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文科而言,文理交叉是一把雙刃劍

對文科而言,文理交叉是一把雙刃劍

隨著引用理工類參考文獻比例的上升,文科論文的影響力呈現出『倒U型』。也就是說,在峰值之前,文科論文引用理工類參考文獻的比例越多,影響力越大;在峰值之後,文科論文引用理工類參考文獻的比例越多,影響力越小。

學科交叉

「學科」在詞典中的意思是按照學問的性質而劃分的門類。從學術角度理解,其意義為一門學科首先有一個中心問題(可以包含多個方面),然後有與問題相關的解釋、目標與理論。

學科交叉在有更高的收益的同時,也有更高的成本。例如,研究人員知識基礎不同,溝通與協作成本更高;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融合時,風險控制成本更高。

文科論文影響力的倒U模型

基於1998到2014年期間中國發表的69746篇人文社科國際論文(統稱為文科論文)和2355376條參考文獻數據,我們利用固定了年份效應和期刊效應的雙向固定效應負二項模型,分析了文理學科交叉對文科論文產生的影響,論文於2017年9月21日發表於《Plos One》。我們發現:

(1)文科論文的影響力隨著引用自然科學論文的比例上升呈倒U型關係。這個結論在3年引用窗口(統計文科論文發表之後3年內的被引次數)和5年引用窗口(統計文科論文發表之後5年內的被引次數)中均成立。在拐點之前,隨著自然科學參考文獻比例的提高,人文社科論文的被引增多,在拐點以後,自然科學參考文獻比例的提高反而會降低人文社科的被引頻次。我們認為,一方面,融入了自然科學領域知識的人文社科論文可能擁有更廣泛的讀者;另一方面,跨文理學科知識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更有新意,更能吸引讀者。然而,文科論文中自然科學知識太多的話,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文科論文的可讀性,進而防礙傳播(傳播與引用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

此外,我們還發現在3年引用窗口中,文科論文引用自然科學參考文獻的比例的拐點比的5年引用窗口中的拐點出現得更早。這說明,在更短的時間窗口上,引用自然科學論參考文獻的比例應該更低,以免防礙文科論文的傳播。

(2)中國社會科學的科學化趨勢非常明顯。中國社會科學(經、管、法、教)論文越來越頻繁地引用了自然科學(理、工、農、醫)論文。

文科發展的政策建議

研究政策應該鼓勵文理交叉,因為,學科交叉往往是重要創新誕生的地方。然而,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研究政策更應該鼓勵文理適度交叉,畢竟,創新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或一鳴驚人,或賠了夫人又折兵)。或許,進一步的研究可以發現對每一個學科的知識傳播最有利的學科交叉模式。

社會科學的科學化是社會科學發展的趨勢。在國際交流中,社會科學領域常常伴有強烈的地域色彩,文化不同,社會規則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數據是通用語言。因此,社會科學研究應該更重視數據基礎。

學科分類體系不宜太細。文藝復興之後,學科的分類體系越來越細。18世紀以來,社會科學逐步興起。當前,中國教育部的學科分類體系中,二級學科共375個(不含軍事);Web of Science資料庫中共有240多個學科。在學科越分越細的背景下,再回頭鼓勵學科交叉似乎不是科學發展最合適的路徑。於是,哈佛大學十餘年前就開闢了一塊無學科的試驗田——奧爾斯頓計劃。時任校長將奧爾斯頓校區打造成一個跨學科的研究基地。在奧爾斯頓,院系之間的壁壘不再分明,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在同一屋檐下進行學術探討,開展學術研究。

中國教育報:文理交叉 激發高校創新活力

作為我國重要的研究型大學之一,南京大學具有文理綜合的獨特優勢,歷來重視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大力支持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孕育與培養,形成有利於文理學科全面協調發展的良好氛圍。南大在辦學過程中,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各方面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長期以來,南京大學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發展方向,從學校實際和辦學規律出發,經過不斷探索實踐,學科結構與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與完善,文理工醫多學科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綜合性、交叉型的學科優勢得到進一步體現,優勢特色學科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凸顯。大部分學科在國內居於前列,一些學科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興交叉學科不斷湧現,形成一批新興交叉學科增長點和若干特色鮮明的優勢學科群,為南京大學進行文理學科交叉研究提供了便利條件,激發了創新活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科 的精彩文章:

潘建偉:中國量子通信技術領先國際水平5年

TAG:民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