要,而且對企業利用國際商標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上海市工商局商標處處長林海涵認為,馬德里國際商標註冊的受理能落地上海,對於上海是重大的利好,上海的企業可以「足不出滬」註冊國際商標,有利於上海及華東地區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更好參與國際競爭,也為上海打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提供了重要支持。
根據市工商局的數據統計,目前上海企業已申請馬德里國際商標註冊1204件,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振華港機、上海家化等有出口產品的企業。隨著上海經濟發展的轉型,以及新業態的崛起,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走出國門。甘章乖告訴記者,從過去一年代理馬德里國際商標申請的企業來看,互聯網相關企業特別多,「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新興行業,一方面發展比較快,另一方面沒有地域邊界,在出海的過程中對於國際商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多來,工商總局已先後在上海設立商標質權申請受理窗口、商標註冊申請受理窗口和上海商標審查協作中心,在商標註冊便利化改革方面實現「三級跳」。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共有市場主體226萬戶,有效註冊商標總量83萬件,平均每萬戶市場主體擁有註冊商標3673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今年上半年,上海每新增兩戶市場主體的同時,就新增1件註冊商標。林海涵認為,上海市場主體的商標意識很強,商標集聚度很高,商標發展與上海經濟發展水平、創新發展需求同步增長。
上海市工商局局長陳學軍表示,上海商標審查協作中心的成立將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對於推動科創中心的建設有重要意義,對於上海建成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更有成長性、更具競爭力的創新型城市,打造更富魅力、更有溫度的人文城市,都將產生重要影響,發揮促進作用。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140天,從廣西到遼寧,這個中國人用一葉扁舟丈量中國海岸線
※本報總編輯對話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中日關係正處在重要的歷史轉型過渡期
※日本人居然把下水道井蓋玩出花來
※發明豆腐的是中國人,為何英語詞典中的豆腐卻用日語發音?
※天災變人禍,美國百姓怒噴政府:到底會不會救災?
TAG:太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