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沒有燒烤架
天下
09-30
(一)山月照人近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二十四節氣里的白露過去幾天了,但那時站在陽台上看著掛在城市高樓頂邊明亮的圓月,無來由的想起的兩句詩,一直擱在腦海里,時不時的冒出來。許是離故鄉久了些,不是城裡的月亮不明。
故鄉在山裡,在大別於天下山的山裡。那裡的山連綿起伏,月光下泛著幽幽的銀色。山裡的天比山外的天低些,不似魯迅先生的天高的要離了人間,而是與人親切,彷彿伸伸手就能天手相握。要從山這邊翻到山那邊去,真的是要人過低頭,馬過卸鞍。所以基本上月亮不是依著山頭、山凹,就是落在一棵大樹的枝椏上,像一個金黃而又透明的鳥巢,彷彿隨時都有一兩隻鳥從那裡展翅飛起。事實上,也確有山鳥穿過它,鳴叫著,劃一道漂亮的剪影。摩詰的「月出驚山鳥」雖寫的春山,放到白露後的秋山裡也是可行的。
唯一不同的是多了秋蟲淺唱低呤,蟈蟈叫的歡,南飛的雁陣排的齊。此時老屋前那棵春天裡開滿花朵風光無限的迎春花樹悄然的退到一邊,陪它渡過春夏的那棵默默的金桂走到了前台。如水的月光灑落在它的葉上,葉泛著墨綠。一簇簇金黃色的小花在月色里,在墨綠的葉片下變成了香檳色。遠遠的看去,那棵桂樹就是盛著香檳的酒杯,發著清幽的甜香。來,干一杯,嫦娥,吳剛。這人間的美酒,裹挾晨夕炊煙,雞鳴犬吠,定會解除碧海青天夜夜無邊的孤寂,定會在這月清山靜桂香的時刻給你人間煙火的溫暖!異鄉的我,舉一觴,陶然忘歸處。
(二)那時沒有燒烤架
故鄉除了山連綿起伏,水也逶迤。月光下,耳畔傳來叮咚作響的聲音。「尋聲暗問彈者誰」,波光潾潾是山溪。你循聲望去,你不知道它從哪座山裡來,也不知它到哪座山外去,但是它流過你身旁的時候,是歡愉輕快的。淺淺的水載著黃燦燦的圓月,過一塊山石,跌落成無數個小月亮,蕩漾著幾米又複合成一個黃燦燦的圓月。我們小時候常常的撿起石子投進溪水裡,看一石激起千層月,有趣的狠。溪畔的田野剛收割過,月紗籠罩,好寬闊,莊稼的秸桿橫七豎八的堆在田間。那些秸桿可是一處寶庫。小時候,我們乘著皎潔的月光在田間的秸稈里東翻西找,總會尋到大人收漏的穀物,一隻玉米,一棵黃豆,一束稻子,甚至還可以捉到蟈蟈。
待月上山頭樹稍聚集起撿到的穀物,收攏來橫七豎八的秸桿,在近溪畔的田邊燃起篝火,最原始的燒烤在最原始的田野里烤將起來。沒有燒烤架,只有燃燒的秸桿,沒有串食物的竹籤,只有扔進批啵作響烈火的粗野,沒有精緻的桌椅,只有圍著火堆的打鬧追逐。通紅的火光映著我們歡快的笑臉,近則清澈的溪水載著這熊熊的篝火、歡快的我們還有天上明鏡似的月亮,嘩嘩的向山外流去,只是不知是山外哪裡。但我敢保證,山外的孩子在這溪的下游張一處網,肯定能撈到溫暖的孩童笑聲,黃燦燦漂亮的月亮,還有烤焦的玉米或者黃豆醇熟的穀物之香和從頭上飛過的雁鳴。他們會不會驚詫?
可惜,這月下野性十足而又純凈的篝火,曾經映照父輩的篝火,映照祖先的篝火,在我洗洗腳從山中走進城市,從野性的田野走進規矩的街道後,篝火就留在了山溝溪畔。我的孩子,城市的孩子見不著它。他們所見到的,習慣了的城市燒烤架怎麼也烤不出山野的味道,自然也丟了那份熱情與野性,雖然同在一輪明月下。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20個像是電影中反派基地的驚奇建築!
※青銅峽:名峽古渠 世界治水文化之瑰寶
※大羅山的奇石,讓人驚嘆不已,甚至無須想像
※走進張家界的山水,您就會樂而忘返,為它所吸引,所感動,所震撼
TAG:旅行頭條 |