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師父如此對待弟子
在中國傳統倫常中,非常重視師徒關係。師徒之間,包含著太多情愫,有彼此付出,有深深期許,有難得緣分,也有不可違背的禮數和尊嚴。「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宗門弟子肩負禪宗存亡興衰的大業,師家對弟子的培養,所承擔的責任義務,自然重要。
《壇經》中,玄策對永嘉玄覺禪師說:「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以後無師自悟,儘是天然外道。」威音王古佛還沒有出世之前,說無師自悟,還講得通;威音王古佛出世之後,就應該從佛學習,獲得師長的許可,才算得上有所師承,如果沒有師承,就屬於天然外道。是說佛門弟子學道必須有傳承。那麼,宗門裡長老們怎樣把弟子培養成法門龍象呢? 「勘驗根機、授宜慎重」成為培養弟子的第一要訣。
因為授法弟子是續佛慧命的大事,所以,長老要看福德因緣。如果弟子具備了福德因緣,自然得到長老的提攜;如果福德因緣不到,反而事倍功半,給禪林造成重大損失。
宋·福州妙湛禪師以「種瓜」比喻育才之難:「子不聞昔人種瓜,而愛甚者,盛夏之日方中而灌之,瓜不旋踵而淤敗。何也?其愛之非不勤,然灌之不以時,適所以敗之也。」不是不愛惜瓜苗,是澆灌有違時節使瓜苗致死。
同樣的道理,「諸方老宿,提挈衲子,不觀其道業內充,才器宏遠,止欲速其為人。逮審其道德,則淫污;察其言行,則乖戾;謂其公正,則邪佞。得非愛之過其分乎,是正猶日中之灌瓜也。」長老如果不勘驗弟子福報因緣是否具足,才智器度是否宏大,輕易付法與之,顯然違背育才之道,難以培養出合格的僧才。
簡堂禪師更是以「種樹」來比喻學道宜苦志深修,畜養厚大,方可發其大用。剛種植的樹苗被砍伐,只能充當柴薪;樹木長大後被砍伐,只可充當椽木;等到樹木粗壯之後再砍伐,才能充當棟樑之才。以樹木的種植之術比喻學道,「所以古之人,惟其道固大而不狹,其志遠奧而不近,其言崇高而不卑。雖適時齟齬窮於饑寒,殆亡丘壑,以其遺風餘烈,亘百千年,後人猶以為法而傳之。」學者若能深刻認識到佛祖道法廣大無際,斷不是那些器量狹小的人能學,立志高遠,求道路上,即使遭遇坎坷,迫於饑寒,乃至危亡於丘壑都不會改初衷。有了這般思想,道業斷無難成之理。
馬祖道一禪師經常對弟子隱峰給予鉗錘。有一天,隱峰推車在路上行走,突然發現馬祖坐在前方的路邊,腳橫在路中間,擋住了去路。
隱峰道:「請師收足。」
馬祖說:「已伸不縮。」
隱峰也說道:「已進不退。」
說完,便推車子從馬祖腳上碾過去。
馬祖回到法堂,拿著一把斧子,大聲喝道:「剛才壓損老僧腳的出來!」
隱峰便走到馬祖跟前,神態自若,伸出脖子讓馬祖砍。馬祖反而放下手中的斧子。
馬祖橫插一腿擋路,實際上在拷問隱峰如何克服學禪路上的種種障礙。隱峰推車碾過,表示自己絕不後退。馬祖手執利斧進一步考驗他,隱峰又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無畏精神坦然面對。
長按下圖掃碼,隨喜結緣
GIF/74K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他。


※多識活佛:轉世十二因緣是怎麼回事?
※您有多大的福報,才能看到此文!
※虛雲大師遺言:人命無常,朝存夕亡,如石火電光
※頹廢、消極?這些都不關佛教「空」的事!
TAG:多識活佛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